104 嬰幼兒健康照護與活動設計   第 01 講---36講

期中考第 01 講---16講

第 01 講 - 嬰幼兒的健康與安全

健康生活,一直是人類社會的核心價值,兒童最佳利益,也一直是眾人耳熟能詳的口號。

但是,嬰幼兒自我照顧能力缺乏,因此,嬰幼兒健康照護,成為目前全球最受關注的健康管理議題,也是各國醫療福利政策規劃,不得漠視的要項與服務。

由於,這是一個主要由成人宰制秩序的社會,因此,照顧嬰幼兒的成人,心目中認為嬰幼兒應該是「靜而好讀」?還是「探索好動」?會引領期待不同的成人,產生不同照顧的重點與方向。
政府在上層推動嬰幼兒健康安全成長的政策藍圖,但嬰幼兒成長環境較為單純,大部分在家裡、保母或幼兒園所,因此,家庭和托嬰機構的照顧者,對嬰幼兒的健康與安全信念,影響頗大,所以家庭單位應該發揮功能,幫助嬰幼兒培養安全及健康的生活行為,以養成日後維護自我健康的行為。
嬰幼兒健康,必須委由親近成人照護,但並非所有委託者,均能妥適的照顧嬰幼兒,此涉及照顧者的能力及觀念。不少人認為,生存及健康是天賦人權,是物競天擇的結果。事實上,每位年幼兒童,能吃能喝、能走能跑、能哭能笑,這些看似上天賦予人類的能力,都不是偶然的事件,而是累積所有人類關懷、教育政策、衛生保健、社會福祉、家庭功能,才能建構幼兒穩定安全的生活鷹架,自在的成長發育。                                           楊金寶老師提供

第 02 講 - 0-3歲嬰幼兒的發展特徵

在這個講次中,首先說明嬰幼兒發展的一般原則與特性,包括:

(1)發展具方向性(從頭向腳部發展、由近端向遠端發展、由簡單到複雜),

(2)發展具順序性與階段性,

(3)發展具敏感期與關鍵期、

(4)嬰幼兒期的可塑性最高。

此外,並進一步依發展領域(domians)分別討論出生至3歲之嬰幼兒,在四個發展領域上的發展變化,分別為身體動作、認知、語言、及社會情緒的發展。現場也邀請到專家及幾位家長,分享他們在照顧0-3歲嬰兒時的常見疑問。
綜合本單元所介紹嬰幼兒發展的改變得知,從初生到一歲可謂是人的一生中成長變化最大的一年,由剛出生時依賴與生俱來的一些反射機制(如吸吮),到一歲時能進行很多不同型式的移動和操作,也能理解許多簡單的話語跟指令。一歲以後的學步兒行動能力與日俱增,對任何事都充滿好奇心,喜歡探索,「自主性」亦隨之增加,常會堅持依自己的方式做事;語言能力也持續增加,由單字期慢慢進入雙詞期;情緒的分化也更趨複雜,會跟主要照顧者發展出依附關係。而嬰幼兒期的所有發展都是與嬰兒與環境的接觸有關,嬰兒藉由和世界互動,學習到新的概念和技能,也經由重覆的練習,加強與鞏固新習得的知能。                                               楊曉苓老師提供

第 03 講 - 專業的嬰幼兒照顧者

「照顧孩子」是一項需要體力、耐力和智慧的工作,包含了責任與義務,也融入私人情感。決心要長期從事嬰幼兒的照顧工作,需要做好身心健康的自我照顧。因為快樂健康的照顧者,可以帶出快樂健康的未來國民。
「照顧孩子」這件事,原本是親職的必要責任之一。由於社會變遷,育兒支持體系改變,照顧者已經從父母、祖父母等親屬,擴大到保母,所以「照顧孩子」的照顧者,有義務者和聘用者的差別。保母的托育服務,具有延續或補充家庭的功能,讓嬰幼兒在類似原生家庭的環境下成長,並建立生活常規和獲得關愛。
本講次將介紹:
1.
成為專業保母的條件有哪些?
2.人際關係的重要
3.自我照顧的方法
4.對「照顧嬰幼兒」這件事情的認知和意願
5.家事簡化和時間管理的方法
6.照顧者的作息計畫
7.成功保母的特質
我們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這是一個科技的世紀,也是專業的世紀,期許自己做一個十八般武藝樣樣兼備和符合社會期待的專業照顧者。蔡延治老師提供

第 04 講 - 照顧者的壓力與調適

照顧者對照顧嬰幼兒的工作產生倦怠,是因為無法控制日常生活的壓力,或是沒有找到抒解壓力的合適管道。只要知道如何面對照顧時可能出現的壓力狀況,倦怠是可以避免的。
造成照顧者倦怠的原因:
1.
不知照顧嬰幼兒的技巧,浪費時間和體力。
2.工作心態偏差,心理不平衡。
3.太過於投入,期望過高。
4.不能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凡事都看的很嚴重。
5.列了許多根本做不到的待辦事項。
6.自我要求高,壓力大。
7.未能定期休息或休閒。
8.沒有成就感,對自己的決定憂心忡忡。
所謂「壓力,是我們個人生理或心理上感受到威脅時,所引起的一種緊張不安的狀態,這種緊張狀態,使人在情緒上產生不愉快或痛苦的感受,但壓力有時具有正面的示警功能。」
照顧嬰幼兒的壓力來源有六項:
一、時間壓力
二、空間壓力
三、自我要求的壓力
四、溝通壓力
五、角色的壓力
六、被照顧孩子的壓力
克服壓力的方法,要先從改變對壓力的看法做起,換個角度和想法來看待自己和週遭的人、事、物,再加上實際的改變行動,就能讓自己的情緒更好。
「家事」通常是照顧者的壓力來源之一,照顧者的家人能夠做到協助托育工作的五大作用,

1、陪伴作用;2、代勞作用;3、學習作用;4、督導作用;5、情感作用。
充分享受照顧嬰幼兒的樂趣,是持續托育服務工作的最佳法則。每半年或一年,給自己訂個短期的目標,朝著這些目標前進,一段時間之後,檢討得失,改正缺點,這些都可以減少倦怠的產生。 蔡延治老師提供

第 05 講 - 照顧者的健康維護

照顧嬰幼兒的工作時間很長,經常是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長期損耗體力和精神,所以照顧者本身的身體健康和情緒控制便格外重要。研究顯示,父母酗酒或有精神疾病者,其子女發生意外的比例高出一般健康的父母,照顧者身體欠佳或精神狀況不濟時,孩子也容易發生意外。照顧者必須要先做好自己的健康管理。
由於嬰幼兒容易被傳染疾病,照顧者對於自我健康保健的常識和管理,必須比別人更用心,應該加強照顧者的個人衛生習慣,養成早睡早起做運動的習慣,並利用方便的育兒設備減少身體受傷。
威脅照顧者健康的因素之一,是長期照護嬰幼兒的姿勢,所帶來的身體壓力和傷害。

照顧者須事先防範,才能長久的從事照顧嬰幼兒的工作,也才不會在年老後承受職業傷害的後遺症。嬰幼兒照顧者,嬰幼兒照顧者最常見的職業病包括:「狄克文氏肌腱滑膜炎,或稱媽媽手」、「肘部外側疼痛,或稱媽媽肘、網球肘」、「腰酸背痛」、「富貴手」。認識這些病痛的成因和尋求更好的方式照顧孩子,是照顧者自我照顧的長久之道。 蔡延治老師提供

 

