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上「嬰幼兒健康照護與活動設計」第一次作業

每題20分,共5

一、請分析「有照保母」、「專業護士」、「親友照顧」等嬰幼兒照顧型

    態的優缺點。

 

優     點

缺     點

有照保母

1.可獲托嬰補助。

2.有證照。

1.不一定鄰近。

2. 不一定能滿足便利就托。

3. 不一定彼此熟悉。

4.有照不代表夠專業。

5.不一定有足夠的愛心、耐

  心。

專業護士

1.有醫學背景。

2.可能托育服務費用較

  高。

1.不一定鄰近。

2. 不一定能滿足便利就托。

3. 不一定彼此熟悉。

4.不一定有足夠的愛心、耐

  心。

親友照顧

 

親友照顧

 

1.彼此熟悉。

2. 較不用擔心延遲下班

   來不及接

1.無法獲得托嬰補助。

2. 不一定夠專業。

3.不一定有足夠的愛心、耐

  心。

3. 不一定具有醫學背景。

 

二、請說明嬰幼兒發展有哪些特性?

嬰幼兒的發展特性有四:(一)具方向性、(二)具順序性與階段性、(三)具敏感期與關鍵期、(四)嬰幼兒期的可塑性最高

(一)發展具方向性:1從頭向腳、2由近到遠、3由簡單到複雜

 1.從頭向腳部發展:也稱頭尾原則

  (1)嬰兒出生前到出生後,生長與運動的發展都依此原則進行。

  (2)以胚胎為例,頭部、腦部、眼睛是最早發展的,直到出生時,

     頭部仍佔身體的1/4

  (3)嬰兒期,頸部的控制先於軀幹的控制力,因此先會抬頭後會

翻身。

(4)手的動作先發展(如抓握、拿取),才會有腳的動作發展(爬

   行、站立行走)

 2.由近端向遠端發展:又稱由近到遠原則

  (1)發展從接近身體中心之部位進行到外層部位。

  (2)頭部與身軀的發展早於四肢的發展。

  (3)手臂與腿部的發展早於手指與腳趾的發展。

 3.由簡單到複雜:對於外來的刺激,從簡單原始的全身對稱性反

                 射動作,逐漸發展到特定與自主、整體複雜性

                 的功能動作。

(二)發展具順序性與階段性

 1.發展依循可預測之階段性,後一個階段的發展建基在前一個階

   段發展成熟以後,必非跳躍式地發生。

 2.皮亞傑提出認知發展階段論,認為個體從嬰幼兒期到青春

   期,心智的運作從以感覺與動作為基礎的學習,逐漸發展

   具備邏輯的、抽象的思考能力。在每一階段中,兒童的心智會

   發展出與前一階段不同的運作模式。

(三)發展具敏感期與關鍵期

 1.關鍵期指在兒童的發展過程中的某一特定時期,在此時期內

   某特定事件的發生或未發生,會對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例

   如:嬰幼兒期為腦部發展的關鍵期,如果此階段營養攝取不

   足,可能導致腦部的永久傷害。

 2.敏感期則指在某一特定時期間,腦部對某些學習或經驗的反應

   是特別敏銳的。有些心理學者將其比喻為發展的「機會之窗

   或「黃金時期」,不同能力的機會之窗開啟的時間點與開啟的

   時間長度皆有所不同。

(四)嬰幼兒期的可塑性最高

 1.發展具有可塑性,意指可由經驗加以「塑造」的腦部可修正性

 2.人的大腦終其一生可接受塑造,但嬰兒期的可塑性遠高於以

  

 3.大腦在適當時間給予密集治療以有修補大腦的缺陷

 4.許多能力,例如語言或動作能力等,都是可藉由訓練與練習

   獲得極大改善,即使是在具特殊需求的嬰幼兒身上亦是可能的。

 5.支持性的環境可彌補出生體重不足或其他出生併發症的影響

   只要提供一個支持性的環境,大多數的兒童都能克服生命之初的

   惡劣挑戰,這個能力也被稱為復原力。

 

三、請說明嬰幼兒照顧者該如何自我照顧

  照顧孩子的品質關係著孩子的成長品質,照顧者須充分做好自我照顧,才能長久從事照顧嬰幼兒的工作,提升孩子的成長品質。而照顧者自我照顧的範疇包括:(一)身體的自我照顧、(二)職業病的傷害、(三)家庭管理,以下分別說明因應之道:

(一)身體的自我照顧:嬰幼兒容易被傳染疾病,照顧者對於自我健康保健的常識和管理,必須比別人更用心:

  1.加強照顧者的個人衛生習慣:避免將疾病傳染給孩子,或被孩子

    傳染,所以需要有高規格的個人衛生習慣:(1)勤洗手、(2)定期

    做健康檢查、(3)生病時要戴口罩並少到公共場所等。

  2.養成早睡早起做運動的習慣:照顧者的健康概念和運動習慣,直

    接影響嬰幼兒的照顧品質,間接影響嬰幼兒未來的生活習慣。

  3.利用方便的育兒設備減少身體受傷:利用符合照顧者人體工學的育兒設備,減少不必要的傷害,例如:

   (1)配合照顧者身高的工作檯-食物調理檯、換尿布檯。

   (2)使用帶有長棒握柄的幼兒三輪車、大型腳走式嘟嘟車 ,照顧

      者不需要彎腰推車,減少身體傷害。

   (3)坐在舒服的椅子上餵奶。

   (4)使用電動榨汁機榨柳丁汁給嬰幼兒喝。

(二)職業病-照顧嬰幼兒所產生的傷害:長期照護嬰幼兒的姿勢,帶來身體壓力和傷害:

  1.腰酸背痛症狀和預防:長期經常性的育兒動作,姿勢不對,或使

   力不對,都會使得背部受到傷害,潛藏引起腰酸背痛的因素。

    預防:(1)舉抱孩子或提重物→先將其放在離地面30~125公分的 

            高度,盡量靠近自己的身體,雙腳張開,一隻腳跨到另

             一隻腳的前方,姿勢準備好再抱舉。

          (2)抱孩子使用洗手檯或馬桶→先準備一個防滑

             椅或小階梯。

          (3)抱小孩進嬰兒床→之前先調降床的欄杆,如此可降低

             抱孩子的高度。

          (4)需要彎腰蹲下時→要彎曲膝蓋,而不只是彎曲腰部。

         *注意這些小動作,可避免背部肌肉因拉扯而受傷。

  2.狄克文氏肌腱滑膜炎(或稱媽媽手)的症狀和預防:手腕過度使用

    或用力不當,導致手腕肌腱發炎,症狀是大拇指根部靠近手腕

    處,用力時會疼痛,或當手腕向小指側做彎曲,牽拉到拇指時會

    疼痛,或手掌無法撐床,撐床時會感到大拇指和手腕轉折處有痛

    點。

      *預防:(1)適當的休息。

            (2)工作姿勢的調整。

            (3)避免長時間或重複使用大拇指用力的動作。

      *復健及運動方式:

         (1)在溫水中反覆做手腕及大拇指伸展運動。

         (2)手腕附近的肌力訓練、耐力訓練、拉筋運動。
  3.
富貴手:
又稱「主婦濕疹」或「家庭主婦的手皮膚炎」。發生在一

    些常要接觸水、刺激性物質工作者身上,尤其是為了照顧小孩、

    換尿布、洗澡、洗屁屁、刷奶瓶,加上煮飯、燒菜、洗衣服這些  

    家庭瑣事。

      *減緩方式:

        (1)要接觸水的工作,盡量集中於一小段時間內做完。

        (2)接觸刺激性物質時,要戴內有棉紗裡襯橡皮手套,裡面

           棉紗可吸汗。

        (3)每天晚上做完家事後,睡前不再碰水與刺激性物質時,

           厚塗一層護手霜,再戴上棉紗手套入睡,利用晚上睡覺

           時間,增加手部皮膚的保濕能力與潤滑效果。

  4.網球肘(或稱媽媽肘):指肘關節內側或外側,因為肌肉過度使用

    而造成發炎疼痛;主要症狀是肘關節外(內)側有明顯的壓痛、擰

    毛巾或拿東西時會痛、手臂覺得酸重無力等。

      *預防:避免過度使用手臂、減少抱小孩的頻率、適當的休息。

(三)家庭管理

  1.照顧者的作息計畫:照顧者最珍貴的資源就是健康和活力,為了

    避免不必要的耗損,必須掌握好時間休息。

  2.簡化家事:例如調整工作動線與設備、善用科技產品減少工作程

    序、改變用料以簡化工作等。

  3.時間管理: 有效的運用時間實在很重要。

    (1)不要想把所有的事都集中在某一段時間才一起做,多利用零

       碎的時間。

    (2)將簡單的家事設計成孩子的活動之一,或每天固定的活動,

       這是一種生活訓練,也是最自然的學習。

 

