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保育發展第18講 評量題目解答
一、選擇題
(3)1、就托兒所的教學而言,最易使幼兒理解的方法是何種教具?

        (1).圖片 (2).模型 (3).實物 (4). 標本。
(2)2、某幼兒能運用感官對事物所得的心象來了解世界,但卻仍不能以文字與圖形來認知

       事物, 則其認知發展處於

       (1).準備運思期 (2). 感覺動作期 (3). 具體運思期 (4).形式運思期。
(1)3、某兒童的學習特質為「能運用語言、文字、圖形等來從事思考」,則其認知發展處

        在哪一階段?
       (1).準備運思期 (2).感覺動作期 (3).具體運思期 (4). 形式運思期。
(2)4、有關影響認知發展因素的描述,下列何者為非?
       (1).年齡較大的兒童認知發展較好 (2).城市的兒童比鄉下的兒童認知發展較好

       (3). 高智商的兒童認知發展較好 (4). 經驗多的兒童認知發展較好。
(1)5、.一位智商為五十的十歲兒童,若以其心智年齡推估認知發展階段,則該兒童處於哪

       一階段?
       (1).準備運思期 (2).感覺動作期 (3).具體運思期 (4). 形式運思期。
(3)6、某兒童的學習內容為「可從事物的分類、比較,了解其間的關係」,則其認知發展

        處在 哪一階段?

         (1).準備運思期 (2).感覺動作期 (3). 具體運思期 (4). 形式運思期。
(3)7、某兒童的學習特質為「以具體經驗或具體物作邏輯思考」,則其認知發展處在哪一

       階段? (1).準備運思期 (2).感覺動作期 (3). 具體運思期 (4). 形式運思期。
(4)8、下列何者為增進兒童認知發展的方法?
        (1)瞭解兒童正處於哪一認知發展階段(2)瞭解兒童身心成熟狀態

        (3)增進兒童生活內容              (4)以上皆是

(2)9、有關認知發展的描述,下列何者為非?
       (1).兒童在每一認知發展階段,都有不同思考模式
       (2)給一歲的嬰兒看DVD,可增進嬰兒認知發展
       (3).跨文化刺激可以增進兒童認知發展
       (4).提供幼兒讀物可以增進幼兒認知發展。

第19講 評量題目解答
一、選擇題
(3)1、下列何者不是創造思考的特性? (1).變通性 (2).流暢性 (3).記憶性 (4). 獨創性。
(2)2、要觀察兒童的創造力,可經兒童思考能力的哪四個特質著手?
        (1).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統整性 (2). 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精進性

        (3).變通性、持續性、獨創性、精進性 (4).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持續性。
(1)3、若兒童畫畫,注意細節,描繪細膩,表示這位兒童思考細密,要用下列何種敘述才

        對?(1).精進性高 (2).變通性高 (3).獨創性高 (4). 流暢性高。
(2)4、在韻律活動中,鼓勵兒童自編和別人不一樣的動作,是針對創造力的哪一個特性?
        (1).變通性 (2).獨創性 (3). 精進性 (4). 流暢性。
(3)5、針對問題所提供的答案,能夠描述詳細,刻畫入微,此為創造力的的何項特質?
        (1).變通性 (2).獨創性 (3).精進性 (4). 流暢性。

(4)6、教師問兒童:「水桶有什麼用途?」,在五分鐘內,小華說出十種用途,小英說出

       七種 用途,表示小華的哪一項能力優於小英?

         (1).變通性 (2).獨創性 (3). 精進性 (4). 流暢性。
(3)7、哪一個學派主張「創造是刺激──反應的因果關係」?
        (1).人本學派 (2).認知學派 (3). 行為學派 (4). 創造的3P理論。
(4)8、下列哪一位學者認為創造力是可以測量的?

        (1).Maslow (2).Wallas (3).Mooney (4). Torrance。
(2)9、莫內(Mooney)所指創造的三P是指哪三個P?
        (1).創造者、創造歷程、創新 (2).創造者、創造歷程、創造結果
        (3).創造者、創造歷程、創意 (4). 創新、創意、創造者。
(2)10、下列哪一項不是具創造力強的兒童之特質?
         (1).不受拘束 (2).善於自我控制自己的行為

         (3).興趣廣泛 (4). 喜歡對複雜的事物用心思。
(1)11、哪一個學派主張「創造力是一種潛能,只要滿足需求,就可以引發創造力。」?
         (1).人本學派 (2).認知學派 (3).行為學派 (4). 創造的3P理論。
(3)12、創造歷程的順序為何?

        (1).人本學派 (2).認知學派 (3).行為學派 (4). 創造的3P理論。

第20講 評量題目解答
一、選擇題
(3)1、下列何者是教師輔導兒童發展創造力的適宜方式?
        (1).設計每一種教具都有一定的玩      (2).先做好美勞的樣本,讓兒童照著做。

        (3).提供材料,讓兒童盡興操作和表現  (4).不斷的協助兒童該怎麼操作教具。
(2)2、下列何種遊戲最能促進兒童創造力發展?
        (1).規則性遊戲 (2). 戲劇性遊戲 (3). 認知性遊戲 (4).操弄拼圖遊戲。
(1)3、下列何者不是兒童展現創造力的方式

        (1).著色畫(2).白日夢(3).戲劇性遊戲(4).建構性遊戲(如積木)
(4)4、下列何種玩具較能讓兒童充分發展創造力?

        (1).拼圖 (2).大富翁 (3). 遙控汽車 (4). 積木。
(1)5、輔導兒童創造力的方法,下列何者不正確?

       (1).強調考試成績的重要性 (2).提供豐富的感官刺激

       (3).激發兒童的想像力     (4). 尊重兒童的意見。
(3)6、以下哪一種教師行為會阻礙兒童創造力的發展?
       (1).讓兒童有做決定的機會 (2).接納兒童的錯誤與失敗
       (3). 創造批判性的環境與氣氛 (4). 提供彈性的學習時間與空間。
(3)7、下列何者非創造性遊戲?

       (1).造型遊戲 (2).排積木遊戲 (3). 認識交通號誌的遊戲 (4). 沙箱遊戲
(4)8、下列何者非激發兒童創造思考的問句?
       (1).想一想,雲像什麼? (2).湯匙除了用來吃飯外,還有什麼用途?

       (3).如果小貓咪迷路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

       (4). 桌上有5顆糖果,吃了3顆,還剩下幾顆?

(4)9、下列哪一類的發問方式,最能啟發兒童的創造力?
       (1).你是在畫小叮噹嗎? (2).你比較喜歡貓或是狗?
       (3).你昨天去哪裡玩?   (4). 如果你在百貨公司迷路了,你該怎麼辦?


