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3下學期「社會心理學」期中考前 語音重點及評量

 

01 -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壹、課程綱要


一、師資陣容

二、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三、社會心理學的三個特性

四、社會心理學是理論與應用並重的科學

五、社會心理學的範疇

貳、內容說明

一、師資陣容:

 

學科召集人

學科委員

學科委員

陳皎眉老師

王叢桂老師

孫蒨如老師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校區教育心理學博士

美國喬治亞大學心理學博士

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與研究方法 

社會認知 

人際知覺 

團體歷程

態度形成與態度改變 

攻擊行為 

組織與領導 

性別角色與社會行為

非語文溝通 

人際吸引與親密關係 

助人行為 

社會影響


二、社會心理學的定義:對個人行為如何受到社會刺激的影響進行科學研究的一門科學,介乎社會與個人間的人際層次研究取向,以個人當時所處社會情境,及週遭的人際關係來解釋行為,理論與應用兩者相互為用。

 

三、社會心理學的三個特性:

1.一門科學

2.以個人為研究分析的單位

3.研究社會刺激對個人的影響


 

四、社會心理學是理論與應用並重的科學

理論了解現象、提出解釋

應用提出具體解決之道


 

五、社會心理學的範疇

 

   

研究課題

個人歷程

人際知覺、態度的形成與改變、自我、社會認知、歸因

人際互動

喜歡與愛情、人際吸引、攻擊行為、助人行為、社會影響

團體歷程

角色與地位、領導、團體溝通、組織文化、從眾、歧視與刻板印象


資料提供:陳定邦 老師

 

01 -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評量題目

 

一、是非題

 

  1.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刺激對個人影響的一門科學。

 

(  )1.   (  )2.

 

 

  1. 社會心理學家關心介乎社會與個人間的人際層次的研究取向。

 

(  )1.   (  )2.

  1.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以應用為主體的科學。

 

(  )1.   (  )2.

 

 

4.「角色與地位」係屬社會心理學中「人際互動」的研究課題。

 

(  )1.     (  )2.

 

 

二、選擇題

 

  1. 社會心理學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為研究或分析的單位。

 

(  )1. 個人; (  )2. 團體; (  )3. 團體及個人; (  )4. 社會大眾

 

 

2.『一隻豬養不肥』是:__________________現象的最佳解釋。

 

(  )1. 刻板印象; (  )2. 組織文化; (  )3. 社會助長; (  )4. 從眾行為

 

 

3.「社會認知」的研究課題屬於社會心理學中哪一個類別:

(  )1. 個人歷程; (  )2. 人際互動; (  )3. 團體歷程; (  )4. 以上皆是。

 

 

4.「歧視與刻板印象」的研究課題屬於社會心理學中哪一個類別:

 

(  )1. 個人歷程; (  )2. 人際互動; (  )3. 團體歷程; (  )4. 以上皆是。

 

 

三、問答題

 

1.試簡述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請自行參考教科書(p.5

 

 

 

 

2.試列舉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範疇?  請自行參考教科書(p.9

 

一、是非題

 

1.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刺激對個人影響的一門科學。               1.

 

2.社會心理學家關心介乎社會與個人間的人際層次的研究取向。       1.

 

3.社會心理學是一門以應用為主體的科學。                         2.

 

4.「角色與地位」係屬社會心理學中「人際互動」的研究課題。       2.

 

二、選擇題

 

1.社會心理學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為研究或分析的單位。    1. 個人;

 

2.『一隻豬養不肥』是:__________________現象的最佳解釋。  3. 社會助長;

 

3.「社會認知」的研究課題屬於社會心理學中哪一個類別:     1. 個人歷程;

 

4.「歧視與刻板印象」的研究課題屬於社會心理學中哪一個類別:

                                                        3. 團體歷程;

 

 

02 - 如何解釋社會行為?-社會心理學的理論

 

壹、課程綱要

一、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二、科學研究的目的


貳、課程內容

一、
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理論名稱

主要觀點


本能觀點理論

 

1.心理分析理論

 

  1. 著重人的本質與潛意識,強調人的生死本能會透過潛意識的歷程表現於外在行為上,如生之本能、死之本能


學習觀點理論

 

1.社會行為透過學習行為獲得,一個人的情緒、態度、行為都是過去學習的結果(你是你學習的結果)

 

2.個體學習社會行為的途徑為古典制約、操作制約與觀察學習

 

3.態度的形成與改變、偏見或暴力行為

 

  1. 社會交換理論(社會行為的經濟理論),以人與人間交換的利益與成本來分析彼此之間的社會互動,議題包括人際吸引、公平性、利他與利社會行為、合作與競爭、協商與談判等


角色觀點理論

 

1.將一個人對自我的呈現比喻成戲劇表演,從角色、社會脈絡、角色期待中,依循社會規範,扮演合適的角色行為;亦即特定角色產生特定的社會行為

 

2.一個人可能扮演一種以上的角色,產生角色間衝突角色內衝突

 

3.鏡中自我:人們是以他人對自己的知覺與反應來知覺自己(別人像一面鏡子反映給我們)

 

  1. 性別期待成為男性和女性合宜行為的準則


認知觀點理論

 

1.人是有機體,主動的訊息處理者,即使相同的刺激或情境,亦會產生不同的反應,S-黑盒子-R

 

2.完形心理學: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形象與背景、接近法則、相似法則等)。

 

3.場地論:個人所覺知道的社會環境對行為的影響。

 

4.以「基模」概念探討人的內在心理歷程;對某些對象或概念形成一套有組織、有結構的知識。

 

5.歸因研究:對社會行為的原因尋求解釋。

 

  1. 刻板印象:個人對團體成員典型特質所抱持的信念。


動機觀點理論


維持一致性、追求正向自我、追求正確等基本動機會影響人類社會行為


2.認知失調理論:一個人的認知、態度和行為之間產生不一致,他會試圖改變以維持之間的一致性;平衡理論:人們對不同人事物的好惡力求保持平衡狀態


3.追求正向自我(正向錯覺):一個人為了讓自己覺得自己是不錯的人,而跨大自己實際的狀況,特別是遭遇挫敗時

4.追求正確:個人對自己能力正確的評估與了解,以有效預測和控制自己的行為


二、科學研究的目的
 

描述


 

觀察現象

 


解釋

 


 

 

對現象提出可能的解釋

 


預測


 

 


對現象提出可能的解釋

 


控制


 

 

達到行為控制的目的


     資料提供:陳定邦 老師

 

 

02 - 如何解釋社會行為?-社會心理學的理論 評量題目

 

一、是非題

 

  1. 古典制約係強調行為是由於刺激與刺激之間的配對所產生。

 

(  )1.   (  )2.

 

 

  1. 個體學習社會行為的途徑包括古典制約、操作制約與觀察學習。

 

(  )1.   (  )2.

 

 

  1. 中國古諺中的「殺雞儆猴、殺一儆百」,強調個體不必經過親身體驗,只要有看到某種行為,且知道行為的後果,就可以學習,這是一種社會學習。

 

(  )1.   (  )2.

 

  1. 當一個男人同時扮演「學生」、「老公」、「父親」、「夥計」等角色時,時常會有力不從心的現象,我們稱之為『角色內衝突』。

 

(  )1.   (  )2.

 

 

5.「認知理論」係關心刺激(S)與反應(R)之間的「黑盒子」,相同的刺激或情境,也會產生不同的反應。

 

(  )1.   (  )2.

 

 

二、選擇題

 

  1. 社會心理學受到以下哪一個學派理論取向的影響:

 

(  )1. 心理分析學派  (  )2. 完形學派  (  )3. 認知學派  (  )4. 行為學派

(  )5. 以上皆是

 

 

  1. 人為何喜歡飆車、高空彈跳、追求刺激是源自於以下哪一個理論:

 

(  )1. 動機理論  (  )2. 認知理論  (  )3. 本能理論  (  )4. 學習理論

(  )5. 角色理論

 

 

  1. 當小狗啣著報紙時,我們給予適當的獎勵;當小狗到處咬東西,我們則給予適當的處罰,我們稱之為:

 

(  )1. 古典制約  (  )2. 操作制約  (  )3. 觀察學習  (  )4. 社會學習

 

 

4.『嚴父慈母、充滿愛心,子女用功唸書、乖巧聽話』是源自於以下哪一種理論:

 

(  )1. 動機理論  (  )2. 認知理論  (  )3. 本能理論  (  )4. 學習理論

(  )5. 角色理論

 

 

  1. 一個人會為了讓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不錯的人,而誇大自己的實際狀況,這種動機我們稱之為:

 

(  )1. 認知失調理論  (  )2. 追求正向自我  (  )3. 追求正確 (  )4. 平衡理論

 

 

三、簡答題

 

1.試簡述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有哪些?     請參考教科書(pp.16~24

 

 

 

 

 

 

 

 

 

 

 

 

 

 

 

 

 

2.試簡述人類主要的基本動機?            請參考教科書(p.22

 

 

 

 

 

 

 

 

 

 

 

3.試簡述『認知失調理論』?                  答案請參閱教科書(p.23)

 

 

 

 

 

 

 

4.試簡述科學研究的目的?                  答案請參閱教科書(pp.9~10)

 

 

 

 

 

 

 

 

 

資料提供:陳定邦 老師          

 

解答

 

一、是非題

 

1.古典制約係強調行為是由於刺激與刺激之間的配對所產生。          1.

 

2.個體學習社會行為的途徑包括古典制約、操作制約與觀察學習。      1.

 

3.中國古諺中的「殺雞儆猴、殺一儆百」,強調個體不必經過親身體驗,只要有看到某種行為,且知道行為的後果,就可以學習,這是一種社會學習。

                                                                1.

 

4.當一個男人同時扮演「學生」、「老公」、「父親」、「夥計」等角色時,時常會有力不從心的現象,我們稱之為『角色內衝突』。                       2.

 

5.「認知理論」係關心刺激(S)與反應(R)之間的「黑盒子」,相同的刺激或情境,也會產生不同的反應。                                     1.

 

二、選擇題

 

1.社會心理學受到以下哪一個學派理論取向的影響:             5. 以上皆是

 

2.人為何喜歡飆車、高空彈跳、追求刺激是源自於以下哪一個理論:

                                                         3. 本能理論

 

3.當小狗啣著報紙時,我們給予適當的獎勵;當小狗到處咬東西,我們則給予適當的處罰,我們稱之為:                                    2. 操作制約

 

4.『嚴父慈母、充滿愛心,子女用功唸書、乖巧聽話』是源自於以下哪一種理論:

5. 角色理論

 

5.一個人會為了讓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不錯的人,而誇大自己的實際狀況,這種動機我們稱之為:                                      2. 追求正向自我

 

 

03 - 如何瞭解社會行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壹、課程綱要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實驗室實驗法

  二、實地實驗法

 三、自然實驗法

 四、實地研究觀察法

  五、檔案文件研究法

 六 模擬研究法


 

 

貳、內容說明

 

名稱

說明

優缺點

實驗室實驗法

研究者在實驗室中進行研究,藉由操弄獨變項(IV)進而觀察依變項(DV)的改變,並嚴謹精確控制第三變項

 

第三變項third 
variables)之控制多採隨機分派及配對分組方式

控制嚴謹具較高內在效度,可以推論IVDV間的因果關係具方便性

 

外在效度較低,無法推論實際生活情境

實地實驗法

研究者將實驗情境轉移到實際生活情境

 

保留了實驗法的優點,可推論因果關係

 

研究結果容易推論實際生活情境,解決外在效度不夠高

 

受試者反應真實自然,避免偏差反應

 

變項操弄、第三變項控制與隨機分派原則,影響內在效度

自然實驗法

獨變項操弄並非研究者所為,係自然發生,獨變項與依變項有明顯先後次序,能相當程度推論因果關係

 

研究環境在實際生活環境之中,具較高外在效度

 

可進一步探討無法在實驗室進行之主題或變項

 

限制:無法事先獲知事件何時會發生

 

對於第三變項之控制無法達到周詳縝密的程度



實地研究

觀察法

研究者親自進入受試者的日常生活,進行有系統、有計劃的觀察;分為參與式與非參與式觀察

 

參與式觀察可能產生霍桑效應

 

有助於提昇研究結果之外在效度

 

資料豐富,研究價值高

 

研究控制低,無法進一步推論變項間的因果關係

 

道德議題,可能侵犯隱私權

檔案文件研究法

運用現有資料或檔案文件進行的研究方法,包括日記、自傳、創作品、手稿、政府公報、統計資料、歷史檔案、出版品、學術刊物、媒體報導等,例如挫折導致攻擊研究、團體迷失概念

 

便利性高、花費低

 

可進行縱貫性研究

 

避免受試者刻意反應偏差

 

部分取代實驗室研究法

 

限制:資料偏差或缺失無法補救

 

資料取得受限

 

時代背景不同可能產生錯誤解讀

模擬研究法

將真實世界中的事物加以模擬後呈現在研究情境中,觀察受試者在此情境角色下的行為

 

可探討無法在真實世界實際進行的行為與課題


模擬過程與受試者本身涉入程度有相當關係

03 - 如何瞭解社會行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評量題目

 

一、是非題

 

1.「實地實驗法」使受試者反應較為真實自然,但外在效度較低。

 

(  )1. (  )2.

