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上 「家庭支持服務」 第一次作業題
第一次作業:(共5題)
1. 何謂「家庭維繫服務」? 何謂「家庭重整服務」? 又,兩者在服務特點上有何差異? (20分)
*「家庭維繫服務」和「家庭重整服務」的源起:美國在1980年通過「收養協助及兒童福利法案」,據此提供四種服務方案:緊急反應方案、家庭維繫方案、家庭重整方案,以及永久安置方案。其中以家庭處遇為基礎的是家庭維繫及家庭重整方案。
(二) 所謂「家庭維繫服務」:
<一>源起:家庭維繫源起於家庭訪視。
<二>理念:
1.利基於兒童應成長於原生家庭為宜。
2.寄養照顧服務成本過高且成效不彰,使家庭服務成為一種選
擇。
3.家庭維繫服務的目標是賦予家庭更多的能量與資源,減輕家庭
照顧兒童和青少年的壓力,透過一個安全、溫暖的家庭環境,
使兒童健全的發展與成長。
4.介入的觀點採用家庭優勢觀點,而非病態面。
<三>服務特點:
1.服務對象:以危機家庭為主(如經濟問題、婚姻危機)
2.具體措施:
(1)服務時間:
①工作者接到轉介後24小時內進行接案。
②原則每週3~4次,每次2~3小時,短期處遇約4~6周,
但有彈性,以案家的需求為優先考量,服務時間非依工
作者的方便性。
(2)服務內容:處理案主的內在問題為主,如幫助案主改變他
們的情緒、認知、行為等,亦處理人際互動問
題,如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親職技巧等。同
時運用社會資源,穩定危機情境,增強家庭處
遇技巧和能力,並促進家庭運用正式或非正式
的協助資源。
(三) 所謂「家庭重整服務」:
<一>意涵:有計畫的協助家外安置的兒童能重返原生家庭,獲得長
遠且安全的生活的服務過程。
<二>對象:以兒童被家外安置的家庭為主(包括兒童及父母)。
<三>方法:一方面進行家外安置的受虐兒童心理建設及輔導,一方
面輔導施虐父母的親職教育,並重整家庭功能,直到雙
方做好準備,再協助受安置的兒童重返原生家庭。
<四>服務特點:
1. 以兒童被家外安置的家庭為主。
2. 以六十至九十天的服務期程提供協助。
3. 主要服務內容與家庭維繫服務類似,包括情緒管理、親職管
理、溝通技巧、問題解決技巧、家務管理技巧等,建立家庭關
係之適當界線,協助家庭成員增權,解決他們的問題,以移除
阻礙兒童返家之各種障礙,發展協助家庭成員關係的建立與互
動。
2. 何謂「家庭三角關係」? 兒童虐待暗中可能的三角關係為何?
(10分)
家庭關係中的三角關係的概念是由三人組成單位的一種關係。所謂三角關係,包括三個人如父母和一個孩子,或二個人和一個問題,如夫、妻和酗酒。在家人關係中,了解不當三角關係的存在是很重要的,因為這種潛在的因素可能會導致家人的衝突和家庭的瓦解。
在家庭的三角關係中,有三種不同的動力可能發生兒童受虐:
第一種是父母間有敵意,小孩成為代罪羔羊,父母並不互相直接攻擊對方,怕破壞彼此的關係。
第二種是夫妻有一方對子女的愛與關心影響到對另一方的關注。
第三種對孩子的虐待是對配偶的批評的一種反應。
3.家庭服務的會談方法與心理諮商式會談有何不同? (10分)
老師解答:家庭服務的會談方法與心理諮商式會談有何不同?(P79~80)
一、會談目標的不同
(心)經會談之後,能夠讓個人適應更佳。
(家)經會談之後,能夠引發家庭、社會、文化、環境往正向方面的改變。
二、病理診斷依據的不同
(心)人的問題是個人內在心理疾病所導致,也可能是社會文化環境生病了所導
致。
(家)人的問題是個人與環境互動不良所導致。