第21講~評量題目解答~

一、選擇題
(4)1、請問下列何者是語言系統的特性

       (1).約定成俗(2).無邏輯關係(3).受情境或時代影響(4).以上均是。
(4)2、請問下列何者是語言的表達方式

       (1).口說語言(2). 身體語言 (3).讀寫語言 (4). 以上均是。
(3)3、請問語言發展的階段,下列何者為是:

      (1).語音語法語意語用; (2). 語音語意語用語法;

      (3).語音語意語法語用; (4).語法語用語音語意。
(3)4、關於幼兒自言自語的現象,下列何者是學者維高斯基的觀點:

     (1).自我中心的表現; (2).退化的行為; (3).自我溝通與規範; (4).隨年齡增長越少使用。

第22講~評量題目解答~
一、選擇題
(4)1、請問下列何者是影響語言發展的先天因素:

        (1)社經地位  (2)文化刺激      (3)同儕互動  (4)智力。
(2)2、請問下列何者是語言發展的保育

      (1).注意嬰幼兒的視力(2).營造學習的環境(3).正確的身教;(4).均衡的營養。
(4)3、請問影響外籍新娘子女語言發展落後的因素,不包括:

       (1).文化刺激不足;  (2).缺乏正確的語音示範;

       (3).家庭社經地位低;(4).缺乏語言輔導的教具。
(4)4、關於「全美語教學環境」的幼兒園潛藏的危機為:

      (1)忽視母語學習的根基    (2)外籍教師的幼教資格

      (3)高價格導向的市場區隔  (4)以上均是。

第 23 講 - 情緒之涵義與發展 評量題目解答

(3)1.新生兒的喚醒狀態呈現迅速而較淺的呼吸與較深而緩慢的呼吸交替出現是指

1.正常睡眠(RS  2.不規則睡眠(IS)3.間發性睡眠(PS) [正確答案]  4.昏睡(D)

(2)2.新生兒的喚醒狀態呈現頻繁的、無規則的動作活動;發聲;活動時皮膚泛紅;呼吸不

規則是指:

1.警覺的不動期(AI)  2.覺醒活動期(WA) [正確答案] 3.哭叫 4.昏睡(D)

解釋名詞

1.社會參照(social reference) :在某些情景下,嬰兒使用他人的情緒反應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2.利社會行為:為有利他人的行為,與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能力相關,即為角色取替能力的正向表現,表現在兒童的合作、友善、慷慨及利他主義上。

 

簡答題

一.嬰兒期的情緒發展可以從哪些向度中展開?

(1)情緒的分化
在生命的前兩年裡,情緒逐漸日益分化。Peter Wolff(1966)描述了新生兒的七種喚醒狀態。每一種都以獨特的呼吸、肌肉緊張度、運動活動及警覺性模式作為特點。在這些狀態中,可看到痛苦(哭泣)、興趣(警覺性活動停止)及興奮(覺醒的活動)間的最早的分化

(2)情緒的解釋
對情緒的面部表情的觀察,為解釋重要事件的意義提供了主要之關鍵,興趣、憤怒、悲傷和這些情緒的混合體,在嬰兒的身上都能觀察得到。

(3)情緒的調節
嬰兒發展出一些策略,以應付強烈的情緒,無論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情緒調節的發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照顧者幫助嬰兒於此種發展努力的方式。當照顧者看到嬰兒處於痛苦之中時,他們能夠提供直接的幫助。透過言詞和行動,他們可以幫助孩子解釋引起緊張的原因,或是指出減緩痛苦的方法。

 

二.試說明嬰兒從0~3歲情緒發展的里程為何?

 

------------------------------------------------------------------------------------------------------------------------

月份  愉快  高興      擔憂 恐懼            氣惱   憤怒

0-3   自發愉快;轉向   驚嚇/ 痛;強制注意    擋住臉、身體束縛、極度不適引起的痛苦、

 

3    愉快

4-5  欣喜;主動的笑   擔憂

7        高興                                       憤怒 

9                    恐懼(陌生人厭惡)

12  大喜             焦慮                          憤怒心境、惱怒

18  隊自己的正性評價 害羞                          挑戰

24  喜歡                                           有意傷害

36  驕傲、愛                                       內疚

------------------------------------------------------------------------------------------------------------------------

三.何謂情緒的相互支配作用(inter-subjective dominance),其對嬰兒的影響為何?

情緒的這種支配作用是雙向式的,藉此嬰兒與照顧者之間可建立一種交互支配關係。從最初的幾個月起,嬰兒便以與對待物體不相同的方式來與人交往。嬰兒與照顧者能從事相互的、有節奏的交往,評估對方的狀態變化,矯正自己的行為以回應由對方所發出的訊息。透過一系列共享的情緒成分,嬰兒與他們的照顧者能夠彼此相互理解,並產生共通的意義。因此,情緒表情成為信任的建構條件。

4.試述Harter(1996)利用故事敘事的訪問調查研究發現,兒童對衝突情緒的發展有哪些個層次?

 

階段

大約年齡

     兒童了解什麼

0階段

3-6 歲

兒童不了解任何兩種情緒可能同時存在,他們甚至也不能承認兩種情緒是同時存在(例如悲傷與生氣)

1階段

6-7歲

兒童正發展正向與負向之不同情緒反應。他們可能同時存在這兩種情緒,但是只能產生同時是正或負的。

2階段

7-8歲

兒童了解個體可以同時有兩種衝突情緒反應。但是,他們不能承認同時擁有兩種矛盾的情緒反應。

3階段

8-10歲

兒童可能整合不同正負向之情緒。他們可以了解個人同時可以有正負向之情緒,只是要針對不同之目標(情境)。

4階段

11歲及之後

兒童能對相同情境指述正向之情感。

 

第 24 講 - 情緒之輔導與保育 評量

(1)1.青少年有心理上困擾者約佔多少比例

     1.10~20 [正確答案] 2.5~10%  3.25~30%  4.20~25%。

(3)2.懼學症常發生在五至十五歲之間,而在性別上發生率為:

     1.男>女  2.男<女 3.男女相當 [正確答案]

(1)3.下列何種疾病他(她)們沒有發展正常的依附行為,不會與人有互動的行為,父母常以為他們是耳聾,腦傷或智能不足:

       1.自閉症 [正確答案]  2.過動兒 3.抑鬱症 4.出軌行為。

 

  解釋名詞

 1.懼校症(school phobia)

   乃指學齡兒童對上學具有明顯焦慮不安,而呈現一種恐懼到校上學的傾向,而此種傾向是

由於一種不明確的 強迫行為所造成。

 2.遊戲治療(play therapy)

  利用遊戲讓兒童表達及揭露感覺、想法、經驗及行為。

3.家族治療(family therapy)

家庭治療是以整個家庭成員為對象,視家庭為一整體,從治療中觀察成員互動的型態,並指出那些是健康、那些是破壞或抑制的互動型態。

簡答題

一.一般對於以懲罰來控制孩子行為之有效式,提出哪些原則?