 

 

2.「自然實驗法」外在效度較高,可探討無法在實驗室中研究的主題或變項,例如地震的發生,政府政策的推行等。

 

(  )1.   (  )2.

 

 

3.「調查法」可以在短時間蒐集到大量資料,問卷的測量亦可了解受試者的行為表現。

(  )1.   (  )2.

 

 

4.「模擬研究法」中,受試者在模擬過程的涉入程度會嚴重影響研究結果。

 

(  )1.   (  )2.

 

 

  1.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的原則,如果研究者所觀察的行為是人人均能觀察到的行為,就不算侵犯個人隱私權。

 

(  )1.   (  )2.

 

 

二、選擇題

 

  1. 研究者藉由操弄獨變項(IV),進而觀察依變項(DV)是否會隨獨變項的改變而改變,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必須嚴謹控制第三變項,我們稱之為:

 

(  )1. 自然實驗法  (  )2. 實地實驗法  (  )3. 實地研究法

(  )4. 實驗室實驗法。

  1. 研究少數民族的社會互動,以下哪一種研究方法較為合適:

 

(  )1. 自然實驗法  (  )2. 實地實驗法  (  )3. 實地研究法

(  )4. 實驗室實驗法。

 

 

三、簡答題

 

1.試列舉五種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請參考教科書(pp.25~33

 

 

 

 

 

 

 

 

 

 

 

 

 

 

 

 

 

 

 

2.試簡述在實驗室中控制第三變項的方法?        請參考教科書(p.26

 

 

 

 

 

 

 

 

 

3.試簡述「檔案研究法」的優缺點。          請參考教科書(pp.30~31

 

 

 

 

 

 

 

 

 

 

 

 

 

 

 

解答

 

一、是非題

 

1.「實地實驗法」使受試者反應較為真實自然,但外在效度較低。

2.

 

2.「自然實驗法」外在效度較高,可探討無法在實驗室中研究的主題或變項,例如地震的發生,政府政策的推行等。

1.

 

3.「調查法」可以在短時間蒐集到大量資料,問卷的測量亦可了解受試者的行為表現。

2.

 

4.「模擬研究法」中,受試者在模擬過程的涉入程度會嚴重影響研究結果。

1.

 

5.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的原則,如果研究者所觀察的行為是人人均能觀察到的行為,就不算侵犯個人隱私權。

1.

 

二、選擇題

 

1.研究者藉由操弄獨變項(IV),進而觀察依變項(DV)是否會隨獨變項的改變而改變,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必須嚴謹控制第三變項,我們稱之為:

                                                    4. 實驗室實驗法。

 

2.研究少數民族的社會互動,以下哪一種研究方法較為合適:

                                                     3. 實地研究法

 

 

 

04 - 八九不離十-基模的種類、功能與影響的因素

 

壹、課程綱要

一、社會認知

二、基模的種類

三、基模的功

四、影響採取基模處理的因素

五、提高做出正確決定的動機情況


貳、內容說明

一、社會認知

1.探討基模及社會推論的研究

2.
歸因:探討人們如何了解自己與他人行為的原因

3.
人際知覺:研究人們如何將他人的特質組合成整體的印象


 

二、基模的種類

一種認知結構,一套有組織、有結構的認知現象,是個人基於過去經驗而形成對某些人事物的知識,存在於記憶中有組織的訊息。

基模的內容可以是任何事物─某一類型人的看法、自我概念、某種態度、對某團體的刻板印象、對某些儀式化事件的知覺等。

名稱

說明


自我基模


個人對自我的認知結構,包括自己的性格、屬性、社會角色等心理表徵與事例,節點兼具某種程度的聯結,其觸發取決於特定情境,影響個人的感覺、思考與行為。例如,認為自己是愛國的人(愛用國貨)、美麗的人(當選中國小姐、大學先生)、有學問的人(出版十二本著作)…


人的基模


對於特定的人的認識,組織成有結構的訊息,進而影響與對方的社會互動。例如,好好先生、營養學分…


角色基模


將社會角色具有的行為知識組織起來的認知結構。例如,總經理、工友、恐怖份子…

 

事件基模
(腳本)


描述發生在某情境中的一連串活動,相同的事件放在不同的文化中,會產生不同的腳本內容。例如,初次約會的腳本、餐廳用餐的腳本…

 


三、基模的功能

1.提供訊息處理的架構

2.
有助模糊訊息的解釋

3.
有助於回憶
四、影響採取基模處理的因素

1.
時間壓力→使用基模處理

2.正確決定(極重要)→使用資料處理


五、提高做出正確決定的動機情況

1.依存性:當甲所獲結果會受乙影響時。

2.辯解責任:當個人須向他人解釋自己的決定是正確時。

 

 

 

04 - 八九不離十-基模的種類、功能與影響的因素 評量題目

 

一、是非題

 

1.「社會認知」研究的是人們如何了解自己、他人與社會世界。

 

(  )1.   (  )2.

 

 

2.「事件基模」又稱為腳本,它是描述某個事件發生時的一連串活動。

 

(  )1.   (  )2.

 

 

3.「基模」有助於個人訊息處理的架構,但對於模糊訊息的解釋則沒有幫助。

 

(  )1.   (  )2.

 

 

4.根據研究指出,當訊息不夠完整時,目擊證人可能會發生錯誤,通常是因為「記憶力」衰退。

 

(  )1.   (  )2.

5.當警察接到通報,『室內有人被打』,該如何處理,必須馬上做決定,可能是「家庭暴力事件」的基模,而決定派出「家暴官」到現場處理。

 

(  )1.   (  )2.

 

 

6.當正確決定很重要時,人們會使用自我基模進行個人判斷。

 

(  )1.   (  )2.

 

 

7.當官員必須將決定的結果向議會解釋,以證明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他會使用「自我基模」進行思考,為所當為。

 

(  )1.   (  )2.

 

 

二、選擇題

 

  1. 一個人對自己的性格、屬性、社會角色等方面的心理表徵,屬於個人對自我的認知結構,我們稱之為:

 

(  )1. 自我基模  (  )2. 人的基模  (  )3. 角色基模  (  )4. 事件基模

 

 

  1. 學生開學選修新的課程時,當學長告知某位老師是「好好先生」,這是屬於以下哪一種「基模」:

 

(  )1. 自我基模  (  )2. 人的基模  (  )3. 角色基模  (  )4. 事件基模

 

 

  1. 當我們預期某個社會位置上的人應具有的一套行為,這種行為的知識的認知結構,我們稱之為:

 

(  )1. 自我基模  (  )2. 人的基模  (  )3. 角色基模  (  )4. 事件基模

 

 

  1. 我們到餐廳用餐,從入座、看菜單、服務生推薦招牌菜、上菜、享受美食、吃甜點,最後買單結帳,這種「基模」我們稱之為:

 

(  )1. 自我基模  (  )2. 人的基模  (  )3. 角色基模  (  )4. 事件基模

 

 

  1. 影響採取「基模」的因素包括:

 

(  )1. 時間壓力  (  )2. 正確決定的重要性  (  )3. 以上兩者皆是

(  )4. 以上皆非

 

 

三、簡答題

 

1.何謂「人際知覺」?                         請參考教科書(p.40

 

 

 

 

2.試簡述「基模」的種類?               請參考教科書?(pp.41~43

 

 

 

 

 

 

 

 

 

 

 

 

 

 

 

 

 

 

 

解答

 

一、是非題

 

1.「社會認知」研究的是人們如何了解自己、他人與社會世界。

1.

 

2.「事件基模」又稱為腳本,它是描述某個事件發生時的一連串活動。

1.

 

3.「基模」有助於個人訊息處理的架構,但對於模糊訊息的解釋則沒有幫助。

2.

 

4.根據研究指出,當訊息不夠完整時,目擊證人可能會發生錯誤,通常是因為「記憶力」衰退。

2.

 

5.當警察接到通報,『室內有人被打』,該如何處理,必須馬上做決定,可能是「家庭暴力事件」的基模,而決定派出「家暴官」到現場處理。

1.

 

6.當正確決定很重要時,人們會使用自我基模進行個人判斷。

2.

 

7.當官員必須將決定的結果向議會解釋,以證明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他會使用「自我基模」進行思考,為所當為。

2.

 

二、選擇題

 

1.一個人對自己的性格、屬性、社會角色等方面的心理表徵,屬於個人對自我的認知結構,我們稱之為:

1. 自我基模

 

2.學生開學選修新的課程時,當學長告知某位老師是「好好先生」,這是屬於以下哪一種「基模」:

2. 人的基模

 

3.當我們預期某個社會位置上的人應具有的一套行為,這種行為的知識的認知結構,我們稱之為:

3. 角色基模

 

4.我們到餐廳用餐,從入座、看菜單、服務生推薦招牌菜、上菜、享受美食、吃甜點,最後買單結帳,這種「基模」我們稱之為:

4. 事件基模

 

5.影響採取「基模」的因素包括:

3. 以上兩者皆是

 

 

 

05 - 自我預言的實現-基模對心理歷程與人際行為的影響

 

主講:陳皎眉老師 

助講:孫旻暐老師、徐富珍老師

壹、課程綱要


一、何謂基模?

二、影響使用哪些基模的因素

三、基模對心理歷程與人際行為
的影響


 

貳、內容說明

一、何謂基模? 

基模是社會認知的基本元素,這種心理結構會影響一個人如何知覺、解釋與記憶相關的訊息,當然也會影響其日後的行為。


 

 

二、影響使用哪些基模的因素

1.突顯性能突顯於背景之上而成為圖形的刺激,特別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例如「身高」基模、「政黨」基模等。


2.可觸接性,某種想法或基模容易被
激發起來的程度,剛剛想到或常常想到的基模,其可觸接性都很高;例如看待大學教授與足球教練的基模、不同身分背景可能產生不同的創意邏輯等。


3.初始性,人與人互動時,一開始傳遞的訊息往往會成為激發相關基模的線索,影響個人對後續訊息的解釋;例如人際交流的介紹,身分背景可能會影響你對此人的第一印象或表情,剛出獄的朋友、台大的學生等。


4.角色基模可以產生比較多、比較獨特的聯結,提供的訊息會比較清楚、豐富,社會分類比特質分類可以產生更多的人名,速度也較快,因此人在回憶時,比較容易想到在某個情境中擔任某個角色的個人。


 

三、基模對心理歷程與人際行為的影響


 

 

對知覺的影響


個人基模會影響他對人事物的知覺,尤其訊息模糊不清或時間不夠時,例如種族基模(黑人白人)、同性戀基模(娘娘腔)、女權運動基模(沒有吸引人的外表)、社會運動基模等。

 

 

對記憶的影響


人的記憶傾向與基模一致,研究發現與自我基模一致的形容詞更易記得;若有足夠時間與動機,會仔細思考與基模不一致的訊息,並試圖放入既有基模,有助記憶,例如化妝品櫃檯的男性應徵者、老菸槍。

 

 

 

 

 

 


 

 


對人際行為的影響


知覺者本身:證實性的假設考驗,受到先前假設的影響,提取或選取與預期一致的訊息,以證實假設


對他人行為:自我應驗的預言,基模藉由互動過程,使心中預期變成真實


 

基模是一個過濾器,會將與之不一致的訊息過濾掉,而使人只注意到與基模一致的訊息。


資料提供:陳定邦 老師

 

 

05 - 自我預言的實現-基模對心理歷程與人際行為的影響 評量題目

 

一、是非題

 

1.人在回億的時候,比較容易想到在某個情境中擔任某個角色的人,這是因為角色因素影響到基模的使用。

(  )1.