三、輔導方式的不同
(心)改善個人人格的問題,讓個人的問題獲得改善。
(家)改變個人與環境的互動模式,讓個人與環境的互動更佳,進而改善個人與家
庭的問題。
四、會談對象的不同
(心)通常是有問題的個人。
(家)可以是家庭成員有問題的個人,也可以是跟產生問題有關的部分家人,如果
要解決問題需要全家人一起參與的話,那會談的對象就可能是全家人。
五、會談地點的不同
(心)通常是「會談室」--具備安靜、舒適、隱秘的特徵。
(家)可以是「會談室」,也可以是透過電話隔空對談,也可以是辦公室、案家客廳,
甚至有時需要在案家成員感覺較為方便與安全的公共空間(如與案家有地緣
關係的咖啡館)。
六、會談時間的不同
(心)通常一次會談約50~60分鐘。
(家)可以是十分鐘、三十分鐘,甚至是兩小時以上的會談。#
以「家庭系統理論」做為認識論的家庭服務會談技術,是跳脫「諮商心理」式的「個人適應」格局,引發家庭、社會、文化、環境的變革機制。以「系統」作為助人工作的重要視框,不把問題界定在人的內在病理結構,也不將問題界定於外在社會文化環境的病理結構上。
「家庭系統理論」的服務方式是強調人與環境間互動模式的變革、改變的是個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而以會談做為助人工作者的工具,它的功能不只是改變個人的狀態,而是改變人跟環境間的互動關係。
個人的特質或行為模式會因為不同的環境而激發調整的動能;個人進入環境中,也會影響環境原本的狀態,而產生動態性的變化。因此服務的重點放在動力的層次,而不是人格或環境的結構因素。因此助人工作者需要有比「個案」會談更複雜的視野,來理解自身-案主-家庭三者的動力關係,並且更有彈性跟創造性的操作,以語言為工具的改變技術。
「會談」是助人工作中重要的行動方法。彈性的會談形式,使得助人工作者的會談工作更接近田野,更貼近案主的生活脈絡,同時也更機動性的瞭解案主的狀況。家庭服務的會談方式有兩種:(一)傾聽、(二)提問:又分:1.往內問(行動、感官、想法、感受、期望)、2.
往外問(互動、模式、結構)
(一)傾聽:「傾聽」是助人工作者最重要的會談技巧。當事人透過陳
述事件,進行事實的建構過程中,也在同時進行自己生命
經驗的回觀。助人專業工作者藉由「傾聽」當事人對事件
的陳述,旁觀了事實的建構,進而參與生命經驗的回觀。
在家庭服務中,不只是助人工作者要「傾聽」當事人的心
聲,助人工作者也要協助家庭成員學習傾聽家人的心聲。
(二)提問:「提問」除了是被當成資料蒐集,診斷與評估的工具之外,
更是與家庭成員協同探究家庭動力的方法,而有以下的作
用:(1).引發家庭成員不同的思緒,與情感流動的方向,
以及看事情的角度變化;(2).幫助家庭成員察覺、認識,
理解彼此的狀態與處境;(3).促進家庭變革的發生與前進。
對於「家庭系統」的教育性目的而言,助人工作者的「提
問」可以協助家庭成員增加理解「人在情境中」的複雜動
力,而開展其視野。「提問」起碼有兩條方向:
1.往內問:藉由提問協同家庭成員探究其彼此的心理狀
態,包括:行動、感官、想法、感受、期望。
2.往外問:藉由提問協同家庭成員探究處境中的複雜人
際動力,包括:互動、模式、結構。
4. 閱讀完本課程第四章內容後,你對自己在家庭中的溝通方式有何新的理解? (20分)
瞭解了:溝通不只是行為,不只是訊息與意見的交換,更是能量的流動與變化,而涉及到有機體內部與外部的穩定性與發展性。因此溝通對個體的影響是有反饋性的條件,是有機性的反應,而不是機械式的反應。