1.時效性:較早好過較晚。當行為與懲罰時間間隔愈近,懲罰就有效。
2.說明:懲罰如伴隨著說明,將會更有效。
3.一致性:孩子受懲罰一致性愈高,該懲罰將會有效。
4.施予懲罰的人:懲罰者與孩子關係愈好,懲罰愈有效。
5.孩子扮演的角色:在多懲罰之程序上,孩子扮演著最重要之關鍵。如果犯錯之後,孩子反抗或不理會,那懲罰會較嚴重;如果孩子表示後悔並試圖補償,通常此孩子不會被懲罰或只是輕微之處罰。
6.懲罰之長期影響:X理論(性惡)比Y理論(性善)對行為之長期效果及動機上會較弱。雖然懲罰有立即之效果,但其也有它的副作用(例如,缺乏動機、逃避)。此外,常被懲罰之孩子可能產生無助感,因而在行為會變得畏縮被動。

二.心理困擾的程度常是以其行為表徵的形式來做判斷,請回答心理困擾症可區分為哪兩類?

(1)外在精神衝突者(externalizers):係指對外在世界展現衝突,例如攻擊行為,犯罪行為或性問題者。
(2)內在精神衝突者(internalizers):係指展現於內在之精神(心理)之衝突,例如有憂鬱、焦慮、恐懼症、過胖症及心身症。

三.兒童情緒困擾之原因取決於諸多因素,試問其治療可應用哪些模式?

 (1)個別的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
雖然心理治療有幾多不同的模式,如心理分析、Carl Rogers的來談者中心、理情治療等;但針對兒童的焦慮或壓力治療者可能應用遊戲的方式來了解困擾兒童的訊息,此方法又可稱為遊戲治療。大多數個別的心理治療是試圖讓孩子對本身的人格特質,過去和目前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有所頓悟,因此,治療者為達此目標會接受、處理兒童的種種情緒,幫助、瞭解他們,進而促成兒童的良好適應。
(2)家族治療(family therapy)
家庭治療是以整個家庭成員為對象,視家庭為一整體,從治療中觀察成員互動的型態,並指出那些是健康、那些是破壞或抑制的互動型態。其治療方式也可應用個別治療的模式來進行。
(3)行為治療(behavior therapy)
行為治療又可稱為行為改變(behavior modification),是採用增強或處罰之學習理論原則來進行特定的行為改變以消除不好的行為,或模塑(shaping)好的行為,常用的方式如代幣法、嫌惡法、洪水法、爆炸法、反應代價法、系統減敏感方法等。行為治療所進行的行為治療並不探究兒童行為的內在原因,也不想提供兒童對所處情境的頓悟,其目的只是改變行為。
(4)藥物治療(drug therapy)
藥物治療,如使用鎮靜劑、反抑制劑、興奮劑等方式來處理兒童的情緒失調。以藥物改變兒童的行為是一種急進方式,因為這些藥物可能皆有一些未知的副作用;而且這些藥物只是解除行為的症狀並不能消除其內在的原因,所以最好藥物治療要配合其它的治療方式一併進行。
(5)遊戲治療(play therapy)
利用遊戲讓兒童表達及揭露感覺、想法、經驗及行為,並透過良好的訓練的治療者,選擇遊戲素材,讓兒童在安全關係下,來渲洩情感,例如藝術、玩沙、圖書、說故事、舞蹈等方式來幫助孩子處遇其認知,情緒及社會之困擾。

 

 

第 25 講 - 遊戲之涵義與理論 評量

(3)1.遊戲在兒童發展的角色,下列哪位學者提出遊戲幫助接觸內在的自我,以發展自我能

     力:

   1.Vygotsky(維高斯基)2.Piaget(皮亞傑) 3.Erikson(艾瑞克遜) [正確答案]  

   4.Freud(佛洛伊德)。

(2)2.遊戲在兒童發展的角色,下列哪位學者提出遊戲為熟練並鞏固所學的技巧:

  1.Vygotsky(維高斯基) 2.Piaget(皮亞傑) [正確答案] 3.Erikson(艾瑞克遜)

   4.Freud(佛洛伊德)。

 解釋名詞

1.「自然線」(natural line):  意指個人之內在經驗的發展。

2.「社會-歷史線」(social-historical line):意指個人來自外在環境的刺激。

3.聯合遊戲/協同遊戲(Associate play):
即每一兒童雖與其他孩子在一起玩,但彼此之間沒有共同的目標或相互的協助,仍以個人的興趣為主,從事個別的活動;惟其間仍有相當程度的分享、借用、輪流,加入同伴的活動和廣泛的語言交流。

4.後設溝通遊戲(Meta-communication play):

  指兒童在參加團體戲劇遊戲時,暫時打破遊戲架構,對遊戲本身做解釋所使用的一種口頭交換;在做這些解釋時,兒童會先回復真實性生活中的身分,並以真實姓名稱呼彼此;這類溝通被用來解決在戲劇化過程中發生的關於角色、規則、物體的假身分和故事線等等的衝突。

5.教育遊戲(Educational play):

  使用具有教育和技巧發展的玩物或器材,並有規則的操作,也可反覆練習,以學習新的經驗或技能、認知;或園所施行開放性的角落教學。

6.狂野嬉鬧遊戲(Rough-and-tumble play)

  指遊戲中含有拳打腳踢、互相扭打或追逐等搏鬥場面而言,通常在玩假裝虛構人物時出現,男孩喜歡玩的頻率遠超過女孩;此與真正的攻擊行為不同,是一種模擬的攻擊性社會活動,遊戲中充滿笑聲,並不涉及對空間或器材等資源的爭奪。

簡答題

一.遊戲行為的定義可分為?

 (1)遊戲是一種轉借行為,無固定模式,亦不能由外在行為或定義來區分。在兒童的遊戲架構中,內在的現實超越了外在的現實。
(2)遊戲出自內在動機:遊戲並不受外在驅力如飢餓所控制,也不受目標如權力及財富所激發。遊戲本質上是自動自發、自我產生的,並無外在的目的及行為。
(3)遊戲是重過程、方式而輕目的和結果:遊戲的方式、情境和玩物可隨時改變,其目的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常變通的。
(4)遊戲是自由選擇的,而不是被分派或指定的。King(1979)發現幼稚園兒童認為玩積木時,如果是自己所選擇的,那就是遊戲;如果是老師分派或指定的,那就變成工作。
(5)遊戲具有正向的情感:遊戲通常被認為就是歡笑、愉悅及快樂。即便並非如此,幼兒仍然認為其極好而予以重視。
(6)遊戲是主動的參與而且是動態的:被動的或消極的旁觀行為、無所事事的行為不算是遊戲。因此看電視或觀看運動比賽均不算是遊戲,唯有主動參與活動才算是遊戲。
(7)遊戲著重自我,指在創造刺激,不同於探索行為旨在獲得訊息:兒童在遊戲中強調「我可以用這物體來做什麼」,而探索則強調「這物體是做什麼用的」。一般而言,探索行為在前,先瞭解陌生的物品,當個體對物品熟悉之後,即開始遊戲。

 

第 26 講 - 遊戲與兒童發展之關係

(1)1.在幼兒面前將玩具藏在手帕下面,嬰兒卻不會從手帕下找到該玩具,這種概念是屬於

  1.感覺動作期 [正確答案]  2.運思預備期  3.具體運思期 4.形式運思期。

(2)2.幼兒的幻想遊戲或扮演遊戲對幼兒有幫助的項目中,下列何者不正確?