(  )2.

 

2.基模就像是一個過濾器,會將與之不一致的訊息過濾掉,而使人只注意到與基模一致的訊息。

(  )1.

(  )2.

 

3.根據Hastie的研究,如果一個人有足夠的時間與動機,他就可以仔細思考與基模不一致的訊息,並試圖將它放進季有的基模,而這些額外的認知工作正好有助於記憶與基模不一致的訊息。

(  )1.

(  )2.

 

4.由於基模的存在,使得我們在人際互動、處理事情或做判斷時,可以更快速,縮短所需的時間,也因此處理事情,可以更理性、更客觀。

(  )1.

(  )2.

 

二、選擇題

 

1.當我們看到一個水電工的小孩,與一個國文老師的子女在討論“科展”的計畫時,會想到要做的主題和內容可能會有相當大的異質性,因為兩人可能考慮的研究方向會非常不同,這是因為何種因

(  )1. 突顯性

(  )2. 可觸接性

(  )3. 初始性

(  )4. 角色

 

2.如果有人要求你將昨天在台北市議會大會中所見到的人,根據她的職稱、特質、說過的話、隸屬的政黨等等,你覺得哪一個要求比較容易:

(  )1. 職稱

(  )2. 特質

(  )3. 說過的話

(  )4. 隸屬的政黨

 

3.受基模影響的心理歷程與人際行為包括哪些:

(  )1. 知覺

(  )2. 記憶

(  )3. 人際行為

(  )4. 以上皆是

 

4.根據RosenthalJacobson的研究,當班上的老師預期某個學生會很優秀時,就會給予較多的眼神關注,給予較多的機會表現與正向回應,最後真的如老師預期有良好的學業表現,我們稱之為:

(  )1. 證實性的假設考驗

(  )2. 自我應驗的預言

(  )3. 團體歷程

(  )4. 以上皆是

三、簡答題

 

1.試簡述影響「基模」使用的因素?             請參考教科書(pp.46~49

 

 

 

 

 

 

 

 

 

 

 

 

 

 

 

 

 

 

 

2.何謂「證實性的假設考驗」?                 請參考教科書(pp.54~55

 

 

 

 

 

 

 

 

 

 

 

 

 

 

 

解答

 

一、是非題

 

1.人在回億的時候,比較容易想到在某個情境中擔任某個角色的人,這是因為角色因素影響到基模的使用。

1.

 

2.基模就像是一個過濾器,會將與之不一致的訊息過濾掉,而使人只注意到與基模一致的訊息。

1.

 

3.根據Hastie的研究,如果一個人有足夠的時間與動機,他就可以仔細思考與基模不一致的訊息,並試圖將它放進季有的基模,而這些額外的認知工作正好有助於記憶與基模不一致的訊息。

1.

 

4.由於基模的存在,使得我們在人際互動、處理事情或做判斷時,可以更快速,縮短所需的時間,也因此處理事情,可以更理性、更客觀。

2.

 

二、選擇題

 

1.當我們看到一個水電工的小孩,與一個國文老師的子女在討論“科展”的計畫時,會想到要做的主題和內容可能會有相當大的異質性,因為兩人可能考慮的研究方向會非常不同,這是因為何種因

2. 可觸接性

 

2.如果有人要求你將昨天在台北市議會大會中所見到的人,根據她的職稱、特質、說過的話、隸屬的政黨等等,你覺得哪一個要求比較容易:

1. 職稱

 

3.受基模影響的心理歷程與人際行為包括哪些:

4. 以上皆是

 

4.根據RosenthalJacobson的研究,當班上的老師預期某個學生會很優秀時,就會給予較多的眼神關注,給予較多的機會表現與正向回應,最後真的如老師預期有良好的學業表現,我們稱之為:                   2. 自我應驗的預言

06 - 千金難買早知道-社會推論中的心理捷徑與思考錯誤

 

壹、課程綱要


一、社會推論的過程

二、社會推論歷程中的心理捷徑


 

貳、內容說明

 

一、社會推論的過程
 

 

  1. 蒐集訊息

 

 

  1. 決定使用哪些訊息形成判斷

 

 

  1. 整合所選訊息做成判斷



二、社會推論歷程中的心理捷徑

 

 

四種常用的策略法

1.可得性策略法

2.代表性策略法

3.定錨性策略法

4. 模擬性策略法






 



(可得性策略法

估計狀況或事件發生的次數或機率,估計的基模是心理想到某個連結或例子容易的程度或速度;例如購買公益彩卷的機率、擔任成功主播的機率等;個人也會高估其他人與自己意見或行為一致的傾向,例如空難事件發生購買飛航保險者大增
,土石流因媒體報導使得購買山坡地房價下跌等;也因此我們會選擇與我們相似的人做朋友(物以類聚);錯誤的同意性效果,個人高估其他人與自己意見或行為一致性的傾向,例如支持建核四的人總是相信民意在他們這一邊。
 

 

「錯誤同意性效果」的發生

1.
動機性的原因:希望自己正確

2.認知性的原因:記憶的差異

相似的例子(物以類聚)



 

 


 


 


 


 

 

(代表性策略法

個人會評估某人與某一團體成員的特性相似的比例,相似度愈高,則愈會判斷此人屬於該團體;個人也會忽略基本訊息而過度重視鮮明顯眼但不一定有關的訊息(基本率謬誤)。


 

 

(定錨策略法

由於社會情境訊息的模糊不清,個人會尋找一個參照點(定錨)為起點,再以此為依據做上下調整;「自己」或個人經驗往往也會被用來作為估計的參照點(錯誤的同意性效果)。


 

(模擬性策略法

「與事實相反的思考」是人們對於過去已發生的事,在心中模擬想像其他可能的情況,留下「如果…就好了 」的感嘆,一念之間的悲劇、一字之差的遺憾、一步之差的結果都較易產生「與事實相反的思考」。

 

 

 

06 - 千金難買早知道-社會推論中的心理捷徑與思考錯誤 評量題目

 

一、是非題

 

1.人們處理資訊的過程,通常是由訊息的搜集,進而整合相關訊息,再做成判斷。

(  )1.

(  )2.

 

2.人們在判斷自己或他人的性格時,會使用定錨策略法。

(  )1.

(  )2.

 

3.『如果…就好了』是一種「與事實相反的思考」,容易將已發生的不幸事件想像成其他可能的狀況,這是一種模擬策略法的心理捷徑。

(  )1.

(  )2.

 

4.支持核四的人總是相信民意自他們這一邊,反對核四的人也深信吾道不孤,這是一種「基本率謬誤」的結果。

(  )1.

(  )2.

 

二、選擇題

1.假如有人問你『大多數人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年齡為何時?』你會根據你容易想到的例子進行判斷,這是以下哪一種心理捷徑:

(  )1. 定錨策略法

(  )2. 代表性策略法

(  )3. 模擬性策略法

(  )4. 可得性策略法

 

2.他會不會是一個花花公子?會不會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我們會使用哪一種心理捷徑進行判斷:

(  )1. 定錨策略法

(  )2. 代表性策略法

(  )3. 模擬性策略法

(  )4. 可得性策略法

 

3.當我們要判斷某人有多高?有多富有?通常會使用一個參照點為起點,再以此為依據上下調整,這是以下哪一種心理捷徑:

(  )1. 定錨策略法

(  )2. 代表性策略法

(  )3. 模擬性策略法

(  )4. 可得性策略法

 

4.一念之差的悲劇、一字之差的扼腕、一步之差的結果等等,會產生哪一種心理捷徑:

(  )1. 定錨策略法

(  )2. 代表性策略法

(  )3. 模擬性策略法

(  )4. 可得性策略法

 

三、簡答題

 

1.試簡述「錯誤的同意性效果」?並舉例說明。       請參考教科書(pp.59~60

 

 

 

 

 

 

 

2.何謂「基本率謬誤」?                          請參考教科書(p.61

 

 

 

 

 

 

 

 

 

 

 

         

 

 

 

解答

 

一、是非題

 

1.人們處理資訊的過程,通常是由訊息的搜集,進而整合相關訊息,再做成判斷。

2.

 

2.人們在判斷自己或他人的性格時,會使用定錨策略法。

2.

 

3.『如果…就好了』是一種「與事實相反的思考」,容易將已發生的不幸事件想像成其他可能的狀況,這是一種模擬策略法的心理捷徑。

1.

 

4.支持核四的人總是相信民意自他們這一邊,反對核四的人也深信吾道不孤,這是一種「基本率謬誤」的結果。

2.

 

二、選擇題

 

1.假如有人問你『大多數人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年齡為何時?』你會根據你容易想到的例子進行判斷,這是以下哪一種心理捷徑:

4. 可得性策略法

 

2.他會不會是一個花花公子?會不會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我們會使用哪一種心理捷徑進行判斷:

2. 代表性策略法

 

3.當我們要判斷某人有多高?有多富有?通常會使用一個參照點為起點,再以此為依據上下調整,這是以下哪一種心理捷徑:

1. 定錨策略法

 

4.一念之差的悲劇、一字之差的扼腕、一步之差的結果等等,會產生哪一種心理捷徑:

3. 模擬性策略法

 

 

 

07 - 他就是我的白馬王子!-印象的形成與整合

 

壹、課程綱要

 


人際知覺:對人的認知過程,包括:

1.對他人的印象形成;

2.對個人行為尋找原因的歸因歷程。


一、印象形成

二、整體印象


貳、內容說明




一、印象形成

 

 

外表特徵

 

種族(膚色)、性別、長相、穿著、身高、體重、講話語調等

 

 


 

 

行為表現

 

人們會從行為推論到特質(例如笑容可掬vs.冷若冰霜),特質具概括性,可進行許多推論(例如重敲販賣機、隨手摘花、檢拾垃圾等個人特質推論),屬於個人對人格的假設,造成「月暈效果」(隱含的人格理論)

 

 

 


類別特徵

 

歸類形成=印象,我們常用「刻板印象」(對一個團體固定、僵化的看法)判斷一個人,例如種族、性別、職業、美醜胖瘦等,簡單有效率,但也易出錯。

 

 

 

 

突顯特徵(物體知覺原則:鮮豔、吵雜、移動或新奇、極端)


不論外表、行為或類別特徵,只要是特別突顯最會形成印象

 

原因:會吸引較多的注意、具較大影響力、會得到極端的評價與增加印象的一致性


 


1. 印象形成是一種相當機械化的過程;

2. 印象形成過程由感覺或評估所支配,而非由思考或認知所支配;

3. 印象形成受到個人信念、刻板印象、隱含的個人理論、正向偏誤等所影
  響。


 


二、整體印象


(形成整體印象的訊息組合模式

1. 加成或累加模式:將他人具有特質的主觀評價整合累加獲得整體印象。

2. 平均模式:將各項特質的主觀評價加以平均獲得某人的整體印象


3. 加權平均模式:根據所有特質經過不同比重的加權平均值。
 

 

加權平均模式的影響因素

1.評價目的

2.負項特質一般具有較大比重

3.核心特質與周邊特質的影響

4.背景形容詞的影響

5.初始的訊息較重要

6.不一致或重複的訊息會被打折扣等。


 

(
整體印象的內涵:整體印象首重一般性評價─好、壞、喜歡不喜歡,所有其他特質的評定都落在此向度上,這種傾向於一致性的效果稱之為月暈效果。例如以貌取人,外表吸引力的月暈效果即是。

 

 

語意分析量表的三個向度:

1.
評價向度

2.
力量向度
3.
活力向度

 

 

「人的正向偏誤」成因:

1.
人基本上是好的

2. 
人的仁慈效果
3.Pollyanna 
principle


 

 

07 - 他就是我的白馬王子!-印象的形成與整合 評量題目

 

一、是非題

 

1.根據Dion等人的研究,人們會因一個人的美醜,而對他們行程不同的印象,比較美麗的人,總是比較自信、會幫助別人、容易與人交往、可能早結婚、比較會有幸福的家庭等。

(  )1.

(  )2.

 

2.人們總是會從行為推論到特質,是因為特質具有概括性,一旦知道他的特質,就可以做很多推論,預測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可能做的行為。

(  )1.

(  )2.

 

3.在類別特徵中,歸類一旦形成,印象就形成了,主要是因為我們常用「加權平均模式」來評斷一個人的類別。

(  )1.

(  )2.