第 06 講 - 嬰幼兒預防保健服務

「健康檢查」就是在疾病於未發之前或疾病早期,透過各項檢查,及早發現疾病,加以預防處理。即使已發生,也可以透過適當的措施延緩其惡化。
兒童預防保健服務是針對嬰幼兒健康的評估與檢查,除了透過身體的生長和心智發展等事項檢查嬰幼兒是否正常的成長外,更希望能早期發現發展異常或是疾病的存在,並介入適當的措施,讓兒童能健康的成長。
「兒童預防保健服務」為全民健康保險實施後針對兒童所實施的例行性健康照護,透過此項服務,希望早期發現幼兒可能的健康問題,並針對疑似個案作進一步的確認診斷與矯正治療,以及必要的追蹤輔導,主要的目的在維護並促進幼兒的健康及正常發展。
「兒童預防保健服務」的服務內容包括身體檢查、健康諮詢及發展診察。身體檢查部份包括個人及家族史查詢,身高、體重、聽力、視力測量,口腔檢查及生長發育評估等;健康諮詢則包含預防接種查詢、營養諮詢、事故傷害預防及口腔保健等;發展診察包括粗動作、精細動作發展、語言發展及社會性的發展。實務上,由醫師針對不同月(年)齡兒童進行各項檢查、評估兒童生長發育情形,及早發現兒童身體、發展及行為上問題,以早期給予妥適的診治,或轉介其他單位進行早期療育措施,以利孩子身心上的發展。             楊金寶老師提供

第 07 講 - 嬰幼兒預防注射

人一出生後,就面對許多微生物的侵襲,如果缺乏有效的保護機制,那麼就可能遭遇到某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而導致疾病,甚至遺留殘障。尤其是嬰幼兒,他們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沒有足夠的抵抗力,更容易受到外在的病菌侵入致病。透過預防接種可保護嬰幼兒免於某些特殊疾病的感染。
所謂預防注射是透過接種疫苗,刺激身體對疾病產生對抗的能力來預防疾病或減輕疾病的嚴重度,是最直接、經濟且有效預防傳染性疾病的方法。人體在接觸抗原之後會產生抗體,以後若再接觸到相同抗原即具有免疫力;預防注射是根據這種原理,將處理過的減毒或無毒性病原體打進人體,促使人體產生抗體,因而達到保護的效果。
目前台灣各縣市的衛生所及與衛生單位有合約的醫院、診所皆有提供嬰幼兒的預防接種,除衛生所免任何費用外,醫院、診所收費不同。若家長帶至有小兒科專科醫師或家庭醫學科的醫療院所注射,同時可以進行兒童預防保健服務。
接受預防接種時需攜帶兒童健康手冊及健保IC
卡,第一次至該單位接種者需攜帶戶口名簿,以便建立幼兒的接種資料。預防注射是提供寶寶避免感染疾病的重要措施,需依建議年齡及時程來完成接種,才能發揮最大的防護效果,主要照顧者要按時帶寶寶接種才可確實防治特定傳染病。

楊金寶老師提供

第 08 講 - 嬰幼兒口腔保健

有許多孩童的父母,對於乳牙存在錯誤的觀念。他們認為乳牙會再更換,所以,蛀掉了也沒有關係,反正,將來會再長新牙的。但是,乳牙真的不重要嗎?事實上,健康的乳牙除了用來咀嚼食物外,尚有發音及幫助恆牙正確萌發的功用。乳牙若是過早蛀掉或脫落,將可能造成隔壁牙齒的傾斜及空間的喪失,其結果可能造成恆牙齒列擁擠及咬合功能不良。所以,乳牙健不健康,對孩子的一生,是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喔!
人的一生有兩套牙齒,第一套是乳牙,嬰兒在約6-8
個月大時,會長出第一顆乳牙,一直到一歲半或者是兩歲左右,20顆乳牙會全數長齊。然後,5歲左右就開始換牙,每年大概換一顆,直到12歲時,全部的乳牙都將被恆牙所取代。因此,每顆乳牙的生命至少有5-10年,在這期間,主要照顧者要細心照顧寶寶每顆乳牙的健康。
在嬰幼兒時期,最常發生的口腔問題,就屬「奶瓶性蛀牙」了,造成的原因不一定是由吸食奶瓶時所引起,吸食母乳也同樣會造成奶瓶性蛀牙;這種口腔疾病,是因為長時間的哺乳,讓牙齒浸淫在乳汁當中過久,之後又沒有適當地清潔口腔,食物產酸使牙齒脫鈣,因而產生蛀牙。所以,主要照顧者從嬰幼兒期就注意其口腔清潔及定期檢查牙齒,是防止蛀牙及養成衛生習慣必要的日常照護行為。 楊金寶老師提供

第 09 講 - 嬰幼兒視力保健

人為萬物之靈,眼睛又被視為靈魂之窗,人類的眼睛所表現出來的視覺能力,是所有生物中最精密的。許多的視力問題,在嬰幼兒發育初期就可發現,並可得到良好的治療或矯正效果。如果,我們忽視的視力問題或沒有善待靈魂之窗,不但會剝奪兒童看清世界的權利,也會影響他們學習與認知的智能和社會文化的適應。身為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對於嬰幼兒視力發展以及保健的知能,必須有基本正確的認識與維護方法,才能避免視覺缺損的危險。
正常的視覺發育歷程依照年齡區分會有各種階段的視覺反應,平時在與寶寶相處時便可以多多留意,觀察寶寶的視覺反應及功能是否正常,一般來說,1
個月大的小Baby,對光線刺激已有反應,多少已有初步固視能力;約3個月大,眼球開始能稍微跟著物體緩慢移動;約5~6個月大時,固視、追蹤能力變得更好,並開始出現手眼協調,試著伸手觸碰物體。一路發展到3歲,就可讓寶寶進行常規的視力檢測。
近幾年來,幼兒的視力似乎越來越退步了,斜弱視、近視比例節節高昇,各種視力問題導致的病變,也十分令人擔憂,照顧者必須成為幼兒視力健康發展最重要的把關人,只要注重日常飲食的均衡,並配合正常作息與用眼習慣,就能擁有健康明亮的雙眼,也才能為幼兒保留「看得清、看得明、看得舒服、看得久遠」的視力資產。 楊金寶老師提供

 

 

第 10 講 - 合宜的副食品

出生之後,嬰兒能不能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就是孩子能不能正常的吃。嬰兒期的營養是一生健康的基礎,良好的營養,使生長發育正常,尤其重要的是腦部組織的發展,使其能發揮最好的體力及智能。當然,能吃什麼,怎麼吃,所需要的營養素是不是均衡而足夠,是照顧者的重要挑戰。
嬰幼兒期的熱量需求會因為體型與活動量而有很大的差異。嬰兒期因為組織及器官快速成長,基礎代謝率高。因此,熱量的需求會隨著嬰兒的月齡增加而增加。大自然中唯一針對人類嬰兒所設計的產品,就是人類嬰兒本來就應該有的食物,也就是母乳。母乳成分均衡易消化吸收,是足月嬰兒成長的最佳營養來源。
但是直至寶寶大約在六個月大時,便開始長牙,這時腸胃機能也更加成熟,奶水成分已無法供應寶寶一日所需,營養上的需求也大幅增加,按理,應該得添加副食品了,有人提議,副食品可在寶寶3
或4個月大時,即可依據其發展狀況考慮添加,其實副食品添加的時機須待寶寶消化機能準備好,一般四個月後可以添加米精,作為副食品的初體驗。副食品添加,對嬰兒階段,也表示要斷奶的開始,除了營養外並增進嬰幼兒吞嚥與咀嚼能力,並且讓嬰幼兒逐漸接受家人飲食文化與質地,正確使用副食品可以為一生的飲食習慣與健康奠定基礎。楊金寶