  1.增進創造力 2.學習守規則 [正確答案] 3.表達情緒 4.增進語言能力。

解釋名詞

 1.排除自我中心(decentration):瞭解自己及其所扮演角色之意義。

 2.逆轉性(reversibility):可從所扮演之角色回到原來的角色。

簡答題

一.在1990年代,美國對於遊戲及遊戲環境感到興趣,其理由為何:

 (1)美國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愈來愈重視遊戲的研究。
(2)專業組織如美國及國際遊戲權利協會、美國教育協會、人類學協會、美國健康聯盟、體育協會、娛樂及舞蹈協會,及國際幼教協會等對遊戲的重視。
(3)父母及教育專業人員對於學科教育的過度重視,給予兒童過多的壓力。 (4)電視對兒童健康、體能、道德發展及學業成就之不良影響。
(5)社會充滿對遊戲不安全的訴訟。
(6)對於美國大多數遊戲場所因設計不良及不當維持的失望。
(7)對於遊戲場所及遊樂設施安全的重視,而設立設施安全的標準及指引。

二.Smilansky(1968)認為兒童在遊戲時,語言具有哪些功能?

(1)成人語言的模仿;

(2)可用於佯裝;及

(3)用於解釋、要求或討論遊戲。

此外,語言也可幫助兒童擴大他們所看到的意義;保持想像的角色;幫助兒童從外在環境聽到自己;允許兒童在他們自己與所扮演的角色之間內在對話,又可增加語彙。

三、幼兒教育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能力應秉持哪些原則?

(1)成人的權威與影響力愈小愈好。
(2)讓孩子有自治、自我做決策的能力。成人在確定環境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儘量去探

  索及遊戲,以便孩子增進自己的技巧。
(3)同儕之間要能分享、互動、輪流遊戲,以建立「排除自我中心」及協調彼此觀點的能

力。
(4)孩子要具警覺性、好奇心、自信心,並且有自己做決定的能力。

四.在孩子的學習環境中,哪些因素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孩子的遊戲發展?

(1)父母的管教態度:父母如能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對遊戲採取正向的態,能陪伴孩

子一起遊戲,並提供孩子安全的環境來讓孩子探索及遊戲,那麼孩子可以發展出

更安全的依戀關係,也可增進孩子的認知和發展。
(2)同儕的影響:兒童和同伴一起創造故事情節、溝通、分享輪流遊戲,會有更多機會進

行社會扮演等高品質的遊戲,而且遊戲的內容與行為也會較為複雜。
(3)環境的影響:如空間、玩物、時間等環境因素,都會影響兒童遊戲的性質及類型。
(4)電視等傳播媒體:電視又稱為「有插頭的毒藥」,電視可能抑制孩子的幻想及創造性

行為。

 

第 27 講 - 兒童遊戲觀察

(2)1.當一個幼兒將在雷雨天打噴嚏的行為解釋為「因為打雷了,所以生病了」是因為具有哪種認知上的特徵?

       1.保留概念  2.萬物有靈 [正確答案] 3.橫跨式推理 4.邏輯因果概念。

(3)2.幼兒必須有舊經驗,腦海中具有心象存在,將自己轉換不同角色、情境、時間等是

屬於 1.功能遊戲  2.建構遊戲  3.象徵遊戲 [正確答案] 4.規則遊戲

(1)3.此遊戲無目的、主題,只是來回反覆抓取物品或操弄玩具,是屬於

         1.功能遊戲 [正確答案]  2.建構遊戲 3.象徵遊戲 4.規則遊戲。

(3)4.根據Parten對遊戲分類方式,如果一個孩子和其他孩子玩在一起,會彼此交談,但

是沒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或具體組織,這種遊戲屬於?

    1.獨立遊戲(solitary play)  2.平行遊戲(paraliel play) 3.聯合遊戲(associative play) [正確答案]

   4.合作遊戲(cooperative play)。

解釋名詞

1.功能遊戲

重複性肌肉活動,可能是玩一種東西,但也可能沒有。

例如:(a)跳、跑;(b)收拾或倒出東西;(c)操弄玩物;(d)無規則的遊戲

(有點類似遊行)。

2.規則遊戲:遵循可瞭解、認同及接受的規則來進行遊戲,如象棋、跳棋、井字遊戲等

3.非遊戲活動:必須套入既定模式的一些活動,如學習行為、教師指定的功課等。像塗色、做作業、電腦、教育玩具(蒙特梭利的穿鞋帶),通常被視為非遊戲的活動。

簡答題

1.成人應該要先觀察幼兒自由遊戲的行為,才能決定成人是否要輔助並參與孩子的遊戲。請說明遊戲觀察與幼兒園學習環境提供及教師干預角色之關係為何?

 

 

 

 
 

 

 

 

 

 

 

 

 

 

 

 

 

 

 

 

 

 

申論題

一.試說明Smilansky(1968)社會戲劇遊戲量表之要素定義為何?

(1)角色扮演(role play)幼兒採用一些角色,並以語言來串聯這些角色,以及扮演適應角色的行為。

(2)想像轉換(make-believe transformation)利用一些表徵來代表玩物、動作或情境。
1.玩物可能被用來代替其他生活上的真實用品,或以語言的聲明表示一想像的物品。
2.簡略的動作來代表真實的動作,或利用語言表達想像的動作。
3.利用語言來表示想像的情境。

(3)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
至少有兩位幼兒對遊戲情節的角色、動作做直接的互動。

(4)語言溝通(verbal communication)
幼兒對相關遊戲主題的內容彼此有語言上的交換。這些訊息的交換包括下列兩種:
 1.後設溝通的聲明(metacommunication statements)被用來組織或建構整個遊戲內容的溝

通。如孩子可能如此表達:
.象徵想像物品的認定(假裝這繩子是蛇)。
.分配角色(我是爸爸,你是娃娃)。
.計畫故事情節(我們先去超市買菜,再去樓上玩具部買玩具)。
.如有幼兒玩的不對(如角色行為不符合),孩子會斥責並糾正他(娃娃不會幫忙擺碗

筷)。
 2.假裝溝通的聲明(pretend communication statements),符合其所扮演角色的溝通。

(5)持續性(persistence)
幼兒進行有持續性的遊戲時,年齡是決定幼兒是否有持續力的最大因素。Sylva及Smilansky(1968)的研究指出,小、中班的幼兒應可維持5分鐘的遊戲時間,而大班至少可維持10分鐘。此外,自由遊戲的時間多長亦是一相關因素,若自由遊戲時間短於15分鐘,那上述孩子的持續力就要稍為縮短一些。

 

第 28 講 - 友伴發展之涵義與影響因素

(3)1.在性別角色刻板化當中,女孩被期望有較多的依賴行為,但實際的研究與觀察中發現

 1.男>女  2.男<女  3.男女相當 [正確答案]

(2)2.在性別角色刻板化當中,學齡前女童被認為有較高的順從性,但實際的研究與觀察中

       發現     1.男>女  2.男<女[正確答案]  3.男女相當

(2)3.引導幼兒想一想:「如果你拿石頭丟人,別人會怎麼樣?」這是著重於輔導幼兒發展

     什麼能力?     1.道德判斷 2.角色取替 [正確答案]   3.社會技巧  4.超自我。

 解釋名詞

1.依戀:嬰兒與照顧者之間所建立的情感連結

2.不安全的依戀-抗拒型:母親在身邊時不肯玩,一直纏著母親,母親離開時表現出強烈的苦惱,母親返回時一方面想親近母親,但又生氣不讓母親碰觸,很難安撫。

3.利社會行為:為有利他人的行為,與設身處地為人着想的能力相關,即為角色取替能力的正向表現,表現在兒童的合作、友善、慷慨及利他主義或攻擊行為上。

4.角色取替:從他人的思想、感覺、動機、意圖來推論他人的心理及感受

5.同儕幫團:由同性別、不同年齡的兒童組成,常見於學齡期,特徵為:有歸屬感、互動頻繁、明確的組織規範、有共同的目標。

簡答題

一.兒童及少年在選擇同儕及想到與他們維持友誼關係有賴於何種因素?

