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立空中大學103學年度下學期『社會心理學』第二次作業

 

  1. 請從你的生活經驗中,舉例說明物理環境、社會環境如何誘發一個人的攻擊行為;你認為如何降低這些刺激的影響?

~物理環境誘發人的攻擊行為主要的因素有:溫度、濕度及武器效果,茲舉例說明如下:

溫度:每每在夏天的時候,年幼的表兄弟姊妹發生爭吵甚至打架的情況,比冬天或春秋兩季時多。→除了學說觀點,個人以為家長的教育、態度與家庭氣氛的營造,或可減緩。

濕度:下雨,尤其是梅雨季節時,也都比晴天或秋天時,令身為家庭主婦的我更容易氣惱。→除了學說觀點,個人以為深呼吸放鬆、自我心情調適、改變態度,或改善生活空間的設計以克服障礙,可減輕不良的情緒反應。

武器效果:台灣社會氣氛再怎麼糟時,我們的槍擊刑案都遠較部分州制允許擁槍的美國要來得低。→除了學說觀點,個人以為法令的限制有其必要。

 

~社會環境誘發人的攻擊行為主要的因素有:挫折與攻擊、挑釁與報復、觀看媒體暴力的影響,舉例說明如下:

挫折與攻擊:挫折引發的負面感受是引發攻擊的主要因素,當受到挫折者認為他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時更可能引發攻擊。→部分對考試結果感到不理想的同學,往往不求自省,卻反過來說:問答題分數不好拿耶!很質疑給分呢!……→個人以為,有「改進的空間」才有「進步的想望」!所以針對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才有用。怨天尤人除了顯示無能,更是無用的!

挑釁與報復:「直接挑釁」是攻擊行動的導火線,而「報復」的想法是促使攻擊行為持續的動力。→因此容忍、理解,以同理心對待,方能消解不好情事的發生。小女國二時曾在上學途中在斑馬線上被轎車撞及而頭部、四肢受傷,當下雖然緊張,但因有見義勇為的路人協助報警陪同小女等我前往,所以在問了小女之後,便跟對方表示:雖然小女是綠燈通行,但她過馬路沒有更加謹慎小心也不妥,所以僅請警察先生紀錄,先不提告。結果開車的年輕人不但立刻叫計程車陪同我送小孩去台大,第二次回診時也替我去接小孩送她回學校上學(因單親工作時間無法離開接小孩)。所以得饒人處且饒人,不但自己廣結善緣,也能給予別人的小孩機會,不是一舉兩得嗎?

觀看媒體暴力的影響:觀看媒體暴力的節目是增加攻擊行為的重要因素,看得越多,越可能出現暴力行為。就像鄭捷,就是看了太多殘暴的漫畫,才會毫無憐憫之心。→所以父母再忙,也該關心孩子的育樂方式,適時地給予關於良善、同理心,以及承受挫折的引導。

 

~課本P270提供了5項控制或預防攻擊的方案:

以暴制暴:以懲罰暴力行為遏止暴力行為的發生。西方更以「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觀念,讓被害者感到得到報償之外,也企圖對未來可能的施暴者產生嚇阻作用。然而事實上,許多國家的監獄依然人滿為患。

  懲罰可以遏止暴力行為主要的學理根據來自「行為學派」「操作制約」的觀念。但依據操作制約的原則,懲罰要有效必須要有幾個條件:(1)時間:必須在暴力行為發生之後立即實施。(2)行為後果必然性:作暴力行為「必然」受到懲罰,以使行為者知道暴力行為必然帶來懲罰。(3)懲罰強度:懲罰必須「適度」。(4)被懲罰者認為懲罰是合乎公義的。

  然而在真實世界中,上述條件很難被執行。

 

疏洩:Freub理論中,對攻擊行為的發生,採取能量累積的觀點,他認為人有攻擊的本能,如果一個人的攻擊欲望不能以無害的方式宣洩,累積的攻擊動能會如同水壩蓄水一般,最後尋找出一個出口爆發出來,成為暴力行為或精神疾病。

然而研究、事實顯示,從事激烈運動或給予批判的空間與自由,並不能減緩衝動或敵意。

察覺情緒與分享發抒情緒:但有憤怒的情緒不作紓解,的確會引發心理疾病。因此確認自我的情緒、與他人分享發抒情緒,可以增進自我理解並且自我肯定,進而治療受創的心靈。

同理心(改變你的觀點):如果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理解對方為何會做出這種行為,會減少憤怒感受。

道歉:迅速為自己的過錯道歉並且提出合理的理由時,能夠消除對方的怒火。

  誘發攻擊行為的物理與社會刺激是不可測的,因此唯有個體自我克制自己的攻擊欲望,方能減緩或消弭攻擊慾望或能帶來對個人甚至家庭與社會的傷害。

 

  1. 我們偶而會有「言行不一」的表現,請問哪些因素會影響一個人態度與行為的一致性?根據Fishbein & Ajzen的理性行為理論,哪些因素可能影響人們的行為傾向?