 

4.突顯的刺激或行為會引起較多的注意,並且會增加印象的一致性,評價也會比較極端,也因此不一定具有較大影響力。

(  )1.

(  )2.

 

5.在整體印象形成的「加權平均模式」中,正向特質一般具有較大的比重,不一致或重複的訊息會被打折扣。

(  )1.

(  )2.

 

 

 

二、選擇題

 

1.一個人會從一個特質推論到很多其他特質,這種推測不一定正確,而且會因人而異,這是因為個人的邏輯推理方式或過去經驗不相同,我們稱之為:

(  )1. 邏輯的人格理論

(  )2. 隱含的人格理論

(  )3. 外顯的人格理論

(  )4. 直覺的人格理論

 

2.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穿著「慈濟」的工作服,我們可能對他形成“有愛心、佛教徒、基層人員”等的印象,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的影響。

(  )1. 外表特徵

(  )2. 類別特徵

(  )3. 行為表現

(  )4. 突顯特徵

 

3.我們對別人形成的印象,是根據我們對此人所具有的特質的主觀評價全部相佳而成,我們稱此模式為:

(  )1. 加成或累加模式

(  )2. 平均模式

(  )3. 加權平均模式

(  )4. 以上皆非

 

4.在「加權平均模式」中,前後不一致的訊息,只有在中間間隔一段極長的時間,才會有下列哪一種情況產生:

(  )1. 遠程效應

(  )2. 初始效應

(  )3. 近時效應

(  )4. 以上皆非

 

5.根據研究發現,人們的整體印象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哪一個因素:

(  )1. 特殊行為表現

(  )2. 刻板印象

(  )3. 一般性評價

(  )4. 外表特徵

 

 

 

三、簡答題

 

1.試簡述影響印象形成的訊息包括哪些?           請參考教科書(pp.73~77

 

 

 

 

 

 

 

2.何謂「月晕效果」?                          請參考教科書(pp.74~75

 

 

 

 

 

 

 

3.在整體印象形成的訊息中,影響「加權平均模式」比重的因素有哪些?

請參考教科書(pp.78~81)

 

 

 

 

 

 

 

 

 

 

 

 

 

 

 

 

 

 

解答

 

一、是非題

 

1.根據Dion等人的研究,人們會因一個人的美醜,而對他們行程不同的印象,比較美麗的人,總是比較自信、會幫助別人、容易與人交往、可能早結婚、比較會有幸福的家庭等。

1.

 

2.人們總是會從行為推論到特質,是因為特質具有概括性,一旦知道他的特質,就可以做很多推論,預測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可能做的行為。

1.

 

3.在類別特徵中,歸類一旦形成,印象就形成了,主要是因為我們常用「加權平均模式」來評斷一個人的類別。

2.

 

4.突顯的刺激或行為會引起較多的注意,並且會增加印象的一致性,評價也會比較極端,也因此不一定具有較大影響力。

2.

 

5.在整體印象形成的「加權平均模式」中,正向特質一般具有較大的比重,不一致或重複的訊息會被打折扣。

2.

 

二、選擇題

 

1.一個人會從一個特質推論到很多其他特質,這種推測不一定正確,而且會因人而異,這是因為個人的邏輯推理方式或過去經驗不相同,我們稱之為:

2. 隱含的人格理論

 

2.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穿著「慈濟」的工作服,我們可能對他形成“有愛心、佛教徒、基層人員”等的印象,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的影響。

2. 類別特徵

 

3.我們對別人形成的印象,是根據我們對此人所具有的特質的主觀評價全部相佳而成,我們稱此模式為:

1. 加成或累加模式

4.在「加權平均模式」中,前後不一致的訊息,只有在中間間隔一段極長的時間,才會有下列哪一種情況產生:

3. 近時效應

 

5.根據研究發現,人們的整體印象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哪一個因素:

3. 一般性評價

 

 

 

08 - 都是他們的錯!-歸因歷程與運作

 

壹、課程綱要


    一、歸因理論的解釋

  二、歸因理論的發展歷史

 三、歸因理論(Kelley)舉例


 

貳、內容說明
 


一、歸因理論的解釋    
 

 

歸因:對行為推論原因的過程

 

歸因理論乃在解釋:

 

1.     他人歸因:人們為什麼做他們所做的行為

 

2.    自我歸因:我為什麼做我所做的行為

 


 


二、歸因理論的發展歷史:
 


自然心理學


相對推論說

 

1958 
 

Heider

 

1965

Jones & Davies

 

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必有原因,包括外在歸因與內在歸因

 

內在歸因:個人本身的內在特質,例如能力、努力

 

外在歸因:工作難度、運氣

 

個人對週遭環境的適當認識

 

個人對周圍環境的有效控制

 

人類在甚麼情況下較有信心做內在歸因。

 

其時機包括:

 

1. 當行為不符合角色要求;

 

2. 不符合社會期望;

 

3. 不符合預期行為;

4. 當行為者有選擇權時。


 


歸因理論


自我知覺理論


 

 Kelley

 

1972

Bem

 

人們根據共變邏輯歸因他人行為

 

一次的觀察推論行為原因,包括折扣原則或擴大原則 

 


根據多次觀察結果推論行為原因:根據區辨性、同意度與一致性等共變訊息來做判斷

 

人們根據行為與行為發生的情境來推論行為發生的原因,有如旁觀者,例如撞到頭,很痛,所以哭;喜歡一個人,則會去接近他。

 


Tact:因適當刺激存在,導致此種行為

 

Mand:因想得到某些東西而做的行為


 

三、歸因理論(Kelley)舉例:

 


區辨性




    -


同意度




    -


一致性





歸因


刺激


當事人


情境



08 - 都是他們的錯!-歸因歷程與運作 評量題目

 

一、是非題

 

1.Heider的自然心理學中提到內在歸因與外在歸因,能力與運氣屬於內在歸因。

(  )1.

(  )2.

 

2.如果ㄧ個業務員在爭取訂單中失敗了,其中穩定的因素是努力與運氣,不穩定因素是自我能力與工作難度。

(  )1.

(  )2.

 

3.如果ㄧ個行為是社會讚許性低,也就是不符合社會期望的,但還是發生了,人們就比較會做個人特質的推論。

(  )1.

(  )2.

 

4.當人們只有一次觀察機會,而必須去推論行為的原因時,其他可能的原因是影響歸因判斷的主要因素。

(  )1.

(  )2.

 

5.根據Kelly的理論,如果行為有低區辨性、低同意度與高一致性,我們會歸因為當事人的因素。

(  )1.

(  )2.

 

二、選擇題

 

1.最早的歸因理論是:

(  )1. Heider的自然心理學

(  )2. JonesDavies的相對推論說

(  )3. Kelly的歸因理論

(  )4. Ben的自我知覺理論

 

2.JonesDavies的相對推論說中提到,人們較有信心做內在歸因的時機包括:

(  )1. 當行為不符合角色需求

(  )2. 當行為不符合社會期望

(  )3. 當行為不符合預期

(  )4. 行為者有選擇權時

(  )5. 以上皆是

 

3.基於過去的經驗,人們通常熟悉ㄧ些行為模式,因此當我們看到行為時,就會推論原因,這是哪一位學者的理論:

(  )1. Heider的自然心理學

(  )2. JonesDavies的相對推論說

(  )3. Kelly的歸因理論

(  )4. Ben的自我知覺理論

 

4.「擴大原則」是在人們有多少次觀察機會,必須去推論行為的原因時發生:

(  )1. ㄧ次

(  )2. 兩次

(  )3. 三次

(  )4. 四次以上

 

5.高區辨性、高同意度與高一致性,人們會歸因於以下哪一個因素:

(  )1. 情境

(  )2. 當事人

(  )3. 刺激

(  )4. 以上皆非

 

三、簡答題

 

1.Kelly的理論,當在對行為推論其原因時,如果有多次觀察機會,通常會根據哪些訊息來做判斷?

請參考教科書(pp.94~95

 

 

解答

 

一、是非題

 

1.Heider的自然心理學中提到內在歸因與外在歸因,能力與運氣屬於內在歸因。

2.

 

2.如果ㄧ個業務員在爭取訂單中失敗了,其中穩定的因素是努力與運氣,不穩定因素是自我能力與工作難度。

2.

 

3.如果ㄧ個行為是社會讚許性低,也就是不符合社會期望的,但還是發生了,人們就比較會做個人特質的推論。

1.

 

4.當人們只有一次觀察機會,而必須去推論行為的原因時,其他可能的原因是影響歸因判斷的主要因素。

1.

 

5.根據Kelly的理論,如果行為有低區辨性、低同意度與高一致性,我們會歸因為當事人的因素。

1.

 

二、選擇題

 

1.最早的歸因理論是:

1. Heider的自然心理學

 

2.JonesDavies的相對推論說中提到,人們較有信心做內在歸因的時機包括:

5. 以上皆是

 

3.基於過去的經驗,人們通常熟悉ㄧ些行為模式,因此當我們看到行為時,就會推論原因,這是哪一位學者的理論:

4. Ben的自我知覺理論

 

4.「擴大原則」是在人們有多少次觀察機會,必須去推論行為的原因時發生:

1. ㄧ次

 

5.高區辨性、高同意度與高一致性,人們會歸因於以下哪一個因素:

3. 刺激

 

 

 

09 - 偶爾犯錯也無妨!-知覺的正確與偏誤

 

壹、課程綱要


    一、歸因偏誤的原因

  二、歸因偏誤

貳、內容說明

 

 

 

 

 

 

  • 歸因偏誤的原因

 

 

人格特質的定義和測量因人而異,故不易認定判斷是否正確;

 

人格特質的表現常受情境影響,故難以認定判斷否正確;

 

背景相同或雙方為舊識,彼此人格特質的判斷較易正確。

 

 

 

 

歸因偏誤的原因

 

1.高估個人而低估情境因素

 

2.行為者與觀察者不同歸因判斷

 

3.錯誤的同意度

 

4.自利歸因


 

二、歸因偏誤


(高估個人而低估情境因素:人們過 度相信行為者的個人特質是行為發生的原因,而忽略了情境與其他因 素,屬於基本的歸因謬誤,突顯行為吞沒了個人視野;「控制的錯覺」,人們往往相信自己擁有的控制能力大於自己真正擁有的能力,例如玩骰子、選彩卷號碼;「公正的世界」,好人有好報。


(行為者與觀察者的不同歸因:觀察者與行為者的分歧歸因,人們往往會將觀察到的他人行為過度歸因於行為者,如果自己是行為者,則會有不一樣的判斷。換言之,觀察者與行為者對事情的注意焦點不同,行為者傾向將自己行為歸因於情境因素,在環境中尋找行為的原因, 觀察者傾向將行為歸因於行為者的特質因素; 其次,訊息的重要性不同,觀察者會注意行為者,以預測他的行為, 行為者注意的是環境與別人的反應;最後,觀察者無法得知行為者的過去經驗與當時的心理內在狀況。
 

()  錯誤的同意性效果:人們會高估自己行為的典型性(高估別人和我們的一致性),即自己意見或行為與他人相同的程度,大於它真正相同的程度;包括錯誤的同意度或錯誤的獨特性都會影響人們的歸因。錯誤同意度發生的原因:(1) 選擇性曝光;(2) 只注意自己突顯的意見和行為;(3) 他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4) 動機性因素;錯誤的獨特性意指人們會高估自己的獨特性,認為能力或特長是自己特有的。


()  自利的歸因偏差:歸因的時候,做對自己最有利的判斷,以保護自己的動機,成功時自我顯揚,行為與結果具共變關係,願承擔責任;失敗時自我防衛,行為與結果不具共變性,不願承擔責任。


歸因有相當的正確性,並影響以後的行為;因此歸因在個人輔導、治療、教育、
行銷學方面具相當的應用價值;「歸因的再訓練」具有實質的意義,在個人方
面,將自己的不幸歸於意外或運氣不好,有助於正向自我概念的維持;在人際
互動時,多將成功歸給他人,多看別人的貢獻,使自己成為助人者,讓別人更喜歡你。



09 - 偶爾犯錯也無妨!-知覺的正確與偏誤 評量題目

 

一、是非題

 

1.人們對某些社會特性,例如外顯特徵:身高、體重、性別等的判斷通常相當正確,對職業、情緒的判斷也還好,但對一些無法直接觀察到的人格特質就不一定正確了。

(  )1.

(  )2.