(1)相似性:在價值、人格、態度、共享活動或經驗。
(2)互惠性:瞭解、互助、相互接受、共同信任及分享信心的態度。
(3)共處:在一起的喜悅。
(4)結構性:地理相近性及熟識的期間。
(5)角色模塑:對他人好品質的尊重及欣賞。

 

二.試說明國小學童國中少年及高中少年認為玩伴的要素為何?

國小認為同伴就是彼此在一起共同做一些事;國中少年認為共享的態度及相似的外表(儀容)才是同伴的定義;而高中少年則較重共享的態度。

 

 

 

 

三.影響友伴關係發展的因素除了年齡因素外,尚有其他哪些因素會影響友伴關係發展?

(1)受歡迎的程度
(2)性別差異
(3)情緒狀態
(4)環境
(5)友誼

四、.Selman的友誼發展為何?試說明之。

 

階段

       行為描述

0階段:暫時性的玩伴

(約3-7歲)

兒童常是自我中心及不能以別人觀點來看實情,此時友誼尚未分化。

他們常考量他們需要;大部份幼兒認為朋友是與他們一樣。

1階段:單向的協助

(約4-9歲)

友誼是單向的,好朋友需要是要聽別人要他坐什麼

2階段:雙向的公平性的合作

(約4-9歲)

施與受是公平的,但是常限於個人之自我利益而不是雙方共同利益。

3階段:親密、共同分享的相互關係(約9-15歲)

在此階段。個體視朋友是其生活中一部份。朋友之間是互有要求及獨佔的。友誼不僅是為他或與他一起做事情,是須要連續、有系統及相互承諾的關係。

4階段;自主相互依賴(12歲以後)

這階段中,兒童為了彼此依賴及自主相互尊重對方的需求。

 

 

第 29 講 - 兒童之依戀行為

(1)1.在依附關係的品質上,以何者依戀行為模式最多?

   1.安全型 [正確答案]  2.迴避型 3.矛盾型 4.忽視型

(2)2.對父母的離開會表現不願與母親接觸,無視母親為進行交流所作努力,是屬於下列何

     者依戀行為模式

    1.安全型  2.迴避型 [正確答案] 3.矛盾型  4.忽視型

(1)3.下列哪位學者的研究,他將剛出生幼猴和母猴分離,以鐵絲或布做成的代理母猴來哺

      育牠們;需要進食之時,有些由鐵絲假猴哺乳,有些由布做的假猴哺乳,當幼猴需要

      擁抱 之時,牠們只會接近布做的母猴,避開鐵絲母猴,即使後者參與餵食,牠們也

      不會接近:

       1.Harlow [正確答案]  2.Bowlby  3.James Kuo 4.Ainsworth

(1)4.英國精神科醫生John Bowlby(1958)的依附理論是以下列何種因素為基礎:

      1.生物和演化 [正確答案]  2.遺傳 3.環境 4.成熟。

解釋名詞

1.致意回應(greeting response):父母會將臉放擺在嬰兒視覺範圍可及之處,離嬰兒的臉約22.5公分的範圍之內,嬰兒的確也只能夠看到30公分範圍以內的東西,所以能和父母有所接觸。此外,父母也會做出一系列的表情,稱為「致意回應」(greeting response),以便引起嬰兒的注意,例如:他們會將頭部後仰、嘴巴半開、眉毛上揚,以及使用「兒語」(baby talk)。

 

2.無組織或無定向依附(disorgainized / disoriented attachmath):嬰兒會表現出不清楚、不確定、或是矛盾的依附關係,這類嬰兒通常是來自有問題的家庭。

簡答題

1.試述Bowlby的依附階段為何?

 

階段

   年    齡

                行   為

1

出生至2-3個月

隨意微笑、讓任何人擁抱。

 

2

2-3個月至6-7個月

選擇性互動,對所喜愛的人微笑;比較陌生人和主要照顧者的臉。

3

6-7個月至1歲

依附主要照顧者,此人不在時會哭,試圖跟隨;對陌生人懷著戒心。

4

1-2歲

具完整記憶力,知道照顧者雖不在眼前也不會消失。開始和他人交往。

 

 

2.Ainsworth的實驗,將嬰兒的反應分為哪三種的依附模式?

 

(1)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此類嬰兒以母親為安全的基地探索遊戲室,他們意識

    到母親的同在,會不時的察看,以確保需要之時母親會在身旁。母親離開時,他們會哭

     或抗議;母親回來後,嬰兒會靠近母親取得安慰,和她有肢體上的接觸。
(2)焦慮型依附(anxious attachment):是典型的黏人寶寶,不喜探索遊戲室內的事物。

     母親離開之時,會很生氣,哭了許久。母親回來後,他們雖會尋求肢體上的接觸,

     但可能即刻推開,甚至打母親,不易被安撫。Ainsworth認為,這類嬰兒不夠信任

     母親,不相信她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
(3)迴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這類嬰兒不太在乎母親的離開,不以母親為基

     地,行為舉止視做母親不在場,眼神不太和母親接觸,也不會試圖吸引母親的注意。

     對母親的離開更無動於衷,對她的回來也毫無反應。

 

 

 

       第 30 講 - 道德發展之涵義與理論

(3)1.將道德發展分為無律、他律和自律三期的心理學者是

1.Havighurst   2.Kohlberg  3.Piaget [正確答案]  4.Maslow

(2)2.幼稚園兒童的道德發展屬於

   1.無律期 2.他律期 [正確答案] 3.自律期 4.獨立判斷期

(1)3.柯柏格(Kohlberg)對心理學主要的貢獻在

   1.道德理論 [正確答案]  2.學習理論  3.動機理論 4.情緒理論

(1)4.幼兒缺乏服從規則的意識,規則對他而言,都是似有似無,是為

   1.無律期 [正確答案] 2.他律期 3.自律期 4.獨立判斷期

(1)5.柯柏格(Kohlberg)以何種方法研究兒童及少年的道德發展?

   1.困境的故事 [正確答案] 2.玩彈珠遊戲 3.情境測驗 4.問卷調查

(3)6.根據柯柏格(Kohlberg)所提的道德六個階段,在階段二的兒童是以哪種標準來服從

      規則?