一、家庭系統是一個「有機體」,家庭做為「有機體」而自有其層次性、有序性、動態性,並且家庭內部與外在環境之間呈開放性的有機關聯,因此訊息(或能量)輸入與輸出的交換過程是產生量的增減與質的變化。所以「有機體」的互動不只是機械式刺激-反應,外在訊息(或能量)輸入,必定會在內部中形成動態性的質量變化,再反應於外部環境。有機體的溝通現象有:一分化與溝通、二界限與溝通、三動力機制與溝通。
(一)分化與溝通:
1.所謂分化在系統理論中所指涉的為「功能的分配」意即成員之
間各自擁有的功能,差異性逐漸拉大而更具區辨性與自主性。
2.「體制化」可以是以垂直性階級做為有機體內部控制的機制,
例如:家族組織中祖孫三代之間階級化的樹狀結構。體制化也
可以透過訊息與能量等資源掌握來達到內部控制的效果。
3.過度的分化容易造成家庭成員的衝突與疏離,而危及整體穩定
性,但是過度的體制性又使有機體的黏結度增高,危及各成員
的自主性與機動性,而造成有機體的僵化,有損因應變遷的功
能。
4.因此「有機體」的運動是朝向兩極辨證性的動力發展,在漸近
體制化中產生分化性的動能,也在漸近分異化中引發趨向體制
化的動能。
(二)界限與溝通:
1.「界限」是有機體維持自身完整與平衡發展的功能現象。
2.界線清晰的家庭關係在溝通時,彼此比較容易區辨自己的需要
不是家人需要,自己的感受也不是家人的感受,而將自我與親
密的他者有所區分。
(三)動力機制與溝通:有機體在安定與變動的辨證狀態中,持續生
存與發展的機制有三:
1.平衡(在平衡的機制下保持穩定的婚姻關係,可能使雙方皆得
到滿意,也可能雙方皆不滿意,或是一方相對的滿意,但是無
論如何,當有一方想改變,就會威脅到另一方的安定,而產生
抗阻的動能,以維繫有機體的穩定性需求);
2.均衡;
3.穩定。
二、複雜關係中的溝通問題:
(一)複雜的因果關係:家庭中的所發生的問題,皆是在成員與成員
之間的關係中形成的,在複雜的關係狀態中,問題的因與果之
間是循環性、動力性、遞推式的關係,而非線性的因果關係。
絕不是那個單獨的「因」促成了某種「果」。
(二)溝通與權力關係:
1.親子兩代之間,對某種生活事件缺乏共同性的經驗做為基
礎,因此「溝通」常常成為權力與控制的用途。
2.如「該寫功課了!」就是一個例子。然而有一種指令會產生
的雙重的語義,並且彼此矛盾,使得收受者無論回應兩者任
一個指令,就與另一指令相衝突,這樣的溝通稱之為雙重束
縛。
3.溝通不只是訊息的交換,也是一種權力的展現。
4.權力也是一種能量的運動與交換,所以家長藉著「溝通」,
而進行「管理權力」,子女同樣的也可藉著「溝通」,展現「抵
抗權力」的權力。
5.控制與反制,在溝通過程中完成了權力的流動,雖然表面上
問題沒有有效的解決,但是對有機體而言,權力這樣的能
量,已在進行流動,打破了原有的系統平衡,但不久又會恢
復平衡。
三動態關係中的溝通:
(一) 行動與反動:「你來我往」的重複性的互動。
(二) 家庭舞蹈:
1.在家庭中經常會有重複性出現的互動,使雙方或多方產生彼此
刺激與牽制的效果,因此只要A方案產生a行動,B方就會反
應出b反動,像是「共謀」般形塑出某種穩定的模式,而使家
庭成員們皆制約般的自動化地反射出既定行為。
2.家庭系統理論用「家庭舞蹈」隱喻性的描述家庭成員之間所共
構的關係互動模式,如同舞蹈般,樂曲一放,舞者就踩著熟悉
的舞步與舞伴相擁,共同的展演舞姿。
(三) 互補性相抑:如,先生很節儉捨不得花錢,太太相對之下經
常藉著不同的名目享受消費的樂趣;太太越花錢,先生就越
省錢。「互補性相抑」可能構成一種共生性的結構。
(四) 對稱性高漲:
1.雙方(或多方)朝著相同方向行動,而彼此相互加強了趨向性
的意圖與動能。