第 11 講 - 嬰幼兒的膳食製備

嬰兒出生後到三歲之前,是身體骨骼以及腦部發展的黃金時期,例如,出生時,腦部重量大約是成人的25%,2歲時,則增加到75%,神經與肌肉之間的協調性進展快速,在這段時間內,提供足夠且均衡的營養,對孩子的成長及智力發展是有幫助的。
1-3歲的學步兒,身高體重仍持續增加,但是,生長速度逐漸減緩。這個時期的生理特徵,已從爬行進展到學會站立行走,因此,背部、臀部及大腿的肌肉與肌力,開始變大且增強;骨骼漸漸延展,骨質密度也逐漸增加。因此,幼兒期的營養需求有別於嬰兒階段。但此時,幼兒消化功能尚未完整,除了胃容積較小,咀嚼與消化能力不如成人,肝臟分泌膽汁的功能也還不完全,對脂肪的消化能力較差。在這樣的生理情況下,可以在幼兒食物中添加胚芽米,以及多元的蔬菜水果,以少量多餐的方式哺餵。
在幼兒的生活中,飲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其實,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以滿足幼兒階段的營養需求,是幼兒飲食最重要的法則。所以,吃飯同時也可以建立幼兒學習獨立的機會,學會自己清理飯屑殘渣、細嚼慢嚥等健康的用餐習慣。如有可能,照顧者可參考營養師建議的膳食製備方式,或是選擇較簡單的烹調方式和孩子一起來,不但讓孩子有參與感吃得高興,應該也能解決飯桌上親子之間常見的拉鋸戰。 楊金寶老師提供

第 12 講 - 副食品製作要領

根據2006年,台灣寶寶偏食及營養攝取大調查發現,六百多位受訪對象中,竟有六成兒童有偏食習慣。偏食,也會造成神經成長發育中的問題,例如,容易有注意力不集中、黏人、活動力旺盛、學說話遲緩等照顧者所擔心的情況。但是,現代家庭中,雙薪家庭因忙碌而盛行外食或速食,因此,營養不均衡的問題,對於台灣幼兒的影響,遠比單純營養缺乏或營養過剩要來的嚴重。事實上,體質過敏以及營養不均衡的習慣,對幼兒未來飲食健康信念的建立,更具重要性。
孩子的發展慢慢精進,吃的食物從流質,到泥狀,再大一些可以接受切成小丁狀的食物,最後發展完全可以與大人一起用餐,中間的過程,父母及主要照顧者莫不為了孩子的吃食費盡心思。
其實幼兒膳食必須重視以下原則,食材的選擇與備製要新鮮衛生,營養成分要能盡量保留,色香味要樣樣俱佳,不過量而且能符合成本,當然,最終是要幼兒能接受。因為,幼兒期也是終生飲食習慣開始行程的養成階段,所以,照顧者應能提供多樣化的食物選擇,鼓勵並引導進食各種不同的食物,培養幼兒不挑食、不偏食、不過食、不依電視廣告選零食等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這個時期的首要目標。為了達成目標,照顧者要學巧妙的因應孩子的發展,來改變烹調方式,才能為幼兒健康成長,奠下最深厚的基礎。 楊金寶老師提供

第 13 講 - 嬰幼兒用品消毒

隨著社會型態及家庭結構的改變,嬰幼兒參與社交及出入公共場所的機會增加,但孩子們的抵抗力較弱,感染傳染病的機會也跟著增加,因此,身為主要照顧者應在及早預防、察覺和處理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主要照顧者因為經常性接觸嬰幼兒,所以要經常用肥皀洗手,洗手是世界衛生組織(WHO)
認為最重要的公共衛生課題之一。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可預防腹瀉、呼吸道傳染病及腸道寄生蟲等疾病。
在日常照顧中,嬰幼兒的用品消毒是減少疾病感染的方法,嬰幼兒用品消毒方式有煮沸法、紫外線消毒法、日光照射法、漂白水消毒法…等。煮沸法是最可靠的消毒方法;但紫外線消毒法卻最被一般人接受,其操作步驟是將欲消毒的器具清洗乾淨,刀剪類打開或拆開,器材不可重疊,消毒時間必須持續20分鐘以上。
日光照射法是最簡易的消毒方式,將清洗過的衣物、毛巾、玩具等,曝曬於日光中,即可達到消毒目的。另外居家也可以使用漂白水稀釋的方法來做嬰幼兒玩具、用品的消毒方式,稀釋的濃度是1:100稀釋。
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嬰幼兒的主要照顧者可經由以上介紹的各種消毒方式來著手進行注意及改善嬰幼兒週遭環境,以有效防止傳染病的發生及蔓延。身為照顧者的我們,必須清楚各種消毒方式及應注意的事項,才能正確的做消毒動作,以維護嬰幼兒的健康。 楊金寶老師提供

第 14 講 - 嬰幼兒的沐浴與清潔

人類自出生後尚未能獨立生活之前,皆需仰賴成人給予適當的照顧和保護,使其生命得以存活,而嬰幼兒期生理及心理快速的成長,是個體發展的重要關鍵時期,因此,日常生活照顧即是建立嬰幼兒早期發展的重要工作。嬰幼兒的清潔直接影響到他們的身體衛生和健康,成人除了確實為嬰幼兒清潔外,也要隨著其年齡的漸長而教導他們正確的觀念和習慣。
為嬰幼兒洗澡,首先應調整室內溫度,大約攝氏25
度最適合幫寶寶洗澡。接著準備用品,清潔用品及寶寶的衣物都先備妥,以避免手忙腳亂,也能使照顧者愉悅輕鬆的和寶寶一起享受洗澡時光。清潔的流程,建議先清潔新生兒的口腔舌面,再開始幫寶寶清潔眼睛、臉部、耳朵,然後才洗頭髮。洗完澡用大浴巾擦乾並包裹覆蓋著寶寶上身,穿衣服的要領是將事先套好的衣服一一為新生兒穿上。
幼兒的手指甲及腳趾甲都應剪短,才能避免藏污納垢,也能防止小孩不小心抓傷自己。洗完澡時,指甲變軟,這時修剪較容易,抱著幼兒讓他坐在成人的膝蓋上,如果幼兒不願配合,就不必勉強,等他睡著時再剪。應該使用嬰幼兒專用的安全指甲剪剪指甲,但是,不論是剪刀或是指甲剪,切勿剪得太深入,手腳趾甲均以平剪即可。剪好指甲一定帶幼兒去洗手,將指縫的髒物洗淨,若幼兒於睡夢中,則可以用濕紙巾擦拭。 楊金寶老師提供

第 15 講 - 嬰幼兒按摩

現代人承受很多生活壓力,經常反應在身體的痠痛上,SPA按摩成了紓壓最快速有效的途徑。嬰幼兒從出生即展開各種學習,不論在生理或心理所承受的壓力其實不小,在無法用言語或行動表達的時候,更需要有個管道與照顧者對話,親子之間的按摩即成了最好的溝通模式。透過親密的肢體接觸,不但讓寶寶藉由正向的撫觸得到良好的發展,照顧者也透過嬰幼兒按摩面對照顧工作時更有信心。
所有古文明文化幾乎都有為寶寶按摩的傳統,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古籍中也有嬰幼兒按摩的詳盡記載;台灣早期也有用黑麻油為寶寶按摩以去新生兒胎脂的習慣,所以嬰幼兒按摩並不是新的觀念而是由來已久的但漸漸被遺忘的瑰寶。
嬰幼兒按摩的好處是有助於寶寶免疫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以及排泄系統的發展;當然最值得強調的好處還是在親子的互動上,嬰幼兒按摩能有效促進親子、或主要照顧者與寶寶之間的親密感和依附感。在這樣的過程中,寶寶感受到被愛,將有助於人際互動、自信心建立及安全感;為人父母者也學會尊重孩子、加強照顧的自信心。
透過皮膚正向的撫觸讓寶寶學習放鬆,有助於睡眠品質的提升;對於有腹脹氣、腸絞痛、便秘或腹瀉等困擾的寶寶,透過按摩也有助於不舒服症狀的舒緩;所以相信主要照顧者或現場工作者學習了嬰幼兒按摩的要領,在照顧寶寶的時候會更加得心應手。 楊金寶老師提供