    1.避罰服從導向 2.好孩子導向 3.相對功利導向 [正確答案] 4.法律與秩序導向。

(4)7.哪一位學者認為道德發展是由「外制」而「內化」的過程,認為道德意識是兒童

     對父母強烈認同的產物?

1.Havighurst  2.Kohlberg  3.Piaget  4.Freud [正確答案]

(4)8.班度拉的社會學習論不包括下列何種概念?

     1.賞罰控制  2.楷模學習  3.利社會行為  4.制約學習。 [正確答案]

.(4)9「海因茲偷藥」的故事中,若兒童的回答是「不應該偷藥,因為偷藥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此可推測兒童正處於柯柏格(Kohlberg)道德發展的哪一階段?

     1.避罰服從導向 2.好孩子導向 3.相對功利導向 4.法律與秩序導向。 [正確答案]

 

第 31 講 - 兒童道德發展的影響因素及輔導

(3)1.兒童的道德判斷,就個人因素而言,與下列何者較無關?

1.認知因素 2.年齡因素 3.遺傳因素 [正確答案]  4.情緒因素。

(2)2.兒童的道德判斷,就環境因素而言,與下列何者較無關?

    1.家庭因素 2.自然地理因素 [正確答案] 3.教育因素 4.社會經驗因素。

(1)3.一位兒童因為不知道公園水池的魚是公物,不能垂釣,而被以竊盜罪移送法辦。試問:什麼因素讓他做出竊盜行為?

1.認知因素 [正確答案]  2.年齡因素 3.遺傳因素 4.情緒因素。

(4)4.下列何者對提升兒童道德發展有幫助?

     1.讓兒童接受教育 2.提升兒童的情緒智商 3.父母親良好的道德行為示範

4.以上皆是。 [正確答案]

(4)5.我們常說賞罰要分明,它的作用在幫助孩子對善行增強,對惡行消弱,實施賞罰

時最要注意的是什麼?

 1.賞罰時間 2.賞罰地點 3.賞罰方式 4.以上皆是。 [正確答案]

(2)6.小明拿了小華心愛的玩具,小華一火大就打了小明一下,小華的打人行為,最適合歸

為什麼因素? 1.認知因素  2.情緒因素 [正確答案]  3.家庭因素

問答題

一、.影響兒童道德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1.認知因素:兒童要表現出道德行為,具有良好的道德判斷能力,必須對此行為有所認知

     才行。
   2.情緒因素:兒童情緒穩定時,較能平心靜氣的思索及判斷問題,在行為之前仔細思考事

    情的對與錯,作出符合道德的行為。
  3.年齡因素:以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為例,按年齡的不同分為無律、他律和自律,可見道德發

    展與年齡有關。
  4.家庭因素:一個道德良善的家庭,父母的言行、風範及道德行為,讓子女耳濡目染,孩子

   在此種家庭的薰陶下,當然能促其道德有良好的發展。
  5.教育因素:兒童所接觸的教育愈多,愈能培養道德觀念。反之,缺乏教養的兒童,無法分

   辨是非善惡,易於表現出不道德行為。
  6.社會經驗因素:兒童藉助於與同伴的互動,學習符合社會規範的道德行為。

 

二、.在家庭方面如何輔導兒童道德發展?

   1.安排規律的生活作息
   2.培養良好的待人態度
   3.與家屬間建立和睦的關係
   4.注意兒童的社交活動
   5.行為改變技術的運用
   6.實施道德教育

 

三.在學校方面如何輔導兒童道德發展?

   1.德育教學:實施德育教學,使道德觀念內化到人格中,進而發展良好的道德行為。
   2.社會學習的運用:老師應注重身教及言教,藉助於觀察與模仿,讓兒童有身體力行的機

    會,以實踐良好的道德規範。

 

四.在社會方面如何輔導兒童道德發展?

  1.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
  2.提倡正當的娛樂活動
  3.積極推展親職教育

 

    

 

 

第 32 講 - 人格發展之涵義與理論

(3)1.佛洛伊德所提人格發展之階段,以 A.口腔期 B.性器期 C.潛伏期 D.肛門期 E.兩性期 

       其順序為

      1.ABCDE 2.ADCBE  3.ADBCE [正確答案] 4.ABDCE

(2)2.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在佛洛伊德人格發展學說哪一階段?

    1.肛門期  2.性器期 [正確答案] 3.潛伏期 4.生殖期。

(4)3.下列何者非佛洛伊德(Freud)所提出之概念或主張?

     1.人格結構觀 2.人格發展觀 3.人格動力觀 4.人格基模觀。 [正確答案]

(4)4.下列何者非馬斯洛(Maslow)所提之看法?

1.需求層次論 2.高峰經驗 3.自我實現4.前意識。 [正確答案]

解釋名詞

1.人格:個體在對人對己及一切環境中事物適應時所顯示的異於別人的性格。

2.肥胖型人格(endo morphy):屬內臟型,是內胚胎特別發展,其人格好舒適,性情隨和、安逸,容易相處。

3.健壯型人格(meso morphy:屬身體健壯型,是中胚胎特別發展,其人格好冒險,精力充沛,活潑好動。

4.瘦長型人格(ecto morphy):屬頭腦敏銳型,是外胚胎特別發達,其人格善思考,情緒較易緊張,多愁善感。但從實際研究發現,體型人格特質相關甚低,且每個人之體型是與營養、年齡、運動等生活型態有關。

簡答題

一.試述人格之特性為何?

   1)獨特性
      人格的同義即為個性,個性是完全屬於個體所特定的習性,因此人格具有獨特性。
   (2)複雜性
        人格係指個人身心各方面的特質所綜合而成的,而非指單一的特質,而心理學所研究

        更是個體廣義的心理特徵,例如動機、情緒、態度、自我概念等特質,而這些特質彼                   此相互影響。   

   (3)統整性
      構成個人人格的特質不是獨立的,而是綜合統整個人之各種人格特質形成一個獨立的個

       體,此個體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所表現之人格特質有其穩定及一致性。固然個人之

        人格也不能隨年齡或情境的改變而有改變,但改變也是漸進的,輕微的。
    (4)持久性
      個體的人格特質除了在環境巨變下或個人內在因素下(如生病),在長時間影響之下會

      有所改變,但在短時間如無內外在因素強烈之影響下,其人格特質不會有太大改變,故

      個體的人格特質有持久性之特性。

 

 

二.試舉出影響人格發展之因素?