 

2.人格特質的表現往往受到情境因素的影響,個人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現出不同的人格特質,有些人做生意時很誠實,但在牌桌上就不一定會誠實。

(  )1.

(  )2.

 

3.許多研究都強調人是「理性的訊息處理者」,因此都能夠相當理性的依循一定的原則在做歸因,不會發生錯誤。

(  )1.

(  )2.

 

4.根據研究發現,行為者傾向將自己的行為歸因於情境因素,而觀察者傾向將型違規因於行為者本身的因素。

(  )1.

(  )2.

 

5.人們並不是所有的時候都表現出「錯誤的同意度效果」,在態度、行為或意見上,也會表現出自己的獨特性。

(  )1.   (  )2.

二、選擇題

 

  1. 根據Langer的研究,人們往往相信自己擁有的控制能力是大於自己真正擁有的控制能力,我們稱之為:

(  )1. 基本歸因謬誤 (  )2. 控制的錯覺 (  )3. 錯誤的同意性效果 (  )4. 錯誤

 

  1. 人們往往由發生在個人身上事情的好壞來判斷個人的好壞,好的事情會發生在好人身上,壞的事情會發生在壞人身上,我們稱之為:

(  )1. 核心特質 (  )2. 周邊特質 (  )3. 對人的正向偏誤 (  )4. 公正的世界

 

  1. 觀察者與行為者歸因分歧的原因為:

(  )1. 訊息的來源不同 (  )2. 訊息的重要性不同 (  )3. 訊息的多寡不同

(  )4. 以上皆是

 

  1. 人們有一種普遍的傾向,成功時歸因於自己,失敗時則責備別人,我們稱之為:

(  )1. 自利的歸因 (  )2. 錯誤的同意度歸因 (  )3. 低估情境歸因

(  )4. 觀察者歸因

 

  1. 在臨床治療上,「歸因的再訓練」方法有:

(  )1. 正向的自我概念 (  )2. 多看別人的貢獻 (  )3. 視他人為助人者

(  )4. 以上皆是

 

 

三、簡答題

 

1.試簡述歸因偏誤的原因?                       請參考教科書(pp.96~101

 

 

 

 

 

 

 

 

 

 

 

2.何謂「基本的歸因謬誤」                      請參考教科書(pp.96~97

 

 

 

 

 

 

3.何謂「錯誤的同意度」?試簡述「錯誤同意度」發生的原因?

請參考教科書(pp.99~100

 

 

 

 

 

 

 

 

 

       

 

 

 

解答

 

一、是非題

 

1.人們對某些社會特性,例如外顯特徵:身高、體重、性別等的判斷通常相當正確,對職業、情緒的判斷也還好,但對一些無法直接觀察到的人格特質就不一定正確了。

1.

 

2.人格特質的表現往往受到情境因素的影響,個人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現出不同的人格特質,有些人做生意時很誠實,但在牌桌上就不一定會誠實。

1.

 

3.許多研究都強調人是「理性的訊息處理者」,因此都能夠相當理性的依循一定的原則在做歸因,不會發生錯誤。

2.

4.根據研究發現,行為者傾向將自己的行為歸因於情境因素,而觀察者傾向將型違規因於行為者本身的因素。

1.

 

5.人們並不是所有的時候都表現出「錯誤的同意度效果」,在態度、行為或意見上,也會表現出自己的獨特性。

2.

 

二、選擇題

 

1.根據Langer的研究,人們往往相信自己擁有的控制能力是大於自己真正擁有的控制能力,我們稱之為:

2. 控制的錯覺

 

2.人們往往由發生在個人身上事情的好壞來判斷個人的好壞,好的事情會發生在好人身上,壞的事情會發生在壞人身上,我們稱之為:

4. 公正的世界

 

3.觀察者與行為者歸因分歧的原因為:

2. 訊息的重要性不同

 

4.人們有一種普遍的傾向,成功時歸因於自己,失敗時則責備別人,我們稱之為:

1. 自利的歸因

 

5.在臨床治療上,「歸因的再訓練」方法有:

4. 以上皆是

 

 

 

10 - 盡在不言中!-非語言溝通管道(一)

 

壹、課程綱要
 

 

比手畫腳─非語言溝通的遊戲,包括眼神、表情、動作、穿著打扮等等。

 

 一、非語言溝通行為的重要功能
二、常見的非語言行為溝通管道及非語言行為意涵

貳、內容說明

一、非語言溝通行為的重要功能

 

 

 

加強

 
 

 




←     →

 

 
   

 

補充

 

調整

   
   
 


      取代

 



(加強語言訊息

(補充語言訊息

(取代語言訊息

(調整語言溝通的進行


二、常見的非語言行為溝通管道及非語言行為意涵

 


溝通管道

 

            


目光接觸或注視

 

代表善意與興趣,追隨喜歡與吸引的人

 

彼此互相凝視代表兩人間的親密顯示彼此的相對地位【視覺優勢行為】

 

調節互動行為

 

「瞪視」代表敵意與挑釁,甚至引發攻擊行為


臉部表情

 

最能表達個人情緒感受

 

具共通性,喜悅、憤怒、悲哀、恐懼、驚訝、嫌惡

 

情緒的表達及辨識是跨文化的,但也有例外,例外透過學習而來

 

e-mail中的情緒符號─教科書圖4-14-3(p.115)


肢體語言

 

象徵手勢有助於溝通內容,例如OK、勝利、發神經、NO

 

不同姿勢顯示情緒狀態、他人關係與所處情境掌握程度,例如促膝長談形容彼此吸引、互動愉快,協調同不等…

 

動作,需要整個身體配合才能表現出來的特定行為,如擁抱、親吻、攙扶、跑步等


觸摸行為

 

肢體觸摸可以引發對方正向的反應,例如摸頭、牽手、摟肩膀等

 

碰觸時間過長或觸摸部位不適當反而引發負面效果

 

主動的觸摸行為與雙方相對身分地位、性別有關



 

10 - 盡在不言中!-非語言溝通管道(一) 評量題目

 

一、是非題

 

1.比手畫腳其實就是一種非語言溝通的遊戲。

(  )1.

(  )2.

 

2.Rubin(1970)的研究發現,在愛情量表上得分愈高的伴侶,彼此目光凝視的時間愈長,頻率也愈高。

(  )1.

(  )2.

 

3.處於高地位者,通常會在對方說話時注視對方,當他們發言時,亦會將視線緊釘在對方身上,以眼神來施加壓力,希望對方接受與服從,我們稱之為「視覺優勢行為」。

(  )1.

(  )2.

 

4.「瞪視」是目不轉睛的看,含有敵意與挑釁的意味。

(  )1.

(  )2.

 

5.臉部的情緒表達有其共通性,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種族,臉上所展現的基本情緒(喜、怒、哀、樂、恐懼、厭惡等)仍有其差異性。

(  )1.

(  )2.

 

6.觸摸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多半代表著一種鼓勵、訓勉即主動拉近距離的意思,不論地位高低皆然。

(  )1.

(  )2.

 

7.根據Henley(1977)的研究,四十歲以下的異性伴侶中,女性主動觸摸行為的頻率高於男性,而四十歲以後則是男性多於女性。

(  )1.

(  )2.

 

二、選擇題

 

1.目光接觸的功能包括:

(  )1. 善意與興趣

(  )2. 彼此關係親密

(  )3. 相對地位

(  )4. 調節互動行為

(  )5. 以上皆是

 

三、簡答題

 

1.試簡述非語言溝通行為的重要功能?       請參考教科書(pp.109~110

 

 

 

 

 

 

 

 

 

 

2.試簡述肢體語言的種類?                  請參考教科書(pp.115~117

 

 

 

 

 

 

 

         

解答

 

一、是非題

 

1.比手畫腳其實就是一種非語言溝通的遊戲。

1.

 

2.Rubin(1970)的研究發現,在愛情量表上得分愈高的伴侶,彼此目光凝視的時間愈長,頻率也愈高。

1.

 

3.處於高地位者,通常會在對方說話時注視對方,當他們發言時,亦會將視線緊釘在對方身上,以眼神來施加壓力,希望對方接受與服從,我們稱之為「視覺優勢行為」。

2.

 

4.「瞪視」是目不轉睛的看,含有敵意與挑釁的意味。

1.

 

5.臉部的情緒表達有其共通性,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種族,臉上所展現的基本情緒(喜、怒、哀、樂、恐懼、厭惡等)仍有其差異性。

2.

 

6.觸摸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多半代表著一種鼓勵、訓勉即主動拉近距離的意思,不論地位高低皆然。

2.

 

7.根據Henley(1977)的研究,四十歲以下的異性伴侶中,女性主動觸摸行為的頻率高於男性,而四十歲以後則是男性多於女性。

2.

 

二、選擇題

 

1.目光接觸的功能包括:

5. 以上皆是

 

 

 

11 - 你可以再靠近一點!-非語言溝通管道(二)

 

壹、課程綱要
 

 

非語言溝通的管道:

 

1.目光接觸或注視。

 

2.臉部表情。

 

3.肢體語言。

 

 

4.觸摸行為。

 

5.空間距離。

 

6.聲音線索。

 

7.衣著打扮。


一、常見的非語言行為溝通管道及非語言行為意涵()
 

 二、非語言行為的基本解讀向度

 三、非語言溝通能力的差異


 

貳、內容說明

一、常見的非語言行為溝通管道及非語言行為意涵()

 


空間距離

 

1.親密距離50公分,夫妻、情侶、好朋友,聞到體味,易有肢體碰觸,摟抱對方,方便講悄悄話

 

2.個人距離50~125公分,朋友,偶而拍拍肩膀表示讚許或欣賞

 

3.社交距離125~350公分,與個人感情溝通無關的互動情境,長官與部屬,同事與同事間,動作拘謹,不會有肢體接觸

 

4.公開距離350~700公分,互動相當正式,如演講、課堂互動,雙方關係正式而疏遠

 

性別差異:女性(  善、不具威脅性、易與他人相處)與他人的人際距離小於男性與男性間(領域不容侵犯)的距離

 

文化差異:拉丁美洲人、南歐人(義大利、巴西等)互動時的人際距離較非接觸文化(亞洲人)接近許多


聲音線索

 

語氣、說話速度傳達出不同的意義

 

音量大小、頻率、語調、音質、語氣的停頓等均稱為聲音線索

 

傳達訊息多樣化,包括說話的內容(語調、音量、音調、快慢)與說話者的個人訊息(情緒狀態、背景資料、個性)

 

透漏對方對我們的態度和感受(友善或敵意)、文化背景與年齡、身體狀況


衣著打扮

 

美貌具有各種正向的特質,樂於親近

 

內在自我風格的忠實展現,有著鮮明的個人色彩

 

影響他人對工作能力判斷的第一印象



二、非語言行為的基本解讀向度

 


向度


           


接近程度


代表喜歡與具有正向感受的程度,如頻繁的目光接觸、觸摸對方、與對方距離較近、身軀傾向對方等代表有好感,希望親近


喚起程度


對事情感受的強烈程度,如頻繁的注視、多變化的語調、聲音的線索、生動的臉部表情,較大幅度與較頻繁的動作代表在意進行的事情及互動的對方


優勢程度


互動雙方的相對權力關係,例如老闆或長官主動的碰觸、放鬆的互動交談姿勢等



三、非語言溝通能力的差異
 


   


解讀能力


表達能力

 



自我監控

 

(一個人能時時間控自己的行為,以配合情境或他人期待的傾向)



強,能體會對方情緒


能調節自己的表達行為



弱,無法完全體會對方情緒


調節自己表達行為的能力較差

 

性別

 

(社會角色差異)


男生


較差


較差


女生


人際互動敏感度較佳,情緒表達坦白清楚


透過不同管道傳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社會角色理論強調:性別差異是因為兩性在社會中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所致。



 

  11 - 你可以再靠近一點!-非語言溝通管道(二) 評量題目

 

一、是非題

 

1.根據Hall的長期觀察與研究,個人距離是朋友之間的互動距離,介於125公分製350公分之間。

(  )1.

(  )2.

 

2.女性與他人的人際距離小於男性與男性之間的距離。

(  )1.

(  )2.

 

3.拉丁美洲與亞洲人互動時的人際距離較「非接觸文化」下的個人接近許多。

(  )1.

(  )2.

 

4.語調、音量、音調、快慢等的變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說話者真正的意思,也可以讓我們了解說話者關切的問題所在。

(  )1.

(  )2.