第 16 講 - 嬰幼兒大小便練習

大小便練習經常是親子之間第一個拉鋸戰。大小便練習不只是讓孩子熟悉社會可接受的如廁習慣,也包括孩子對照顧者的感受,及照顧者對孩子的期待,對孩子來說,更象徵其對於自己身體已有足夠的控制能力。
孩子在剛出生到十二個月期間的嬰兒時期,生理所需全依賴照顧者,但當孩子到幼兒時期,能夠部份照料自己的時候,照顧者也開始要求。通常照顧者最希望幼兒的大小便能夠自理,也代表孩子排便與排尿生理發展成熟,同時,能減少耗損尿布的經濟支出,所以這是一般照顧者最關心的問題。
但是孩子在一歲半以前,神經肌肉還未發展成熟,也就是身體機能還未準備好,若強迫孩子控制膀胱,會妨礙他大小便的正常發展,甚至對日後的人格發展有所影響,一般來說,大約在兩歲半時,小便的控制會較容易。多數嬰幼兒在早期會在飯後不由自主的排便,再逐漸轉變到由自主神經控制排便。每個嬰幼兒的狀況不一樣,有些進展快些,有些會稍晚,大部分的嬰幼兒會由一天多次排便逐漸減少次數,進而控制到理想的一天一次。
大小便訓練是照顧者在意又感到無助的議題,學習掌握孩子的生理機制和心理機制會讓練習的過程成功又順利,但要知道每個孩子的發展不同,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別操之過急,當孩子的發展成熟,一切將水到渠成。楊金寶老師提供

 

 

 

 

 

 

 

期末考  第 17 講 -  36講

第 17 講 - 嬰幼兒呼吸道感染及排痰技術

在孩子的成長中,生病是在所難免的,而呼吸道是兒童最常見的健康問題。在台灣溫暖又潮溼的氣候下,呼吸道的傳染快速,過敏氣喘的兒童,亦隨著都市化所帶來的空氣汙染,與日俱增。小兒呼吸道疾病發作時,會對嬰幼兒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使得呼吸不順暢,影響睡眠,亦會間接影響嗅覺,造成食慾不佳。如何協助嬰幼兒在最快的時間內恢復,照顧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同時呼吸道疾病也是小兒科最常見的問題,而小兒氣喘更是兒童慢性疾病的第一名,對兒童以及照顧者而言,呼吸道問題是成長過程中最常遇到的。如何在發生問題時,給予兒童最好的照顧,協助兒童獲得舒適並康復,有許多需要學習的注意事項以及照護技巧。
主要照顧者遇到呼吸道相關問題時,最常見的就是鼻塞、流鼻水,如何讓這些分泌物順利排出,將有助於疾病的康復。但是,嬰幼兒往往受限於體力以及技巧的不純熟,在擤鼻涕的過程中,有可能擤不乾淨,甚至造成耳朵的問題或是鼻黏膜受傷。對成人而言,再簡單不過的「擤鼻涕」,對兒童而言,卻是重要的關鍵技巧。我們可以掌握教導孩子擤鼻涕的要領,更可以利用工具來幫幼弱的孩子排除鼻內分泌物,當然還有一個重要技巧是主要照顧者一定要具備的,就是拍背排痰,如何學些方法讓孩子生病的時候可以舒服一點,是主要照顧者的實際需要。 楊金寶老師提供

第 18 講 - 嬰幼兒腸胃道照護

腸胃道的不適,是嬰幼兒常常會發生的問題,由於嬰幼兒的腸胃道發展尚未健全,又容易受外界感染,使得在照護上更加困難。
嬰幼兒因為身體含水比例約70-80%
,較成人高,同樣地腹瀉或是嘔吐、發燒等症狀,對成人而言可能不會造成嚴重的後果,但是,對嬰幼兒而言,卻會引起脫水症狀。腹痛、腹瀉、嘔吐、發燒等…,都是兒童腹瀉發生時,常會看見的症狀,在居家照護中,主要照顧者應該具備相關照護知能,以協助孩子盡早復原,並提供較舒適的照護。
常見的嬰幼兒腸胃道不適可分為腹瀉與便秘,所謂腹瀉,是指大便中的水份含量增加,排出於像泥液狀或水狀的情形,常見原因為感染、食物中毒、過敏,導致腸胃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喪失。可能將伴隨噁心、嘔吐、發燒、及脫水等症狀,也因為腹瀉時腸胃道不斷會有排泄物出現,有可能出現皮膚浸潤的問題,在嬰幼兒階段更可能因此引起尿布疹。輕微的腹瀉通常不需停止餵食母乳,配方奶則將濃度降低。
所謂便秘,是指大便中的水份含量減少,當糞便在結腸內積聚時間過長,水份被過量地吸收,導致糞便過於乾燥,造成排便困難,致病原因可能是飲食攝取不當或缺乏運動、或是一些疾病因素,除尋求醫師協助,在飲食方面可多補充水分、纖維質、或補充腸道益生菌,在配方奶方面則要加以調整濃度。楊金寶

第 19 講 - 嬰幼兒常見用藥方式

處在發育、成長階段皆快速的嬰幼兒,有別於大人的生理機能成熟,這時候的身體組織、器官與身體新陳代謝速率都會因為各式不同的藥物進入身體,而產生不同作用與影響。因此,如何協助嬰幼兒能夠正確的服用藥物,讓孩子不舒服的症狀得以減輕,照顧者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新聞報導中「給錯藥」的標題讓我們對於在藥物的使用上似乎有很多的問題存在。然而對於嬰幼兒來說,不同年齡、不同體重、不同疾病,給藥的劑量及方式皆不同。身為嬰幼兒照顧者,如何在嬰幼兒生病時,協助孩子給予正確的使用藥物,讓孩子的不舒服症狀緩解,有許多需要學習的給藥技巧和注意事項。
給藥這個動作,對嬰幼兒而言是極具威脅性的,而對於嬰幼兒的照顧者而言,也是一大挑戰。因此,身為照顧者的我們,必須清楚各種給藥方式及應注意的事項,才能正確的給予藥物。嬰幼兒常見的給藥有口服給藥、眼睛給藥、鼻子給藥、耳朵給藥、直腸肛門給藥和皮膚給藥等方式,不論何種給藥方式,每次給藥之前都一定要記得洗手,也要特別留意口服藥物的交互作用。
照顧嬰幼兒的過程中難免生病或受傷,主要照顧者此時就可以尊聽醫囑給予適合的藥物,讓孩子不舒服的狀況緩減,正確得給藥方式不但能讓嬰幼兒不排拒用藥,同時也能讓身體早日恢復健康。 楊金寶老師提供