(1)遺傳
    從許多研究結果來看,個體的人格特質的確與其遺傳因素具有密切之關係。例如,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可從家庭中遺傳;兒童的過動症、自閉症及異常行為在男生的遺傳為女生的

  4~8倍,這可能與性聯遺傳有關。
(2)體型
   美國心理學家薛爾頓(W. Sheldon)提出由人的身體特徵來預測其人格氣質,進而提出體質

   論(constitutional theory),其將人的體型分成三種人格特質:肥胖型(endo morphy)、健

    壯型(meso morphy)、瘦長型(ecto morphy)
(3)生理
    生理因素之影響,係指生理功能,如內分泌、自主神經系統及神經傳導物質對人格發展之

    影響。而內分泌失調、個體之外貌、體型、性情,甚至智力皆會影響。
(4)環境
   心理學家大部份皆同意個體天賦之潛能是由遺傳與環境之交互作用而來,故個體由先天的

   稟賦,再加上個人成長環境之作用,來產生個體之行為特質。環境可區分為兩類,一是共

   同環境,另一是獨特環境,前者是個體在社區中享有共同之文化或次文化之環境;後者是

   個人在成長中的家庭、學校及同儕互動中的環

三.試述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need hierarchy theory)共分為哪些層次?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包括維持生存的需求,諸如,求食、求飲、性慾、

蔽體及睡眠等均是。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包括需求保護與免於威脅從而獲得安全感的需求。
(3)愛與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包括感情、歸屬、鼓勵、支持、友誼,

以及被人接納等需求。
(4)尊重需求(esteem need):包括受人尊重與自我尊重兩方面;前者諸如,地位、認

同、讚譽等均是,後者諸如,自尊、自主權與成就感均是。
(5)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包括精神層面臻於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獲

得的需求,諸如,個人成長、發揮潛能及實現理想等均是。

第 33 講 - 自我與性概念之發展

(2)1.下列何項不是女性之外生殖器官:

     1.陰道前庭 2. 子宮正確答案] 3.陰蒂 4.巴氏腺體

(4)2.兒童性別概念的發展層次,依循下列何種順序?

1.性別固定→性別認定→性別恆定 2.性別認定→性別恆定→性別固定 3.性別固定→性別恆定→性別認定 4.性別認定→性別固定→性別恆定。 [正確答案]

(1)3.下列何項不是男性之外生殖器官:

1.貯精囊 [正確答案] 2.輸精管 3.睪丸 4.陰莖。

、解釋名詞

1.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個人對自身的知覺、與他人的關係、與社會性環境互動的綜合性概念。

2.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為社會文化的角色期待所賦予的性別行為標準,未考慮個別性

3.性別恆定:了解性別是穩定的,不因外型的改變而變動。

簡答題

一.心理學家賽門(R. Selmen)將兒童的自我概念發展分為哪幾個階段?請說明之。

 (1)第○階段:自我中心期(約三歲至六歲)
此時,兒童已知道自己與別人是不同的個體,但在角色採納能力,卻只能由別人已發現出的外顯行為來了解對方,不然他是完全由自己的立場來預測別人的想法是和他是一樣的。
(2)第一階段:主觀期(約五歲至九歲)
此時,兒童已知覺到當自己與別人處於不同的情境之下或是雙方可獲得資訊不同時,自己與別人可能會做出不同的行為或有不同的想法。
(3)第二階段:自省期(約七歲至十二歲)
此時,兒童已知覺到即使自己與別人是處於相同的情境之下,自己與別人還是會做出不同的行為或是有不同的想法。這個階段的兒童終於可以採納別人的立場了,而且還可以用另一個人的立場來看自己的想法與行為。
(4)第三階段:旁觀者期(約十歲至十五歲)
此時,兒童可同時考量與區辨自己與對方的內在想法與外顯活動,而且也知道對方與他同樣有這樣的能力;另外,他可以將思考跳離互動的兩者之間,而以第三者的立場來審視互動中雙方的內在想法與外顯活動。
(5)第四階段:能了解自我知覺的限度(約十二歲到成人)
此時,兒童已進入青春期,個體將社會上的各種角色與想法加以統整,以作為社會互動的參考準則,所以這種能力也可以幫助青少年在社會互動中採納對方的角色與想法。

 

二、呈上題,請分別就「主觀期階段」、「自省期階段」說明其之特徵為何?

(1)主觀期階段的自我概念兩大特徵為:
   a.兒童了解外在的行為或表現與內在的感覺或想法有所區別;
   b.兒童不知道一個人可以外顯行為隱瞞他心中真正的想法或情感。
(2)自省期階段的兩個特徵為:
   a.因為兒童能以另一個人的立場來檢視自己的想法與行為,所以對自的 了解增加了,也因此

    兒童發展了自尊與自信;
   b.兒童了解外在的行為與內在的心理想法可以有不一致,並知覺到自己可以積極地監控自己

     的想法與行為,而且必要時可以將自己行為偽裝。

 

  

   三.紐曼和紐曼(Newman and Newman, 1997)指出個體性別概念的理解與發展可分為哪四個

    階段?

     (1)正確使用性別標誌;
     (2)理解性別是穩定的;
     (3)理解性別是恆定的;
     (4)性別是有生殖器官基礎的。

 

   四.請舉出性別認同發展的相關理論,並說明之。

     (1)心理分析理論
       Freud認為,性別配合行為的產生是透過在三歲開始的性器期,由「認同」作用於與自

       己同性的父母而產生的。
     (2)社會學習理論

      個體的性別認同、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以及作出與性別相符合之行為是透過周遭的重要

      他人對行為的增強與處罰而學習,及經由自己觀察與自己相同性別的父母、老師、手足、

      同儕或電視媒體的人物而學得。
     (3)性別認同發展認知理論(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Theory)

     Kohlberg認為兒童須先發展「性別認同」及「性別保留概念」,接著才會選擇地專門去

     模仿與其認同的性別相同的典範。
     (4)性別基模理論(gender schema theory)
      性別基模理論期望透過性別基模的概念,亦即,為了達到維持內在認知與外觀現象間平

      衡之目的,兒童具有主動搜尋資料、學習的動機。隨著個體認知能力的發展與性別行為

      學習的累積,兒童逐漸產生對自己的「性別基模」。

 

第 34 講 - 氣質與玩性

(4)1.針對幼兒氣質說法,何者有誤?

     1.反應閾低的幼兒無論嗅、觸覺上表現靈敏,很容易注意到環境新的變化

     2.反應強度大的幼兒對於尿布一點點濕或肚子稍微餓了,哭聲會很大

     3.堅持度低的兒童缺乏耐性,無法完成一件事

     4.適應性低的幼兒很容易適應新環境、新的教學方式。 [正確答案]

(3)2.幼兒對於陌生人事物會感到退縮、害怕,屬於何種氣質特徵?

   1.反應強度2.反應閾3.趨避性 [正確答案] 4.注意力強度。

、解釋名詞

1.最適配合(goodness of fit):「最適配合」係指個體是否能健全成長,並不單只在乎於其遺傳來的氣質,或是單受環境影響,而是個體的氣質是否能與環境相互配合。

2.氣質:氣質是指個體面對外界刺激時的情緒反應特質

 

 

簡答題

一.試述Thomas and Chess發明的「嬰幼兒氣質量表」,將嬰幼兒分成哪些各向度?