 

5.衣著打扮通常有著鮮明的個人色彩,許多研究也顯示衣著裝扮會影響他人對我們的第一印象,與工作能力的判斷。

(  )1.

(  )2.

 

6.男女性在非語言溝通能力上的差異,是因為在扮演不同的家庭角色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來的

(  )1.

(  )2.

 

二、選擇題

 

1.根據Hall的長期觀察與研究認為,我們與不同關係的他人進行互動時,所希望維持的距離並不相同,大致可分為幾種距離:

(  )1. 兩種

(  )2. 三種

(  )3. 四種

(  )4. 五種

 

2.親密距離意味著彼此之間關係親密,距離大約是:

(  )1. 30公分

(  )2. 50公分

(  )3. 70公分

(  )4. 以上皆非

 

3.長官與部屬在討論公事,彼此之間的距離大約是:

(  )1. 50公分至125公分

(  )2. 125公分至350公分

(  )3. 350公分至750公分

(  )4. 以上皆非

 

4.在演講場合中,演講者與聽眾的距離不是一對一的關係,也不是想增進彼此的情感,這是屬於一種:

(  )1. 公開距離

(  )2. 社交距離

(  )3. 個人距離

(  )4. 親密距離

 

5.非語言的聲音線索可以提供的訊息包括:

(  )1. 與說話內容有關的訊息

(  )2. 說話者的情緒狀態

(  )3. 說話者的文化背景及年齡資料

(  )4. 以上皆是

 

三、簡答題

 

1.試簡述非語言行為的三個基本解讀向度?

請參考教科書(pp.124~125

 

2.試製表說明非語言溝通能力的性別差異?

請參考教科書(pp.130~131

 

資料提供:陳定邦 老師          

 

解答

 

一、是非題

 

1.根據Hall的長期觀察與研究,個人距離是朋友之間的互動距離,介於125公分製350公分之間。

2.

 

2.女性與他人的人際距離小於男性與男性之間的距離。

1.

 

3.拉丁美洲與亞洲人互動時的人際距離較「非接觸文化」下的個人接近許多。

2.

 

4.語調、音量、音調、快慢等的變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說話者真正的意思,也可以讓我們了解說話者關切的問題所在。

1.

 

5.衣著打扮通常有著鮮明的個人色彩,許多研究也顯示衣著裝扮會影響他人對我們的第一印象,與工作能力的判斷。

1.

 

6.男女性在非語言溝通能力上的差異,是因為在扮演不同的家庭角色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來的

2.

 

二、選擇題

 

1.根據Hall的長期觀察與研究認為,我們與不同關係的他人進行互動時,所希望維持的距離並不相同,大致可分為幾種距離:

3. 四種

 

2.親密距離意味著彼此之間關係親密,距離大約是:

2. 50公分

 

3.長官與部屬在討論公事,彼此之間的距離大約是:

2. 125公分至350公分

 

4.在演講場合中,演講者與聽眾的距離不是一對一的關係,也不是想增進彼此的情感,這是屬於一種:

1. 公開距離

 

5.非語言的聲音線索可以提供的訊息包括:

4. 以上皆是

 

 

12 - 狼來了!狼來了!-欺騙的偵測

 

壹、課程綱要

非語言的欺騙線索

  例:《王牌大騙子》電影


 



一、欺騙的偵測

    
二、增進非語言溝通的品質


 


貳、內容說明

一、欺騙的偵測

(一)觀察不同的非語言溝通管道所傳達的訊息,以有效分辨是否在說謊1.語言內容最容易控制,最不易出錯;2.非語言溝通管道中,臉部表情最容易做假,不易偵測,最不可信;相較於臉部表情,肢體語言或聲音線索更能幫助我們偵測欺騙,例如不自覺的肢體語言、摸頭、摸臉、摸衣服、扯衣服、腳打拍子、手動來動去、交疊雙腿又放下等等;聲音線索例如結巴、不知所云等等。


 

 

(二)尋找欺騙的線索

 

 

瞬間即逝的表情(喜歡或討厭)

 

持續時間不到十分之ㄧ秒


聲音線索的變化(不自然的變化)


目光線索(不安定的眼神)


訊息之間的不一致(漏洞百出)


 

 二、增進非語言溝通的品質

 


 

 

多重管道


 

 


                                       ↑      

 

多方觀察


     ←  →

 

注意情境



12 - 狼來了!狼來了!-欺騙的偵測 評量題目

 

一、是非題

 

1.語言的內容相當容易做假,只要稍做思考規劃,就很難辨識對方是否在說謊。

(  )1.

(  )2.

 

2.當我們與別人交談互動時,對方不易從我們的臉部表情辨識我們是否在說謊,是因為我們早早就學習控制我的表情,並且也頗有成果。

(  )1.

(  )2.

 

3.聲音線索和臉部表情ㄧ樣,不易偵測。

(  )1.

(  )2.

 

4.「瞬間即逝的表情」持續的時間不到五分之ㄧ秒。

(  )1.

(  )2.

 

5.在與他人進行溝通時,我們若能同時注意來自不同管道的非語言訊息,再加以綜合判斷,可以降低誤解或被誤導的可能。

(  )1.

(  )2.

 

6.根據EkmanFriesen的研究,兩人對話通常會將注意力放在對方的:

(  )1. 講話內容

(  )2. 肢體語言

(  )3. 臉部表情

(  )4. 以上皆是

 

7.根據EkmanFriesen的研究,幫助我們偵測欺騙的方法為:

(  )1. 臉部表情與肢體語言

(  )2. 肢體語言與聲音線索

(  )3. 臉部表情與聲音線索

(  )4. 以上皆非

 

8.由「目光線索」偵測欺騙的線索包括:

(  )1. 不安定的眼神

(  )2. 眨眼頻率增加

(  )3. 逃避他人眼神

(  )4. 以上皆是

 

9.擁抱、吻臉頰的動作,在西方社會或許司空見慣,但在東方社會意味著兩人交情深厚,這是因為:

(  )1. 情境因素

(  )2. 文化因素

(  )3. 情境與文化因素

(  )4. 以上皆非

三、簡答題

 

1.常見的欺騙線索有哪些?                   請參考教科書(pp.127~128

 

 

 

 

 

 

 

 

 

2.如何提升非語言溝通的品質?                請參考教科書(pp.131~132

 

 

 

 

 

 

 

 

        

解答

 

一、是非題

 

1.語言的內容相當容易做假,只要稍做思考規劃,就很難辨識對方是否在說謊。

1.

 

2.當我們與別人交談互動時,對方不易從我們的臉部表情辨識我們是否在說謊,是因為我們早早就學習控制我的表情,並且也頗有成果。

1.

 

3.聲音線索和臉部表情ㄧ樣,不易偵測。

2.

 

4.「瞬間即逝的表情」持續的時間不到五分之ㄧ秒。

2.

5.在與他人進行溝通時,我們若能同時注意來自不同管道的非語言訊息,再加以綜合判斷,可以降低誤解或被誤導的可能。

1.

 

6.根據EkmanFriesen的研究,兩人對話通常會將注意力放在對方的:

3. 臉部表情

 

7.根據EkmanFriesen的研究,幫助我們偵測欺騙的方法為:

2. 肢體語言與聲音線索

 

8.由「目光線索」偵測欺騙的線索包括:

4. 以上皆是

 

9.擁抱、吻臉頰的動作,在西方社會或許司空見慣,但在東方社會意味著兩人交情深厚,這是因為:

3. 情境與文化因素

 

 

13 - 「緣」來就是你-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壹、課程綱要

影響人際吸引力的重要因素【緣分】

【包括個人的個性特質、時空距離、對方所具有的特性、彼此之間的配合狀況等等】

 


貳、內容說明

一、個人所感受到的親和與需求程度

 


定義


人是社會的動物,想與他人接觸,建立並維持關係的需求,有個別差異。


 

 

程度差異



 

主動製造與他人互動機會,不喜歡獨處,積極維持與他人關係,並避免衝突發生



 

不主動與人親近,發生狀況時感受到的衝擊較小,對維持人際關係較不積極


四個

基本動機


正向刺激:互動中得到樂趣,感受愉悅氣氛

得到他人的注意力:肯定與讚美


情緒的支持:遇到挫折或失意,他人給予安慰支持與幫助


社會比較:不確定或焦慮時,提供訊息以供比較


情境


焦慮、恐懼的情境,親和需求提高,希望與同樣處境的人做伴,以建立關係,並進行社會比較,降低焦慮



二、時空的接近性

 


1.【近水樓台先得月、next door sweet heart】「時空接近性」對友誼形成是相當重要的影響因素。


2. 即時回饋:互動增加、分享情緒、分擔壓力,好感逐漸累積,彼此情誼逐漸形成、加深;時空距離拉遠,在感情上會產生嚴酷考驗。

 

3. 單純曝光效果:重複接觸某個特定的人事物後,對其正向評價或好感逐漸增加的一種現象,接觸頻率愈高愈喜歡(例:歌手出新專輯打歌宣傳),熟悉之後,戒心才能消除,正向評價才會發生,前提是初次接觸,不能是負面的評價。



【我們看到的自己和別人看到的我們是不一樣的,「鏡中的我」與別人眼中的我是左右相反的】



三、能力

 


1.  優秀能力的人比平庸的人更易讓人欣賞喜歡,更具吸引力。


2.  過份優秀幾近完美時,距離遙遠,很難親近或喜歡,激起個人「不優秀」的自覺。


優秀的人犯錯反而會拉近距離,增加喜歡(例:美國甘迺迪總統);平庸的人犯錯更增反感。

 


四、外貌的吸引力

 


1. 美貌的刻板印象:


1)相信「凡是美的就是好的」(美貌的刻板印象),聰明、成功、快樂、適應良好、有自信、高自尊、具有良好的社交技巧;美貌刻板印象跨越文化與國界。


2)美貌代表健康,具有吸引力與生育能力。


3)與美貌的人在一起,提昇了別人對我們的評價─「輻射效果」;若是陌生人,反而產生對比效果,評價更低。


4)美貌的人獲得較多注意力,有較多與他人互動的機會,以練習並發展社交技巧,達到自我實現的預言。

 

2. 美麗的標準

 

1)娃娃臉,大眼睛、小鼻子、小下巴,看相可愛。

 

2)成熟型,深邃五官、挑高眉型、帶笑意大嘴。

 

3)平均值,五官大小及之間的距離加以平均,愈覺得熟悉親近,具吸引力。

 

4)女性腰與臀圍的相對比例2:3,沙漏狀更具吸引力;男性則呈V字型。

 

3. 美麗的代價

 

1)美麗的人深具吸引力,並較具未來發展潛力,甚至在法庭上也能發揮影響力。

 

2)美麗的人無法肯定自己真實的能力,具有不穩定的自尊。


3)美麗的人花費許多時間和心力,努力維持美貌,以符合別人的期望。



五、相似性


 


1.  個人背景相似:年齡、種族、學歷、家庭社經地位。


2. 外貌吸引力相似:即外表相配,評估自己的吸引力與條件,判斷對方是否在「可及」的範圍。


態度價值觀相似:有助於拉近距離,增加好感。吸引力兩階段模式,吸引力和態度相似程度關係密切,首先先遠離態度與我們不相似的人,爾後在態度相似的人中發展友誼。



六、需求的互補

 


1. 對方表現出來的行為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則具吸引力,例如依賴性高的人易為強勢會照顧對象的人所吸引。


2. 
需求互補假說可能發生在初始,覺得新鮮有趣,最終還是會與相似的人在一起。



七、回應他人對我們的喜歡

 


1.  平衡理論:一般人喜歡的關係是「平衡」關係,當關係不平衡時,會對個人造成「壓力」,個人會採取行動使得關係恢復平衡狀況,例如當別人歡喜相對時,我們很難不動心,或如伸手難打笑臉人。


2.  得失理論:喜歡的回應比想像中複雜,當我們逐漸贏得別人的喜歡時,個人會獲得肯定的感覺,但若發現別人的喜歡逐漸消失,那種被否定的感覺會使我們更討厭對方。


【伸手難打笑臉人、耐心加苦肉計、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13 - 「緣」來就是你-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評量題目

 

一、是非題

 

1.週末、假日有些人總想找朋友聚聚,或安排全家活動,有些人喜歡獨處,並不特別想與他人在一起,這種想與他人在一起,建立關係的需求,我們稱之為「親和需求」。

(  )1.

(  )2.