第 20 講 - 嬰幼兒常見一般傷害處理

嬰幼兒的特質,是屬於脆弱、不成熟的,所以,安全對兒童而言,特別地重要。事故的發生往往無法先預料,但卻可以經由安全概念做事先的防範,並增加急救處理的知識,以及急救技巧,以增加事後的處置能力,將傷害降到最低。
一般來說,嬰幼兒常見的小型傷害有:
1.
肢體外傷-包括開放性傷口以及閉鎖性傷口
2.顏面外傷-如流鼻血、眼部外傷
3.其他常見傷害, 如抽筋、熱痙攣
開放性的傷口需要清潔傷口及包紮,處理前一定要洗手,並使用無菌器具;閉鎖性傷口常見包括挫傷、扭傷,發生的24小時內用冷敷,以收縮血管減緩腫脹,之後就用熱敷促進傷後復原。
流鼻血的處理方式應該讓孩子前傾,並按壓鼻子出血處,讓孩子吐出分泌物,切勿再次碰撞、或挖鼻子;眼睛的外傷需要送醫並觀察48小時,看有無眼睛視力的變化,切勿直接使用優碘消毒傷口,而應該使用眼藥膏,以免造成化學性的灼傷。
常見的小腿抽筋現象,此時的照護方式是,將抽筋肌肉拉長、讓肌腱張力增加,大腦會釋放訊息放鬆肌肉,將抽筋的腳抬高、膝蓋拉直、腳屈曲、並輕柔推拿抽筋的肌肉,直到痙攣停止。
日常生活中,脆弱的嬰幼兒難免會遇到一些意外狀況,受傷更是在所難免,但是,一般的小傷如果處置得當,不但可以降低受傷的程度,更可以避免二次傷害的發生,也避免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楊金寶老師提供

第 21 講 - 嬰幼兒嚴重意外傷害處理

嬰幼兒的特質,是屬於脆弱、不成熟的,所以,安全對兒童而言,特別地重要。傷害不是由單一因子造成的意外事故,而是集合了包括傷害原、環境、人和時間等多方面的失衡所導致。因此,傷害絕非只是意外而是可以預防的。經由安全概念做事先的防範,並增加急救處理的知識,以及急救技巧,以增加事後的處置能力,將可以讓傷害降到最低。
在嬰幼兒嚴重的意外傷害類型中,燒燙傷非常常見,關於燒燙傷類型當中的火燒傷,其處理方式應採取「停止、倒下、滾動、冷卻」四個步驟,注意避免助長火勢。
一般的燒燙傷的處理,則使用大眾所熟悉的「沖、脫、泡、蓋、送」的處理步驟,細節方面要注意切勿使用冰水或熱水易導致二次傷害,也不要塗抹任何藥膏,避免增加就醫時的困難。
嬰幼兒常因好動或動作不成熟發生骨折,傷部呈現不自然的彎曲及明顯腫脹,同時會有十分厲害的疼痛。當骨折發生,應緊急固定骨折部位時,要避免受傷部位移位或是二次傷害,事後並應立即送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嬰幼兒活潑好動,以行動探索周遭世界,因此常見許多傷害事故或意外,若主要照顧者能掌握第一時間處理孩子的意外傷害,將使孩子日後的復原狀況快速又良好,但預防重於治療,在嬰幼兒的日常照顧中,還是以避免發生意外為照護目標。 楊金寶老師提供

第 22 講 - 嬰幼兒哽塞處理及心肺復甦術

台灣對於兒童意外事故預防的推展不遺餘力,然而,意外事故造成兒童受傷或是殘疾的比率仍高,因此,當意外發生時,照顧者的處理方式是否正確,都將影響幼兒的生命安全。幼兒一旦發生有生命危險意外時,通常照顧者是最優先能夠挽救幼兒性命機會者。因此,是否熟悉意外傷害的急救,將影響幼兒安全甚鉅。
本單元為掌握意外發生時,緊急處理的效果,依據意外發生對生命危急的影響程度,將針對危及幼兒生命之意外處理以及嬰幼兒心肺復甦術的處理過程做說明。
嬰幼兒窒息最嚴重的後果,就是因為腦部缺氧時間過長,進而影響其生命與發展。嬰幼兒常見的窒息為異物哽塞,哽塞的搶救時機合宜非常重要,因此照顧者應懂得正確判斷嬰幼兒哽塞的症狀。哽塞的處理是以拍背壓胸的方式,用手掌在嬰兒肩胛骨之間重拍5
下,再將嬰兒身體翻轉過來,在胸骨三分之一的地方上壓5下,進行胸部快速按壓,如此循環直到哽塞物吐出。
嬰幼兒有呼吸或心跳問題或昏迷情況發生時,一定要就近趕緊先急救,以爭取時效。簡單的CPR口訣是用力壓、快快壓、胸回彈、莫中斷。以30:2的方式,壓胸30下及吹兩口氣的循環,先做五個循環再立即求救。
如果主要照顧者或施救者能掌握上述急救處理的原則和要點,嬰幼兒受傷害的程度可以降到最低,而生命自然也能延續。 楊金寶老師提供

第 23 講 - 嬰幼兒居家生活環境規劃

中國幾千年來居家生活,追求的是「平安」和「健康」。好的室內格局規劃包括:方正、明亮和動線順暢。當家中有嬰幼兒時,生活空間的設計原則為:滿足基本需求的空間設計、配合嬰幼兒發展的設備、清潔衛生、安全和動線流暢。
當家裡多了個嬰幼兒,活動空間應有所變化。如果家中計畫長期提供托育服務,空間的規劃或家具和電器用品的選購,應考慮周詳。設計一個母嬰共用的生活環境規劃,除了嬰幼兒之外,照顧者的生活需求和照顧過程中的方便性也很重要。
隨著孩子的成長,嬰幼兒的生活空間已無法侷限在小床或圍欄內,整個家將是孩子的活動空間,所以每個角落都要仔細設計,充分運用。嬰幼兒居家遊戲學習環境規劃原則為:以嬰幼兒為本位的童趣空間、生活化的材料、多功能的空間設計。 蔡延治老師提供

第 24 講 - 嬰幼兒居家學習環境規劃

很多人以為小嬰兒只會吃飽睡,睡飽吃,其實嬰兒在媽媽肚子裡就已經開始學習。從他的日常生活中發現,小嬰兒喝第一口,就知道奶瓶中是牛奶、果汁、或是開水,所以即使是小嬰兒,也要安排吃喝拉撒睡以外的活動,例如做按摩、感受陽光的溫暖、聞果香、聽音樂、看寵物耍寶、看路上的車子、聽蟲鳴鳥叫、看音樂盒上的小丑扭屁股、聽看一本小書等,都是值得安排的遊戲學習活動。
當孩子開始用手、眼、口感覺這個世界時,伸手拿看到的東西,抓到就放進口中舔,是他們學習的方式之一。初期動作的功能只在增加孩子的經驗,接觸廣了,孩子就有學習更多事物的基礎。前一階段的學習活動和玩具設備,可以在後一階段使用,孩子如果做的不好,也不要急,因為每位孩子的發展進度不同。
照顧者的工作,除了給孩子擁抱、鼓勵、讚美和建立信任之外,應準備一個童趣、生活化、多功能使用的環境。 蔡延治老師提供

第 25 講 - 嬰幼兒居家托育的安全管理

根據調查,嬰幼兒在家發生意外的比例最高,其中多半來自於照顧者的疏失。因為照顧者經常以為家裡是最安全的地方,就少了警戒心,因此,照顧者應該學習居家托育環境的安全管理。
不正確的育兒知識(如亂給嬰兒服藥)、不當的生活習慣和態度、不安全的照護行為、不熟練的育兒技術,以及環境中暗藏危險因子等,都是孩子居家安全的隱形殺手,而在引發嬰幼兒意外事件的因素之中,人為的錯誤及疏失佔絶大因素,照顧者應有所警惕。 蔡延治老師提供