   1)活動量(activity level)
   指嬰兒是文靜型或活動量大的,前者較安靜,做些靜態的活動;後者則傾向於精力過剩,

   很難坐定,可分為下列三種情形:<1>高活動度;<2>中活動度;<3>低活動度。
  (2)規律性(rhythmicity)
   規律性好的嬰兒,在飲食、睡眠、休息及日常生活的一切事情表現得有規律;反之則呈現

    較散漫的生活作息。例如:<1>規律的;<2>不規律。
   (3)趨避性(approach/ withdrawal)
    指嬰兒對新事物、環境、情況的初次反應,可分為兩種:<1>接受;<2>退縮。
   (4)適應度(adaptability)
       觀察嬰兒對食物、吵雜聲、母親替代者(如祖母、保母)接受的情形或換床鋪後第一

     次、第二次的入睡情形,可分為兩種:<1>接受;<2>拒絕
   (5)情緒本質(quality of mood)
     指嬰兒在一天中,行為表現出愉快或不愉快,友善或不友善程度的多寡。可分為二:

      <1>正向;<2>負向
  (6)注意力分散度(distractibility)
    係指嬰兒對於正在進行的事物,是不是會因突然介入的新事物而分心,轉移注意力。

   例如:<1>易分散;<2>不易分散。
   (7)堅持度(attention span and persistence)
    指一嬰兒正在做某件事或正想做某件事時,卻遭外來的阻力,嬰兒克服這阻力仍然持

   續下去的程度。例如:<1>堅持度強;<2>堅持度弱。
  (8)反應閾(threshold of responsiveness)
    引起嬰兒反應所需要的刺激稱之,亦即由視覺、聽覺、味覺或觸覺,以及「察言觀色」的

   能力,觀察能引起嬰兒某種反應所需的刺激強度。

   例如:<1>低反應閾;<2>中反應閾;<3>高反應閾。
  (9)反應強度(intensity of reaction)
    指嬰兒對內在和外在刺激所產生反應的激烈程度,例如:<1>激烈;<2>溫和。

 

二.Thomas and Chess依據氣質的向度,將養育的難易度分成哪三類?請說明之。

  1)安樂型(easy child)
   此類嬰兒對環境的改變適應性高,對新情境採趨進性,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愉悅的態度。
(2)慢吞吞型(slow-to-warm-up child)
   此類嬰兒對新情境採取退縮反應,並且須很長時間才能適應新的環境。此外,嬰兒活動量

   低,反應強度弱,會有負向情緒表現。
 

(3)養育困難型(difficult child)
   此類型嬰兒的氣質特徵為不規則的生理機能表現,面對新刺激時,經常是採取退縮的最初

   反應,而且情緒反應激烈,對環境的改變適應性低,多為負向情緒表現。

 

三.試說明Leiberman對玩性提出五種構念為何?

 

特徵

                行為表現

表現歡樂

笑聲、表現快樂和享受

幽默感

欣賞喜劇事件,對有趣情況、輕微的嘲弄有所察覺

身體自發性

充滿活力。全部或部分身體的協調

認知自發性

想像、創造及思考的彈性

社會自發性

與別人相處和進出團體的能力

 

 

 

第 35 講 - 身心發展異常兒童的定義與分類

名詞解釋

1.智能障礙兒童:指兒童之心智功能明顯低下或個別智力測驗結果未達平均數負二個標準差。且在自我照顧、動作、溝通、社會情緒或學科學習等表現上較同齡兒童有顯著困難的情形。

 

2.視覺障礙兒童:指由於先天或後天原因,導致視覺器官之構造缺損,或機能發生部分或全部之障礙,經矯正後依萬國式視力表所測定優眼視力未達0.3或視野在二十度以內,對事物之視覺辨認仍有困難之兒童。

 

3.聽覺障礙兒童:指由於先天或後天原因,導致聽覺器官之構造缺損,或機能發生部分或全部之障礙,接受自覺性純音聽力檢查後,其優耳語言頻率聽閾達二十五分貝以上,導致對聲音之聽取或辨識有困難之兒童。

 

4.語言障礙兒童:指語言理解或語言表達能力與同年齡兒童相較,有顯著偏差或遲緩現象,而造成溝通困難之兒童

 

5.肢體障礙兒童:指上肢、下肢或軀幹之機能有部分或全部障礙,致影響學習之兒童。

 

6.身體病弱兒童:指罹患慢性疾病,體能虛弱,需長期療養,以致影響學習之兒童。

 

7.嚴重情緒障礙兒童:指長期情緒或行為反應顯著異常,嚴重影響生活適應之兒童,其障礙並非因智能、感官或健康因素直接造成之結果。

 

8.學習障礙兒童:指統稱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注意、記憶、理解、推理、表達、知覺或知覺動作協調等能力有顯著問題,以致在聽、說、讀、寫、算等學習上有顯著困難之兒童。

 

9.自閉症兒童:指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溝通、社會互動、行為及興趣表現上有嚴重問題,造成在學習及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困難之兒童。其特徵有下列三者:
(1).顯著口語、非口語之溝通困難者。
(2).顯著社會互動困難者。
(3).表現固定而有限之行為模式及興趣者

 

10.發展遲緩幼兒:指未滿六歲之嬰幼兒因生理、心理或社會環境因素,在知覺、認知、動作、語言及溝通、社會情緒、心理或自理能力等方面之發展較同年齡嬰幼兒顯著遲緩,但其障礙類別無法確定之嬰幼兒。具體言之,上述各類發展有部份或全面成熟速度延緩或異常的情形,以致於影響生活適應及學習成效之學齡前兒童均屬之。

 

11.多重障礙兒童:指具兩種以上不具連帶關係且非源自同一原因造成之障礙而影響學習之兒童。

 

第 36 講 - 身心發展異常兒童的就醫、就學就養

簡答題

一.對身心發展異常兒童醫療服務的功能為何?

1.早期發現
2.減除疼痛
3.防止障礙惡化
4.增進生活功能

 

二.對身心發展異常兒童醫療服務的內容為何?

1.早期通報、早期療育
2.預防注射
3.健康檢查
4.機能訓練
5.障礙改善或消除障礙
6.心理輔導

 

三.對身心發展異常兒童特殊教育的功能為何?

1.診斷及滿足特殊兒童在學習上的特殊需要
2.決定是否成為特殊兒童
3.安置適合教育情境
4.提供教師教學之依據
5.教育機會均等

 

四.對身心發展異常兒童特殊教育的安置型態為何?

1.特殊學校
2.特殊班
3.資源班
4.融合班
5.床邊教學
6.教育體制外機構
7.在家教育
8.巡迴輔導

 

五.對身心發展異常兒童生活照顧的功能為何?

1.維繫家庭功能
2.維護兒童基本的生活水準

 

六.對身心發展異常兒童支持性生活照顧的服務內容包括哪些?

1.保護被虐待、被忽視的兒童
2.提供諮商及心理衛生服務

 

七.對身心發展異常兒童補充性生活照顧的服務內容包括哪些?

1.家庭補助:包括經濟補助和物質補助。
2.托育服務:包括日間托育服務、臨時托育服務和到家托育。

 

八.對身心發展異常兒童替代性生活照顧的服務內容包括哪些?

1.寄養
2.收養
3.教養院安置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atasha 的頭像
    natasha

    natasha的啥玩"藝"兒俱樂部

    nata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