四、請探討寶寶搖晃徵候群發生的可能原因及相關症狀

(一) 寶寶搖晃徵候群」發生的可能原因:(1)以搖晃安撫寶寶卻

     搖晃過度而造成傷害、(2)反覆的將小孩拋向空中、(3)抱著

     寶寶旋轉、(4)讓寶寶在大人的腳或膝蓋晃動

     1.由於嬰幼兒的頭佔身體比例的1/4,而且嬰兒腦部水分含

       量比例比較高、尚未完全髓鞘化、腦部較為柔軟與脆弱。

     2.同時嬰兒頸部肌肉柔軟無力,所以頭部受外力搖晃容易造  

       成損傷,甚至引發硬腦膜下、蜘蛛膜下出血,或造成不同

       程度的腦部傷害,包括:腦組織受傷、缺氧或壞死。

(二)「 寶寶搖晃徵候群」相關症狀:不安、不斷地流口水嗜睡四肢無力抽筋痙攣嘔吐,甚至呼吸加快心跳過慢體溫下降,嚴重者則出現昏迷心跳停止瞳孔放大甚至死亡

(三) 「 寶寶搖晃徵候群」發生的年齡:從新生兒到4都有可能,大部分集中在2歲以前,其中又以3~8個月居多

 

五、請比較母乳和牛乳在成分上的不同點

母乳和牛乳在成分上的不同點,可以從(一)三大熱量營養素,及(二)維生素與礦物質的成分,此兩點述之:

(一)三大熱量營養素:差異最大的是蛋白質以及醣類,脂質含量

                    則差不多:

  <一>醣類

    1.母乳顏色稍黃,較黏稠,因為糖類含量較高,味道比牛

      乳甜。

    2. 母乳與牛乳所含的醣類幾乎都是乳糖,但是母乳的含量比 

      牛乳多50%以上。

    3.在腸道中,乳糖大部分會被乳糖酶分解成半乳糖以及葡萄

      糖吸收,少部分會被腸道中的乳酸菌所利用,產生乳酸和

      醋酸,有助於比菲德氏(雙叉乳酸) 桿菌的生長,可抑制致

      病性細菌的生長,刺激腸內蠕動而不易便秘。

    4.乳糖也可以促進鈣質以及鐵質的吸收。

    5.母乳中也含少量的寡糖,約0.4~0.6%,亦可促進腸道中有

      益菌的生長。而牛乳中的寡糖含量也比母乳少。

  <二>蛋白質

    1.母乳和牛乳雖然都含有酪蛋白以及乳清蛋白,但兩者的含

      量與比例不同。母乳中酪蛋白與乳清蛋白的比例為40:60

      牛乳是82:18

    2.酪蛋白所形成的顆粒較大,與較多的鈣質結合,因此形成

      較緊密的乳凝塊,乳凝塊較難以吸收,在腸胃道中停留時

      間較久,增加了致病菌與腸黏膜接觸的時間。

    3.乳清蛋白包括α﹣乳清蛋白、乳鐵蛋白、免疫球蛋白、溶

      菌酶以及賀爾蒙。其中乳鐵蛋白為母乳中主要的乳清蛋白

      之一,具有加成性的保護作用。

  <三>脂質

    1.母乳和牛乳的脂質含量雖然差不多,但是兩者的飽和以及

      不飽和脂肪酸比例卻不同。母乳為49.1:50.9,牛乳為

      66.2:33.9

    2.母乳中亞麻油酸以及次亞麻油酸等必需脂肪酸的含量比牛

      乳豐富,而必需脂肪酸對於嬰兒腦部神經發育非常重要。

(二)維生素與礦物質的成分

  <一>維生素

    1.母乳中維生素D、B1、B12、菸鹼素以及C含量比較不足。

    2.牛乳中的維生素B1、菸減素、D與C的含量也較低。

  <二>礦物質

    1.母乳中的鈣質吸收率約為50~60%,但牛乳的鈣質吸收率只有

      20~30%(因為牛乳中的磷含量較高,影響到鈣質的吸收)

    2.鐵質在母乳及牛乳中的含量均不足,因此3~4個月後的嬰兒要

      開始添加副食品,補足鐵質的不足。

    3.牛乳中的鈉、鉀以及氯等電解質比母乳高,容易造成嬰兒腎臟

      的負擔。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atasha 的頭像
    natasha

    natasha的啥玩"藝"兒俱樂部

    nata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