第 26 講 - 如何打造一間適宜嬰幼兒成長的托嬰機構

托嬰機構無論採行何種教育理念或教保模式,其整體空間皆可分為出入口、行政、教保、活動空間,及廁所、廚房、動線及儲存等附屬空間。使用者有幼兒、嬰幼兒照顧者、行政人員、家長或參觀者等。活動形態有動態,靜態及混合型。故可依使用者、空間之功能、及活動形態來設計其空間的位置、空間大小及形態、以及其主要設施設備等。此外,在設計空間時也需考量到國家的相關法令規範,以及各縣市政府是否還有其它額外的管理規範。
托嬰機構無論採行何種教育理念或教保模式,其整體空間皆可分為出入口、行政、教保、活動空間,及廁所、廚房、動線及儲存等附屬空間。使用者有幼兒、嬰幼兒照顧者、行政人員、家長或參觀者等。活動形態有動態,靜態及混合型。故可依使用者、空間之功能、及活動形態來設計其空間的位置、空間大小及形態、以及其主要設施設備等。此外,在設計空間時也需考量到國家的相關法令規範,以及各縣市政府是否還有其它額外的管理規範。
本講次帶學員認識托嬰機構的整體環境設計所需留意的要項。事實上,無論採行何種教育理念或教保模式,在整體環境規劃上,皆應留意是否做到下列原則:
園所建築及空間配置應與園所理念契合
●整體環境應符合健康、衛生與安全(例如視覺死角)
●整體空間規劃應留意動線系統與空間關係(例如照顧者廁所與嬰兒活動室之距離)●留意可能影響嬰幼兒學習的環境因素(例如光線、溫濕度、噪音等)
如此,便能提供生活在這個空間內的孩子及成人,一個健康、舒適、安全的環境。
楊曉苓老師提供

第 27 講 - 如何規劃嬰兒/學步兒的活動教室

幼兒在托嬰機構的一天中,教保活動空間是他們最主要停留的空間。嬰兒在這個環境中,與照顧者建立關係,並進行飲食用餐、遊戲學習、休息睡眠、或者清潔沐浴的每日例行活動。因此這個空間的規畫和布置方式,除了要讓嬰幼兒覺得舒適而溫暖之外,整體的空間也要符合安全健康的原則,此外,也要讓在這裡工作的成人在工作時是便利而舒適的;才能做好嬰幼兒照顧的工作。
在本講次中,介紹的是如何為嬰幼兒規畫一個能滿足他們需求的環境。其中有兩項嬰幼兒生活規劃的重點,其一是如何組織嬰幼兒的一天生活,二是如何安排可滿足嬰幼兒四大需求(遊戲學習、休息睡眠、進食用餐、及清潔照護的四大需要)的空間與設備。一般而言,孩子年齡越小,時間表就越要有彈性,也越個別化。雖然每日的生活作息規劃看來似乎一成不變,但是作息中其實應「埋藏」了這個機構對嬰幼兒發展的想法,以及對個別嬰幼兒設定的學習計劃及內容。
好的托嬰機構必須提供孩子安全、健康的環境,讓孩子能在其中自在的發展和學習。嬰幼兒的教室也必須是溫暖的、向家一樣舒服的,才能讓孩子放鬆的成長。照顧者不僅要設計出適宜嬰幼兒的每日作息,還要規畫室內和室外的學習環境,擺放吸引人且容易取得的遊戲材料和玩具,以鼓勵幼兒主動探索,並且提供嬰幼兒多元及豐富的學習經驗。如果能做到這些,在機構內的每一位孩子都能得到最好的成長。 楊曉苓老師提供

第 28 講 - 托嬰機構內的健康及安全管理

對於機構內的嬰幼兒照顧者而言,最困難的可能就在如何創造一個環境,是既能兼顧到孩子的發展與學習興趣,又能盡量維護到孩子的健康與安全的。在托嬰機構內,嬰幼兒健康維護的工作十分繁瑣與沉重,絕非嬰幼兒照顧者一己之力可成就的,要靠全體人員共同努力,才能建構出一張緊密的健康維護網。雖然維護孩子健康的方法會隨著嬰幼兒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而有所調整,但是所有孩子都需要一個盡可能沒有病菌的環境。首先,機構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健康照顧的內涵,以包括下列要項:
1.
滿足不同階段嬰幼兒的健康需求:因應不同階段嬰幼兒,在健康照護的重點亦應有所不同。
2.做好預防保健:托嬰機構應與家庭協同,做好嬰幼兒定期健康檢查與發展篩檢。
3.充實機構工作人員之健康知能:包括衛生保健知能、安全照護知能、疾病防治知能、餐飲衛生知能等,皆應持續加強。
4.環境採行良好的飲食及衛生原則:機構應訂定感染防治的處理規範或各項健康維護工作的標準作業流程(例如換尿布、洗手的SOP),使全體工作人員都有一致性的作業標準可供依循,也才能打造出較為完整週密的嬰幼兒健康照護網絡。
5.做好疾病管理:托嬰機構應建立一套疾病管理規範,在其中明確規範照顧者面對病童時,所採行的處理原則;同時這一套規範也是應該讓家庭知道且共同遵循的。
6.建立嬰幼兒良好的自理能力:自理能力包括了自我照顧的技能及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隨著幼兒慢慢長大,在學習照顧自己的過程中,照顧者應同時培養還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也鼓勵孩子和你一起維持健康的環境。
此外,機構應提供嬰幼兒安全的照護,能預防傷害的發生,備有事故處理計劃並經常演練,在事故發生時能妥善處理,以及幫助孩子了解安全的重要性。托嬰機構內安全管理的內容應該包含下列4項:
1.配合嬰幼兒發展變化採行不同的安全措施:安全的措施與規範要隨著嬰幼兒的發展階段對應調整。
2.預防傷害的發生:要預防傷害發生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個易監督、安全性高的環境,並將環境中的危險因子儘量去除,以避免孩子受傷。
3.進行意外管制:托嬰機構應訂定各項意外的防治及處理規範,備有事故處理的緊急應變計劃,並時常演練逃生及急救步驟。工作人員亦需經過訓練,以具備事故處理的知識及技能。
4.協助嬰幼兒瞭解安全的重要性:照顧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在嬰幼兒具備基本的理解能力後,在進行安全措施時,讓孩子瞭解其原因;並用簡單的詞句講解安全規則,來協助孩子遵守。 楊曉苓老師提供

第 29 講 - 如何設計嬰幼兒的遊戲與活動

嬰幼兒在生活中學習,也在生活中成長。嬰幼兒階段是生命當中一個獨立的、有別於其他階段的時期,有著它的獨特性及重要性。而我們如何將這些對嬰幼兒的最新瞭解,轉換成對他們的發展與成長有利的經驗,便是嬰幼兒照顧者的一項重要學習課題。近年來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便是我們提供給嬰幼兒的遊戲或活動,必需是「適性發展」的,而將這個概念運用在教學上,就叫做「適性發展的實務」,意思是說教學實務要符合嬰幼兒的發展和學習。因此,理想上,任何的活動設計應該是以孩子被觀察到的需要和興趣做為基礎。同時在日常生活中,照顧者和嬰幼兒在一天之中所一起做的每件事都可以是有趣的學習活動。在設計嬰幼兒遊戲或活動時,我們需留意到幾件事:
1.
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有其發展上的個別差異
2.瞭解同一個孩子在不同領域的發展也有差異
3.對於孩子尚待發展的能力給予適當引導
4.讓每個嬰幼兒適情適性地發展
5.遊戲應與日常活動結合,且成人應以輕鬆愉快的態度進行活動
此外,嬰幼兒該進行些什麼樣的遊戲和活動?哪些經驗對嬰幼兒來說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本講次呈現適宜嬰幼兒進行的活動,分別介紹7種類型的活動:語文、精細動作、肢體動作、美勞藝術、音樂律動、感官活動、及扮演遊戲。總體而言,提供嬰幼兒的遊戲活動,仍要把握多元及豐富的特性,儘量涵蓋嬰幼兒階段的發展需求,並兼顧適齡、適性與適合文化差異的特質。因此成人需要提供各式各樣具開放性的材料、空間和時間供嬰幼兒進行遊戲,而所提供的教材和玩具也是必需符合適性發展的活動和經驗的。當孩子遊戲時,他們需要能自由地進行探索,成人也需要知道在他們的環境中,該如何鼓勵與支持遊戲。楊曉苓