 

2.根據 Schachter的研究發現,處於焦慮情境的受試者會選擇獨自等待實驗,並不樂於與他人親近,分享等待實驗的心情。

(  )1.

(  )2.

 

3.一個有能力的人,若是表現太過優秀完美時,我們反而會覺得他與我們的距離太遙遠,因此對他的好感反而有限。

(  )1.

(  )2.

 

4.一個人的背景、學歷、年齡、外貌等的相似性愈高,互動也愈顯頻繁,也因此影響到彼此的吸引力。

(  )1.

(  )2.

 

5.「物以類聚」是態度價值觀相似的最佳反映。

(  )1.

(  )2.

 

6.態度價值觀亦有可能因為「需求互補」,而產生吸引力。

(  )1.

(  )2.

 

二、選擇題

 

1.「辦公室戀情」是影響人際吸引的哪一種因素:

(  )1. 親和需求

(  )2. 時空接近性

(  )3. 能力因素

(  )4. 外貌吸引力

 

2.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多半有著「美貌的刻板印象」,這是受到甚麼因素的影響:

(  )1. 需求互補

(  )2. 回應他人對我們的喜歡

(  )3. 外貌吸引力

(  )4. 相似因素

 

3.在影響人際吸引的「相似性」因素中,下列哪一項較為重要:

(  )1. 態度價值觀

(  )2. 個人背景

(  )3. 學經歷

(  )4. 外貌吸引力

 

4.支配性高與順從性高的人在互動時,,他們個別的控制需求與需要得到他人照顧的需求分別得到滿足,吸引力得以產生,這是以下何種因素:

(  )1. 相似性因素

(  )2. 時空接近性因素

(  )3. 能力因素

(  )4. 以上皆非

 

三、簡答題

 

1.試列舉五種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請參考教科書(pp.139~154

 

 

 

 

 

 

 

 

 

 

 

 

 

2.何謂「單純曝光效果」?                    請參考教科書(pp.143~144

 

 

 

 

 

 

 

 

3.何謂「平衡理論」?                      請參考教科書」(pp.152~153

 

 

 

 

 

 

        

 

解答

 

一、是非題

 

1.週末、假日有些人總想找朋友聚聚,或安排全家活動,有些人喜歡獨處,並不特別想與他人在一起,這種想與他人在一起,建立關係的需求,我們稱之為「親和需求」。

1.

 

2.根據 Schachter的研究發現,處於焦慮情境的受試者會選擇獨自等待實驗,並不樂於與他人親近,分享等待實驗的心情。

2.

 

3.一個有能力的人,若是表現太過優秀完美時,我們反而會覺得他與我們的距離太遙遠,因此對他的好感反而有限。

1.

 

4.一個人的背景、學歷、年齡、外貌等的相似性愈高,互動也愈顯頻繁,也因此影響到彼此的吸引力。

1.

5.「物以類聚」是態度價值觀相似的最佳反映。

1.

 

6.態度價值觀亦有可能因為「需求互補」,而產生吸引力。

2.

 

二、選擇題

 

1.「辦公室戀情」是影響人際吸引的哪一種因素:

2. 時空接近性

 

2.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多半有著「美貌的刻板印象」,這是受到甚麼因素的影響:

3. 外貌吸引力

 

3.在影響人際吸引的「相似性」因素中,下列哪一項較為重要:

1. 態度價值觀

 

4.支配性高與順從性高的人在互動時,,他們個別的控制需求與需要得到他人照顧的需求分別得到滿足,吸引力得以產生,這是以下何種因素:

4. 以上皆非

 

 

 

14 - 眾裡尋他千百度-愛情的種種面貌

 

壹、課程綱要

兩性親密關係的建立


貳、內容說明

 一、愛情的本質(Rubin,1973; Davis,1985
 


愛情


喜歡


關心:為了對方願意做任何事(Rubin,1973

依附:有極強的慾望想和對方廝守(Rubin,1973


親密:彼此親近且能分享內在深處的感受(Rubin,1973

 

熱情:一種魂縈夢繫的感覺,具排他性,有性的渴望,希望藉由肢體接觸,得到合為一體的感覺(Davis,1985


關懷:傾己所有、毫無保留的付出,有偏袒異味,勇於付出,盡力維護所愛之人(Davis,1985


對方值得尊敬、聰明,可以信任,討人歡喜



法拉第(Fareday):『難道我的理智分析不出這種力量的主要成分?難道我就註定要謙卑地向這種感覺低頭?啊!是愛情。我決定冷靜,以智慧判斷,用意志力控制。結果,明天,它依然如拖將的野馬,盲目地在草地奔馳!阿!是愛情。』


二、愛情的型態
 



基本的愛情類型


狂熱式愛情


友誼式愛情


一種整個心思幾乎被另一個人佔據的強烈情緒狀態(Hatfield),對方已經成為我們身體靈魂的主宰,屬於充滿強烈情緒色彩的愛情。

情緒二因論(Schachter,

1964):【錯誤歸因的結果】:強調特定情緒的出現均是生理喚起和認知解釋共同作用的結果。心跳加快、手心出汗產生強烈情緒感受,墜入愛河。喚起─吸引力假說,強調生理喚起是影響吸引力感受的最重要因素。


愛情的發展建立在尊重、相互了解與對彼此愛情的信心上,一種溫暖、親密和會心的感受,沒有強烈的情緒起伏;兩人彼此自我揭露的程度很高,能坦然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深刻感受、經歷挫折與未來夢想,不會過度理想造成失望,關係較能持久。


 


不同依附類型的愛情

 

安全依附類型


信任對方,愛情持續時間較久,對愛情亦有較正面的看法。

 

焦慮依附類型


愛情生活很不穩定,情緒起伏大,易忌妒,不信任對方,每段愛情維持不久。

 

逃避依附類型


不相信愛情,不願和人多所牽扯,儘量避免和他人建立深刻關係。


愛情三角論(Sternbe

rg

 

親密


感覺親近,能分享彼此感受。

 

熱情


包含性的需求與對彼此身體的渴望。

 

 

承諾


願意維持這段關係,並許對方一個未來。


愛情三角理論

 


 


愛情風格理論(Hendrick 
& Hendrick

 

情慾之愛【male


在意對方外貌,重視性滿足

 

友誼之愛【Female


深刻的友誼,彼此關心

 

 

遊戲之愛【male


不願承諾,喜歡周旋數個愛人之間

 

 

現實之愛【Female


以理性方式選擇對象,斟酌對方條件,及對方可能對自己生活、事業的影響

 

佔有之愛【Female


希望得到所有注意力,易忌妒,想控制對方

 

利他之愛


願意犧牲自我成就對方,除非對方快樂,否則自己不會快樂



14 - 眾裡尋他千百度-愛情的種種面貌 評量題目

 

一、是非題

 

1.社會心理學家Rubin認為,愛請包含三種感受:關心、親密和熱情。

(  )1.

(  )2.

 

2.根據 Davis的說法,「傾己所有,毫無保留」的付出,並帶有偏袒意味,是愛情中『關懷』的表現。

(  )1.

(  )2.

 

3.瓊瑤小說中瘋狂追逐、淋雨等「掉入愛河」的感受是一種狂熱式愛情的表現。

(  )1.

(  )2.

 

4.DuttonAron1974)的「吊橋實驗」是以情緒二因論來解釋友誼式的愛情。

(  )1.

(  )2.

 

5.「自我揭露」係將自己不為人知、很私密的一些感受和想法,與對方分享,這是友誼式愛情的一大特色。

(  )1.

(  )2.

 

6.「虛幻的愛」是因美貌而產生強烈的熱情,進而決定與對方常相廝守。

(  )1.

(  )2.

 

7.以理性方式選擇對象,斟酌對方各種條件,及對方可能對自己或事業帶來的影響稱之為「利他之愛」。

(  )1.

(  )2.

 

二、選擇題

 

1.Davis認為,『魂縈銀夢繫的感覺,不思量、自難忘』是一種甚麼感覺:

(  )1. 依附

(  )2. 熱情

(  )3. 親密

(  )4. 關懷

 

2.Stermberg愛情三角理論中,浪漫的愛是哪兩種元素的結合:

(  )1. 親密+熱情

(  )2. 親密+承諾

(  )3. 熱情+承諾

(  )4. 以上皆非

 

3.Stermberg愛情三角理論中,友誼式的愛是哪兩種元素的結合:

(  )1. 親密+熱情

(  )2. 親密+承諾

(  )3. 熱情+承諾

(  )4. 以上皆非

 

4.Stermberg愛情三角理論中,虛幻的愛是哪兩種元素的結合:

(  )1. 親密+熱情

(  )2. 親密+承諾

(  )3. 熱情+承諾

(  )4. 以上皆非

 

5.HendrickHendrick的研究中發現,男性較多擁有:

(  )1. 情慾之愛與友誼之愛

(  )2. 友誼之愛與遊戲之愛

(  )3. 遊戲之愛與現實之愛

(  )4. 以上皆非

6.HendrickHendrick的研究中發現,女性較多擁有:

(  )1. 友誼之愛、現實之愛或佔有之愛

(  )2. 友誼之愛、現實之愛或遊戲之愛

(  )3. 佔有之愛、利他之愛或現實之愛

(  )4. 以上皆非

 

三、簡答題

 

1.試簡述社會心理學家Rubin所提愛情的三種感受?

請參考教科書(pp.154~155

 

2.何謂「情緒二因論」?

請參考教科書(pp.156~157

 

3.何謂「愛情三角理論」?

請參考教科書(pp.159~161

 

4.試簡述HendrickHendrick所提愛情的六種不同風格。

請參考教科書。(p.161

 

 

 

 解答

 

一、是非題

 

1.社會心理學家Rubin認為,愛請包含三種感受:關心、親密和熱情。

2.

 

2.根據 Davis的說法,「傾己所有,毫無保留」的付出,並帶有偏袒意味,是愛情中『關懷』的表現。

1.

 

3.瓊瑤小說中瘋狂追逐、淋雨等「掉入愛河」的感受是一種狂熱式愛情的表現。

1.

 

4.DuttonAron1974)的「吊橋實驗」是以情緒二因論來解釋友誼式的愛情。

2.

5.「自我揭露」係將自己不為人知、很私密的一些感受和想法,與對方分享,這是友誼式愛情的一大特色。

1.

 

6.「虛幻的愛」是因美貌而產生強烈的熱情,進而決定與對方常相廝守。

1.

 

7.以理性方式選擇對象,斟酌對方各種條件,及對方可能對自己或事業帶來的影響稱之為「利他之愛」。

2.

 

二、選擇題

 

1.Davis認為,『魂縈銀夢繫的感覺,不思量、自難忘』是一種甚麼感覺:

2. 熱情

 

2.Stermberg愛情三角理論中,浪漫的愛是哪兩種元素的結合:

1. 親密+熱情

 

3.Stermberg愛情三角理論中,友誼式的愛是哪兩種元素的結合:

2. 親密+承諾

 

4.Stermberg愛情三角理論中,虛幻的愛是哪兩種元素的結合:

3. 熱情+承諾

 

5.HendrickHendrick的研究中發現,男性較多擁有:

4. 以上皆非

 

6.HendrickHendrick的研究中發現,女性較多擁有:

1. 友誼之愛、現實之愛或佔有之愛

 

 

 

 

 

 

 

 

15 - 你的詩和我的夢-親密關係的維持

 

壹、課程綱要

兩性親密關係的建立



貳、內容說明

 

三、兩性親密關係中常見的問題
 

 

 

溝通不良

 
 

 




←     →

 

 
   

 

壓煩感

產生

 


不相似

   
   


1.溝通不良
 


男女溝通方式的差異


伴侶言行的歸因解釋


男性: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爭取自己想要的;較為直接,少用暗示、間接方式表達需求;遭遇感情問題時,退縮、沉默,不願討論。


女性:善體人意,注意人際和諧,溝通方式較為間接,不直接說出看法或要求;遭遇感情問題時,直接針對問題討論。


關係增進模式:造就快樂幸福的伴侶關係,對伴侶負面的言行舉止心平氣和的接受或體諒,有利於溝通,更能體會或欣賞對方的優點。


苦惱持續模式:使兩人變成怨偶,對伴侶表現出來的負向行為出自內在、時常發生,正向行為係情境使然,偶發不會持續,無法欣賞對方,溝通困難,自然容易出現問題。

       



關係增進的歸因模式
 

 