2.「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是一種「對稱性高漲」。
3.「對稱性高漲」經常會在關係中膨脹了行動目標的價值與意
義,而使雙方(或多方)消耗更多的動能去追求特定目標或
爭取特定價值。如同炒作地價。
(五) 反饋:溝通的動力是朝向複雜性的迴路式狀態。「迴路」引用於「系統理論」中的協同理論,有機體將過去的表現(輸出)重新成為修正組織的條件(輸入),而成為一種穩定性的控制。溝通中的「迴路」具有「反饋作用」,有機體以「反饋作用」做為接收與釋放訊息(或能量)而自我引導地達到組織的目的性,「反饋作用」不只是單純的如收音機般的接收與播放,還包括了將收到的訊息(或能量)進行調適,以達到有機體的適應。而降低了有機體與環境之間差異性磨擦,此種功能稱之為「正反饋」。反之有機體排除導致改變的新訊息(或能量)而維持既有的平衡點,以達到組織的固定狀態,此種功能稱之為「負回饋」。如:急欲改變唸書習慣以因應升學考試的某中學生,家人冷嘲熱諷的,導致又回覆到先前的熟悉氣忿中。家庭中每個成員都在進行「迴路」式的能動,而將過去經驗輸入當下的情境中,產生穩定組織不改變的「負回饋」作用。
(六) 溝通與壓力:家族大師V.Satir認為人類的溝通不只是傳遞訊息,更是應對壓力的模式。溝通不只是雙方此時此地的交流,也是過去歷史的再現,更是自我生存姿態的展現。習於用指責的方式來表達意見的人,內心可能有極欲他人理解與認同的歷史經驗,而展現了理直氣壯的生存姿態。
5. 何謂「危機」? 何謂「家庭危機」? 家庭危機的類型為何? 何謂「家庭危機管理」? 又「家庭危機管理」的主要理論及概念為何? (40分)
(一)「危機」是指一個挫折和失序的暫時狀態,當一個人面對某一種問題情境時,無法用慣有的方法來因應解決問題,則其危機便產生了。危機可分成兩大種類:
1.發展性危機:又稱過渡性危機,是指與一個人生命歷程發展過程中,或成熟所伴隨而來產生的危機,是較普遍與常見的危機,例如轉學、轉職、突然生重病等問題所產生的危機。
2.意外性危機:指無法預料或預期產生的危機狀態,可分三種情況危機:(外在傷害性危機情境性危機天然災害性危機)。
(二) 所謂「家庭危機管理」的意義,即是指因應家庭所遭遇的危機,依據家庭的發展及其成員的能力,共同學習有計劃的解決策略,並檢視家庭資源,始能盡快恢復既有的平衡,過著家庭圓滿幸福的生活。
(三) 「家庭危機管理」的主要理論及概念為:
<一>Lazarus和Folkman的壓力取向理論:強調個體壓力來自三種
壓力取向:
1.刺激取向:刺激包括內在事件與外在事件。而面對突如其來
的威脅時,常以「攻擊」或「逃離現場」二種形式因應。
2.反應取向:強調個人對內外環境(壓力源)的刺激所作的某
種反應,可能生理的(如呼吸急促)或心理的(如喜怒無常)
或兩者兼顧的反應。
3.互動取向:互動取向注意個體與環境的關聯,認為壓力是
個體面對環境刺激,經過主觀的認知歷程,產生心理威脅
與生理激動的現象。此觀點係統整了「刺激」與「反應」
二個取向觀點,強調知覺的重要性。所以,當壓力出現時
的反應結果取決於個體對客觀事件的知覺與判斷。
<二>系統觀點:係以家庭系統觀點來看家庭的衝突,無論任何形式
的家庭衝突都存在著四種面向,而其係著眼於家庭結構中的
「個別成員次級系統」、「個別成員間次級系統」及「家庭與外
界互動所構成的外部系統」等三個次級系統間,需求滿足與資
源運用過程中所產生的衝突危機因素與因應策略之探討。包
括:
1.個人內在人際衝突:即內心同時存在二種衝突,而產生了
自我的矛盾與衝突現象。
2.個人與人際間的衝突:即與某一人或多人之間所產生的衝