第 30 講 - 6個月以下嬰兒的遊戲與活動

出生至3個月的嬰兒,大部份的時間都在睡眠,但是當他們醒來時,可提供一些簡單的感官經驗及身體動作的活動。0-3個月嬰兒的發展主要是以學會控制身體動作為主,要先能控制自己的身體,才能在4-6個月這個階段進一步地透過自己的身體去探索環境及學習。在環境的安排上建議以溫馨、柔和為主要訴求,並可以在嬰兒清醒的時間播放輕柔的音樂,讓嬰兒可以多多接受聲音方面的刺激。由於此月齡的嬰兒對黑白色系的對比圖案最感興趣,所以在牆上也可懸掛一些黑白相間的圖案,成人可利用嬰兒清醒時段,以保持約30公分的距離讓嬰兒看這些圖案,以增加對嬰兒視覺方面的刺激。在互動方式上可以多和嬰兒有面對面的機會,讓嬰兒可以看得到成人的臉部表情。
從4個月到6個月開始,嬰兒清醒的時間會比前一階段長許多,常睜著眼睛看,豎著耳朵聽,手和嘴也開始忙個不停,此時可加入一些探索學習的機會,以利嬰兒的認知發展。另外,學會翻身、坐穩,有關大肌肉的活動也愈來愈需要了。由於此階段的嬰兒仍是以躺著及趴著為主,尚不會獨自坐穩,其主要的學習方式是依靠視覺及聽覺為主,因此在環境的佈置上以可提供嬰兒視覺及聽覺方面的感官刺激為主要學習方式。能發出聲音的玩具是很吸引嬰兒注視、探索的玩具,因此在玩具的選擇上可以具聲音效果的為主。除了視覺及聽覺方面的刺激之外,也需給予嬰兒一些觸覺上的刺激,嬰兒按摩是個很好促進觸覺發展的活動,除了成人用手直接按摩之外,也可以準備一些不同質感的布料及軟毛刷子,這些也是促進嬰兒觸覺發展的好媒介。 楊曉苓老師提供

第 31 講 - 7到12個月嬰兒的遊戲與活動

俗諺謂「七坐八爬九發牙」,可見7到12個月這個階段,是嬰兒發展變化急遽的一個時期。在這個階段的嬰兒,由於白天醒著的時間更長了,他開始對周圍的環境產生探究的好奇,加上日益突飛猛進的活動能力,嬰兒對世界的無限探索可謂就此展開。
對於會坐的嬰兒所提供的玩具可以配合他這個月齡的手部能力,給予一些撥動或可以按壓的玩具,一方面可以讓嬰兒運用手指的操作來精進手指的能力,一方面還可以藉由按壓玩具促進手眼協調的發展;另外也可以提供一些軟塑膠材的書藉、布書或硬紙板的書,這類書藉除具有易翻閱、不易撕破又耐啃咬的特性之外,也可以符合此時期嬰兒喜歡啃咬東西的特性。
嬰兒會爬以後,他對世界的探險就此展開了,此時須為嬰兒預備一個利於爬行的安全環境,成人也可以在地板上舖設高矮不同的軟墊,鍛鍊嬰兒爬行及重心轉換的能力,但須注意軟墊的清潔與維護。另外也要注意小東西掉落地面的情形,以防嬰兒在爬行過程中誤將小物品塞入口鼻,造成窒息的危險。對於學爬期嬰兒的玩具,建議可提供一些可以滾動但並不會一下子滾得很遠的軟布球,成人可利用其引誘嬰兒爬過去將球撿拾回來;或是準備一些色彩鮮明且有豐富圖案的軟墊舖在地板上,以吸引嬰兒在上面爬行的慾望。
對於會扶著家俱短暫站立的嬰兒,要留意環境中垂下的裝飾及擺設,例如有舖桌巾的桌子,就要注意當嬰兒想扶著桌緣站起來時,是否會因為拉扯到桌巾而造成一些意外傷害。由於這時期的嬰兒喜歡將拿到手上的物品就隨地往地上一丟,因此環境中準備給嬰兒把玩探索的玩具或物品要儘量以不易摔破且材質較軟的物品為主。還有此時期的嬰兒有的已開始長牙,長牙的嬰兒有易流口水及因牙床癢而想咬東西的特性,因此嬰兒易將隨手拿到的物品放到口中去啃咬,因此給嬰兒的玩具物品應以易清洗消毒的材質為主,例如無毒的塑膠或橡膠材質的固齒玩具,或是可以常常清洗的軟布玩具。
在語言溝通方面,此階段的嬰兒可在情境提示下(例如成人的手勢、聲音、熟悉的環境等),開始明白成人說話所代表的意思。在整個語言發展的過程中,嬰兒都需要有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因此不論在任何階段,成人所使用的語言一定要配合當時的情境和嬰兒那個階段的理解能力,同時要在嬰兒注意力集中時,配合以適當的語調、手勢和表情說出來,如此一來可以增加嬰兒的理解力及學習說話的能力。在自我概念方面,此階段的嬰兒對鏡中自己的影像作出反應,並會在成人呼喚自己的名字時轉向呼喚者。 楊曉苓老師提供