正向行為




 

內在的
 














 


 

 

 

更滿意彼此關係





類似行為常出現


 

 





很多方面都如此

 



 

 





負向行為

 

 





外在的
 













 
   

 


偶發事件值得原諒




類似行為少出現


 

 



 

特定狀況才發生

 



苦惱持續的歸因模式
 

 












 

外在的
 














 


 

 

 


關係滿意度下降





類似行為少出現


 

 




定狀況才發生

 

 

 

 

 



負向



 

 




 

內在的
 















 


 

 

 

覺得對方壞脾氣關係更形惡劣





類似行為常出


 

 



很多方面都如

 



2.厭煩感的產生與不相似性
 


厭煩感產生


態度價值觀的不相似


固定的互動模式


刺激─價值觀─角色模式


有助於減少彼此之間的摩擦與衝突


一成不變的模式令人厭倦,易有第三者介入

 

第一階段:刺激

 

在乎外貌吸引力、對方能力與社經地位

 

第二階段:態度價值觀考驗,相似性的影響力突顯,彼此改變與成長的不同步,「不相似」的關係出現。

 

第三階段:角色期待階段,以彼此的態度、價值觀為基礎。


改善方式:共同參與一些新奇、令人興奮的活動,感受到的喚起可強化對方吸引力的感受,增加彼此互動合作的機會,分享新的經驗與觀點,對彼此有「新」的感覺。

     



親密關係的終止
 


Leviger以「社會交換理論」闡釋:


1)關係本身的吸引力持續:例如社會地位高、有錢、長的美、能分享喜怒哀樂及分擔壓力等。

 

2)終止關係遭遇的障礙出現:例如經濟考量、再婚可能性、父母或親人反對、擔心別人異樣眼光等。

 

3)其他可能關係的吸引力出現:意指是否有第三者存在,包括情感的支持、保障、滿足種種需求時,較易受到第三者吸引,終止原先關係。

 


公平性:伴侶之間存在的是一種「共有關係」,而非「交換關係」;但整體而言,公平性絕對會影響到雙方對關係的滿意度,所得較少的個人常會覺得憤怒與沮喪,傾向終止關係。

本講次教科書補充  : 請點選補充教材
 


 

15 - 你的詩和我的夢-親密關係的維持 評量題目

 

一、是非題

 

1.女性從小就被鼓勵要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爭取自己想要的,也因此溝通方式會比較直接。

(  )1.

(  )2.

 

2.女性在關係出現問題時的溝通方式,與社會化過程所被教導的方式有很大的差異。

(  )1.

(  )2.

 

3.有相當多的心理研究顯示,男性對情緒及內在的感受的自我揭露程度不如女性。

(  )1.

(  )2.

 

4.對對方行為做外在的、不穩定的及特定的歸因是屬於「關係增進」的歸因模式。

(  )1.

(  )2.

 

5.使用「關係增進」的歸因模式會試著將對方的負面行為解釋為情境因素所致,是偶發的、特定狀況下的行為。

(  )1.

(  )2.

 

6.Aron認為,交往互動已進入穩定狀況的伴侶可能會出現厭煩感,他鼓勵多參加新奇興奮的活動,活動中感受到的「喚起」,可以強化對對方吸引力的感受。

(  )1.

(  )2.

 

7.就整體而言,親密關係的雙方所感受到的「公平性」,會影響到雙方對關係的滿意度。

(  )1.

(  )2.

 

二、選擇題

 

1.Sprecher1994)認為,「親密關係」的頭號殺手為:

(  )1. 溝通不良

(  )2. 厭煩感產生

(  )3. 不相似

(  )4. 以上皆非

 

2.許多研究顯示,親密關係的滿意程度及品質有隨著時間逐漸下降的趨勢,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為:

(  )1. 溝通不良

(  )2. 厭煩感產生

(  )3. 不相似

(  )4. 以上皆非

 

3.胡適詩中有一句話:「…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這句話顯示在「親密關係」中的哪種情況:

(  )1. 溝通不良

(  )2. 厭煩感產生

(  )3. 不相似

(  )4. 以上皆非

 

4.許多研究強調,伴侶之間存在的應該是哪一種關係:

(  )1. 共有關係

(  )2. 交換關係

(  )3. 以上皆是

 

三、簡答題

 

1.試簡述Murstein1970)的「刺激-價值觀-角色」模式?

請參考教科書(p.166

 

2.試簡述Leviger以社會交換理論觀點闡釋親密關係是否終止的考量因素?

請參考教科書(pp.167~169

 

 

解答

 

一、是非題

 

1.女性從小就被鼓勵要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爭取自己想要的,也因此溝通方式會比較直接。

2.

 

2.女性在關係出現問題時的溝通方式,與社會化過程所被教導的方式有很大的差異。

1.

 

3.有相當多的心理研究顯示,男性對情緒及內在的感受的自我揭露程度不如女性。

1.

 

4.對對方行為做外在的、不穩定的及特定的歸因是屬於「關係增進」的歸因模式。

2.

 

5.使用「關係增進」的歸因模式會試著將對方的負面行為解釋為情境因素所致,是偶發的、特定狀況下的行為。

1.

 

6.Aron認為,交往互動已進入穩定狀況的伴侶可能會出現厭煩感,他鼓勵多參加新奇興奮的活動,活動中感受到的「喚起」,可以強化對對方吸引力的感受。

1.

 

7.就整體而言,親密關係的雙方所感受到的「公平性」,會影響到雙方對關係的滿意度。

1.

 

二、選擇題

 

1.Sprecher1994)認為,「親密關係」的頭號殺手為:

1. 溝通不良

 

2.許多研究顯示,親密關係的滿意程度及品質有隨著時間逐漸下降的趨勢,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為:

2. 厭煩感產生

 

3.胡適詩中有一句話:「…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這句話顯示在「親密關係」中的哪種情況:

3. 不相似

 

4.許多研究強調,伴侶之間存在的應該是哪一種關係:

1. 共有關係

 

 

16 - 表態!表什麼態?-態度的定義、功能與測量

 

壹、課程綱要
        
態度與態度改變


 

貳、內容說明


一、態度定義、功能、測量
 


定義

 

McGuire1985):將物體或思想按照某個判斷向度定位的反應。

 

Petty & Cacioppo1981):對特定的人事物的一般性與持久性的正面或負面感受。


Eagly & Chaiken1993):經由對該個體喜歡或不喜歡的評價表達對特定個體的心裡傾向。

 


三元論:態度包含認知、感情與行為傾向。


單元論:態度主要是情感評價部分。


 



態度與人格差異


類別


人格


態度


內在特性


長期穩定


評價性傾向,可長可短,用以表達個體對事物的喜好、趨避與臧否


對象


較廣,刺激的反應傾向


特定的對象物


態度與價值差異


類別


價值


態度


信念


超越特定物體/情境的單一信念


針對特定物體/情境的一組信念



判斷準則






數量


有限


隨著學習經驗與信念組合產生,幾乎無限

 


功能


工具性


自我防衛


知識


價值表達


社會適應


表達態度以獲取獎賞或避免懲罰。


「否認」與「投射」心理自衛機轉,用以避免人格成分間的衝突與隨之產生的焦慮感。


整理對象物的知識與理解相關訊息,建立對象物與環境有次序、結構與意義的關係。


經由態度的表達,反應個人的基本價值。


建立、維持與促進平順的人際交往。

 



測量

 

直接測量

 

1.自陳式單一項目測量(請見教科書表6-1-1

 

2. 由多項題目組成的態度量表,例如Likert 
Scales:一系列針對態度物的敘述,態度敘述句表達正或負的情緒感受,由受試者表達符合自己想法的程度,意見的落點加總即態度(請見教科書表6-1-2)。

 

語意分析量表:經由一系列兩兩對立形容詞,要求受試者針對某一對象的感受傾向,落點代表其態度(請見教科書表6-1-3)。

 

間接測量

 

1.掩藏自陳式:請受試者說故事或看圖片說故事。

 

2.行為目標:使用非語言行為指標,在說服性演講中,點頭次數愈多、眼睛看著演講者次數愈多、身體愈接近演講者,愈可能喜歡演講者的言論;愈遠離演講者,愈不感興趣。

 

3.非干擾性測量:不會讓被測量者感受到他正在被測量的方法。

 


生理反應測量:看到漂亮的異性,眼睛為之一亮的生理反應。

16 - 表態!表什麼態?-態度的定義、功能與測量 評量題目

 

. 是非題

 

1.目前認知學派在做實驗研究時,多採用單一的情感評價向度;但編製態度量表時,多數研究者會採用三種成分的觀點。

(  )1.

(  )2.

 

2.人格是一種評價性的傾向,用以表達個體對事物的喜好、趨避與臧否,可以是長期的或短期的傾向。

(  )1.

(  )2.

 

3.態度是一種單一信念,價值是針對某特定物體或情境的一組信念。

(  )1.

(  )2.

 

4.人們會對偶像歌手形成態度,但人們用來判定誰是偶像歌手的標準(如青春、美貌等)價值則很少改變。

(  )1.

(  )2.

 

5.李克氏量表(Likert Scales)屬於態度測量的直接測量形式。

(  )1.

(  )2.

 

6.自陳式的態度量表編製容易,也最為流行,在效度上也頗高,因此為研究人員廣泛採用。

(  )1.

(  )2.

 

7.態度係指對特定的對象(人事物)的一般性與持久的正面或負面的感受。

(  )1.

(  )2.

 

. 選擇題

 

1.表達態度以獲取獎賞與懲罰,此為態度的何種功能:

(  )1. 工具性功能

(  )2. 自我防衛功能

(  )3. 價值表達功能

(  )4. 社會適應功能

 

2.補教機構與孩子成長營養用品強調「不要讓孩子書在起跑點上」的廣告,係運用態度的何種功能:

(  )1. 工具性功能

(  )2. 自我防衛功能

(  )3. 價值表達功能

(  )4. 社會適應功能

 

3.洗髮精廣告中介紹頭髮性質與相關的保養知識,係屬態度的何種功能:

(  )1. 工具性功能

(  )2. 自我防衛功能

(  )3. 價值表達功能

(  )4. 以上皆非

 

4.兒童商品廣告中,會請一群小朋友拿著商品對電視機前的兒童觀眾說「我們有XXX,你有沒有?」這是屬於態度的何種功能:

(  )1. 工具性功能

(  )2. 自我防衛功能

(  )3. 價值表達功能

(  )4. 社會適應功能

 

. 問答題

 

1.試簡述Rokeach1973)態度與價值的差異? 答案請參閱教科書pp.178~179

 

 

 

 

 

2.試簡述語意分析量表?並舉例說明之。         答案請參閱教科書p.182

 

 

 

3.試列舉三種間接測量的方法?           答案請參閱教科書pp.182~184

 

 

 

 

 

 

 

 

 

 

 

 

 

 

 

 

解答

 

. 是非題

 

1.目前認知學派在做實驗研究時,多採用單一的情感評價向度;但編製態度量表時,多數研究者會採用三種成分的觀點。

1.

 

2.人格是一種評價性的傾向,用以表達個體對事物的喜好、趨避與臧否,可以是長期的或短期的傾向。

2.

 

3.態度是一種單一信念,價值是針對某特定物體或情境的一組信念。

2.

 

4.人們會對偶像歌手形成態度,但人們用來判定誰是偶像歌手的標準(如青春、美貌等)價值則很少改變。

1.

 

5.李克氏量表(Likert Scales)屬於態度測量的直接測量形式。

1.

6.自陳式的態度量表編製容易,也最為流行,在效度上也頗高,因此為研究人員廣泛採用。

2.

 

7.態度係指對特定的對象(人事物)的一般性與持久的正面或負面的感受。

1.

 

. 選擇題

 

1.表達態度以獲取獎賞與懲罰,此為態度的何種功能:

1. 工具性功能

 

2.補教機構與孩子成長營養用品強調「不要讓孩子書在起跑點上」的廣告,係運用態度的何種功能:

2. 自我防衛功能

 

3.洗髮精廣告中介紹頭髮性質與相關的保養知識,係屬態度的何種功能:

4. 以上皆非

 

4.兒童商品廣告中,會請一群小朋友拿著商品對電視機前的兒童觀眾說「我們有XXX,你有沒有?」這是屬於態度的何種功能:

4. 社會適應功能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atasha 的頭像
    natasha

    natasha的啥玩"藝"兒俱樂部

    nata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