突狀態,造成家庭關係的緊張。
3.團體內衝突:即一般所稱的次級系統間的「三角關係」,由
小團體(次級系統)間的衝突所導致的,例如母子結盟攻
擊父親,或父母結盟與孩子間相抗衡的衝突。
4.團體間衝突:與家庭以外的團體或機構之間所產生的不合
作之衝突狀態。
<三>優勢觀點:強調發揮家庭成員的優勢,以成為家庭的優勢,進
而評估家庭需求與強化支持系統,使家庭有能力面對及處理危
機事件,而回復過去平衡與應有的功能狀態。
「優勢觀點」的作為,是強化家庭功能,而不只是問題的解
決而已,以創造機會讓家庭自主性的展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發展出因應家庭危機應有的管理策略。主要概念有三:
1.了解個別家庭成員的優勢:擁有的內隱或外顯的優勢資
源,以利危機處理時可加以運用。
2.評估家庭的需求:強調家庭成員有責任與能力解決家庭危
機。
3.建構家庭的優勢:找出達成改變解決危機方法的各種清
單,以強化現有支持系統,化阻力為助力,滿足家庭需要,
找到家庭未來維持與生活方式,完成家庭計畫目標。
<四>資源介入策略觀點:動態性的「家庭資源管理」概念,是常被
提及的「家庭危機管理策略」的重要策略之一,可將資源分為
「個人性資源」、「家庭內部系統資源」與「家庭外部系統社會
資源」等三種:
1.個人性資源:指家庭成員中每一個人個別所擁有的資源,
主要強調生理與心理發展成熟度、社會技巧等人際間關係
良窳程度。
2.家庭內部系統資源:成員間互動方式與情感維繫等資源。
3.家庭外部系統社會資源:指鄰里親友與職場網絡、福利服
務等支持系統。
<五>社會個案工作模式理論:
1.功能學派的個案工作:1930年代美國所倡導屬人文主義學
派,強調「意願」心理學,即內在潛能,在提倡全面性服務觀
念,加強機構間聯繫與配合,促成助者與求助者間結構關係。
具有三大特徵:1.運用與案主的關係和過程,以釋放其內在求
成長力量。2.統籌各機構發揮功能,充分協助案主。3.開放性
目標,處遇效果視案主意願與共商情況。
2.心理既社會學派的個案工作:1930年代Hamilton所倡導,以
「人在情境」為中心概念,強調「個別化處遇」原則,心理因
素與社會因素被視為同等重要。1960年代廣泛使用「危機理論
與調適方法」其方法如下:
1.支持維護法
2.疏導法
3.進行對
4.直接勸導
3.問題解決學派的個案工作:強調人的一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過
程,常在不斷的學習「自我功能」強化與解決問題。主要重點
是「4PS」概念:即強調求助者、問題、社福機構、問題解決
過程等。此一協助過程中,社工人員應扮演如下幾種角色:
(1)引發動機,指示方向。
(2)激發案主心智、情緒和行動能力,並經由重覆練習強化自
我功能。
(3)找尋消弭問題的資源及機會。
4行為修正學派的個案:其主要特點為:
(1).僅限於可觀察到的行為反應為服務焦點,避免主觀推論。
(2).注意行為的基本類型,分自主性(操作性)與非自主性(反
應性)二種技術。所謂「自主性行為技術」,即是增強、
消弱、分別加強、反應養成及處罰等技術;「修正非自主
性行為技術」,是系統消減敏感法(如鬆弛或肯定對抗焦
慮)、轉換敏感法(對所喜愛之物作厭惡聯想)、洪水法等
技術。
<六>家庭管理觀點:家庭管理技能至少含五個層面:
1.評估需求與能力。
2.決策。
3.安排時間。
4.設定目標。
5.與其他社會機構建立聯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