第 32 講 - 1到2歲學步兒的遊戲與活動

從滿週歲開始,人類的發展由「嬰兒」進展到「學步兒」階段,這是人生的另一個里程碑,也是開始發展獨立自主的重要階段。幼兒滿一歲半後,通常已可穩定獨立地行走了,站立及步行是一項重要的生活技能,現在雙手可以空下來做很多的事情,因此代表此階段的幼兒已開始進入學習獨立自主的生活階段了。
在粗動作發展方面,由於每位幼兒的發展速度不同,因此幼兒可以獨立行走的年齡可由13
個月到18個月這麼大的落差,但剛學步的幼兒平衡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因此在步行時很容易跌倒。慢慢地,幼兒對轉換身體姿勢的技能已能掌握得較穩定了,因此他能站穩然後蹲下來撿物品再站起來。到了約2歲時,幼兒因為身體發展較上個階段更靈活及成熟了,因此能自由自在地到處走動及探索。所以提供給這個階段幼兒的玩具是以配合此階段的大肌肉發展,如學步玩具(例如可以推著行走的小推車或學步車),可以刺激平衡感的搖搖馬及可以練習攀爬的小型溜滑梯等,都是提供給此年齡層幼兒大動作發展的適宜玩具。
在精細動作方面,一歲以後的幼兒,手指的活動更靈活了,他能伸出食指按壓物品,因此可以讓他們玩麵糰。此外,由於手眼協調的發展更成熟,此階段的幼兒也可以一手拿玩具,另一手拿物品去敲打該玩具(例如一手拿鼓,一手拿鼓槌來敲打),也可以拿形狀積木讓他們配對放進相同形狀的洞口中,他也可以疊高約3塊大小一樣的積木。由於手腕動作更靈活了,因此他可以用整個掌心握住粗蠟筆,模仿成人或隨意地在紙上塗鴉。此年齡層的幼兒可用手指翻開書的內頁,只是仍無法一頁一頁地翻,每次約翻2~3張的頁數的厚紙板書。
在社會情緒方面,此階段的幼兒在探索環境的過程中,會以他們最信賴的成人做為安全堡壘,向外探索後再度回到成人身邊並反覆此行為,當他們熟悉環境之後,他們會變得更有自信,且能更安心地學習獨立。此階段的幼兒也顯得對人有興趣,時常想吸引別人的注意,較常使用笑容、擁抱及親吻等方式來表達對別人的感情。他喜歡和同伴在一起,互相觀察、模仿,偶爾也可以和別人分享物品,但還不能和同伴玩在一起,仍是以獨自遊戲居多。在自我概念方面,能指出幾個自己身體上的器官,例如眼睛、嘴巴、手、腳等。
在語言溝通方面,幼兒到了這個階段,已可以結合生活情境,開始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詞彙,幼兒剛開始學會說的字彙都和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或常玩的玩具有關。一歲以後的幼兒,已可以模仿新的語音,並明白聲音符號所代表的意思。此階段的幼兒也開始可以靠名稱來辨認熟悉的物品,剛開始是物品的名稱,再來是動作的名稱。
在認知探索方面,此階段幼兒的視覺可以辨別簡單的幾何形狀及自己的物品;在聽覺方面,此階段的幼兒能分辨出少許不同的音樂,而且會有自己喜愛的音樂或歌曲。這年紀的幼兒也懂得常見物品的用途,他也會模仿成人使用家中常見物品(例如拿起電話筒自言自語假裝講電話),而且能辨認出熟悉的地方;一歲以後的幼兒也可以試著玩一些簡單的配對遊戲,例如嘗試將圓形或三角形的立體積木放入同樣形狀的洞口中,但不是一次就能成功,逐漸的幼兒可以依成人指示挑選出這些形狀。 楊曉苓老師提供

第 33 講 - 2到3歲學步兒的遊戲與活動

二歲以後,相較於之前,發展的改變速度變得開始較為平緩,但是在各項發展的強化上是明顯的。透過許多親自動手的學習,獲得了更多觀念的理解,技能也更為經鍊,同時在自我的概念上更為清楚,語言也變得更為複雜。而且,2歲大的小孩對圍繞他的每一件事物都維持著熱烈的興趣,自信心、好奇心及獨立性都增加了,因此安排一個既安全又可以滿足幼兒探索慾望的環境對這個年齡層的幼兒來說是非常地重要的!
在粗動作發展方面,2歲以後幼兒在移動性、平衡協調性、及手的靈巧性上都有長足的進步。此階段的幼兒學習活動的重點,即放在幼兒全身的平衡能力及協調能力方面的訓練上,成人可利用機會引導幼兒做拋接、踢球、跑步、跳躍、攀爬等需用到全身肌肉平衡及協調的活動。在精細動作方面,比起之前,此時幼兒手指及手腕活動的靈活度更高,加上手眼協調更成熟,因此此階段的幼兒學習活動的重點,應放在更熟練手指動作的活動上,例如玩麵糰、練習塗鴉都是很好的手指活動。
在認知探索方面,此階段的幼兒是開始由皮亞傑的「感覺動作期」進入「前運思期」的階段,所以幼兒的思考通常是直覺式的而非邏輯性的。延遲性模仿在遊戲中出現的更多,表示幼兒可內化所見所聞。由於此年齡層的幼兒視覺發展更好,他可以分辨別簡單的幾何圖形、大小或顏色,漸漸的也出現簡單的數概念,像是1到5的唱數或數量配對,因此可以準備一些配對的積木或玩具,讓他練習配對。另外也可以準備一些扮演道具(如辦家家酒),以促進幼兒扮演遊戲及技巧的發展。
在語言溝通方面,2歲以後的幼兒,語言理解能力更增加了,語言表達能力也更進步,此階段的幼兒會使用的詞彙數量開始有驚人的增長,也開始掌握名詞和動作詞彙的運用。在約2歲左右開始出現短句(如要吃餅餅)。此階段的幼兒學習活動重點在於成人預備一個充滿語言活動的環境,並在適當時機教導幼兒正確的話語,此階段的幼兒雖尚無法說出很多詞句,但他就像塊海棉似地大量吸收,等到語言表達能力完全成熟後,就可以陸續將所學所記的詞彙熟練地說出來了。照顧者須注意的是不必急著糾正幼兒錯誤的句子或文法,而是藉由示範將正確的句子或詞彙說出來,並且鼓勵幼兒表達。
在社會情緒方面,此階段的幼兒仍處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他們雖能與其他的幼兒一起玩耍,但仍無法進行合作式的遊戲。他們通常較喜歡獨自玩耍,自得其樂,如果安排此年齡層的幼兒玩同一份玩具,會很容易引起爭執,因為他們會認為玩具是屬於自己的,還無法和同伴一起分享,因此需要成人的引導及協助,來學習良好的社會技巧。二歲以後的幼兒由於已學會走路及開始掌握語言,使他覺得對環境更有支配的能力,因此自我意識也較高,有時為表示自己的意見會出現和成人唱反調的情形。 楊曉苓老師提供

第 34 講 - 認識托育資源

托育資源分為「照顧者需要的資源」和「嬰幼兒需要的資源」兩大類,從托育資源使用者及資源種類的角度來看,托育資源有可以分為「人」、「事」、「物及環境」三個方向做說明。都會地區各項公共設施完善、交通便捷、資源流通大、育兒相關的軟硬體較多。都會以外的地區,資源不足又分散,認識資源是運用資源的開始。 蔡延治老師提供

第 35 講 - 托育資源的運用

照顧嬰幼兒的工作事情繁瑣,時間長,如果能有效運用托育資源,可以簡化照顧工作。為了提高照顧品質,尋求適切的「托育資源」和「社會資源」,是嬰幼兒照顧者的重要課題。托育資源可分為「照顧者需要的資源」和「嬰幼兒需要的資源」兩大類,再以「人」、「事」、「物及環境」細分為三項。
由於每個家庭狀況不同,每位照顧者的需求也不同,因此,走出家庭,學會自己找資源和協助,是優質照顧者的表現。
此外,資源也應有互通有無的觀念,才會有更多的資源投入。拿到資源者也必須學習,資源是要用的,而不是拿來囤積的,當自己不用時,應該盡量讓資源物流出去,活化資源。聽別人如何使用資源,告訴他人自己如何使用資源等交流,可以創造出更多的資源和資源的使用方式,值得鼓勵。 蔡延治老師提供

第 36 講 - 托育資源的管理

善用社會資源,能影響照顧者的托育服務品質、減輕家長的壓力、增進育兒的工作滿意度。尋找資源的原則應由近而遠,避免捨近求遠。資源要能流通的才叫做資源,照顧者也應有互通有無的觀念,才會有更多的資源投入。在爭取適切資源的同時,也可以去要求托育所需要的資源,因為提供資源者或主管資源者,不一定能確實掌握需要資源者的需求。
拿到資源者也必須學習,資源是要用的,而不是拿來囤積的,當自己不用時,應該盡量讓資源物流出去,活化資源。聽別人如何使用資源,告訴他人自己如何使用資源等交流,可以創造出更多的資源和資源的使用方式。學習讓資源物流,因為沒有流通的資源不算是真正的社會資源。 蔡延治老師提供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atasha 的頭像
    natasha

    natasha的啥玩"藝"兒俱樂部

    nata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