~會影響一個人態度與行為一致性的因素有6

態度測量與行為是否屬於同一層次:態度測量要與其所測量之行為在行動、目標、情境脈絡,與時間四項因素的具體程度上處於同一層次,才具有預測性。並且,要預測的行為非常具體,且態度的測量語句在時間與態度對象上也要具體,才有比較好的預測力。例如問人:「你今年會跟某某某結婚嗎?」比問人:「你會結婚嗎?」得到的結果會更準確一些。

人格因素的影響:一個害羞內向或高自我監控性格的人,別人較不易預測其行為。反之,低自我監控性格的人,不論環境如何,會一以貫之的表現相同的態度,故其態度對行為具有預測力。

情境變項:環境中的社會規範或外在壓力威脅,會影響態度表達。各種社會情境都有一定的情境行為規範,如教室、教堂、會議中……,人們在不同情境中會表現出符合該情境規範,而不是自我態度的行為。

態度的強度與易記取性:態度的強度越強,越容易記取,越具有行動的預測力。

態度對象物特性:態度對象物的刻板印象,會影響彼此的行為反應。

行為的測量:以整合性量表測量的態度適於測量某「類」整合性的行為,而非單一特定行為。以單一行為作為態度的預測變數,會發現彼此相關性不高。

~Fishbein & Ajzen提出「理性行為理論」,後來又擴充為「計畫行為理論」來說明人們的行為意象,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

個人對該項行為對象物的信念,與對這些信念的評估組合成的對這件事的態度:例如小美相信一個男人孝順、勤懇、向上就會是值得託付的對象,那她擇偶的態度便會朝此選擇。

個人身旁重要人物的意見(主觀規範)與服從主觀規範的動機:例如買洗衣機時,母親對於實用性、價格等考量,會影響子女購買時的決定。

個體自覺是否有能力執行該項決定:想在大台北買房子,但錢遠遠不夠,就只能打消念頭。

 

 

  1. 請舉例說明何謂「團體迷思」?在什麼時候最容易產生團體迷思?有哪些行為癥狀?如何避免?

~有時因為團體運作的特殊影響,團體反而會做出較不適當的決定,最常見的有「團體極化」及「團體迷思」兩種現象。當一個看起來非常理性、智慧的團體,卻做出極端錯誤的決定時,往往就是因為陷入了「團體迷思」之故。像美國外交史上的一項錯誤「豬玀灣事件」「珍珠港事件」「水門事件」與「挑戰號太空梭爆炸事件」等。

 

~「團體迷思」最容易發生在:

高凝聚力的團體:因為團體凝聚力越高,越會排斥不同意見,越易陷入團體迷思。

有特定結構的團體:如:由相似背景成員所組織的團體「美國的兄弟會」、與他人隔離孤立的團體「秘密教派」等。

 

高壓力的情境:在高壓力的情境下,急迫性超過了對正確性的要求,例如美國對廣島投原子彈的決定。

 

~「團體迷思」有8種行為癥狀:

極大的從眾壓力:往往因為團體內要求一致的壓力極大,而導致不當的決定。常見於政黨團體提名候選人時,往往黨意超越一切。

自我監察:在從眾壓力下,成員在團體討論中,會監察自己不同的意見不讓它們表示出來,因此團體迷思的情形就容易出現。

心理衛士:「心理衛士」如同守門員,謹防任何任何會動搖團體信心與決策信息的出現,阻止有異議的人發言或出席會議,所以團體在「心理衛士」的防衛之下,根本接觸不到相反的意見。

全體一致的表象:由於高從眾的壓力、自我監察與心理衛士,造成了全體一致的表象,助長了「團體迷思」。

無懈可擊的錯覺:發生團體迷思時,團員總認為他們的決定十全十美、無懈可擊,而使團體最終作了不當的決策。

道德的錯覺:團體在做決策時,常自認站在正義與公理的一方,而忽略了許多可能導致不當決定的訊息,這也是決策者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對敵人的錯誤知覺:會導致忽略事實,錯估、低估對方實力,而造成無謂的冒險與犧牲。

集體合理化:團體一旦做了決定之後,任何顯示此決定不適當或錯誤的訊息,往往會被打折扣甚至將之合理化來自我安慰,以致失去了能夠修正決定的最後機會。

 

~避免或減少「團體迷思」的方法約有10種:

為了減少從眾壓力,團體領導者鼓勵成員表達己意或質疑不同意見,並且不要太早清楚表達自己的立場。

在團體討論的過程中,要有人扮演搗蛋鬼的角色,希望能助成員們不要作出不成熟的決策,並盡可能分析出決策的優缺點。

將團體細分為幾個小組。

詢問外界專家的意見。

在執行決策之前,再舉辦一次會議,檢討是否有漏失之處。

花時間與精力去收集資料,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讓成員知道他們必須為他們的決定負責。

讓一個人扮演提醒者的角色。

鼓勵大家獨立思考與各自尋找訊息。

用一套電腦輔助的〝團體支持系統〞來開會,使成員得以匿名表達意見。

 

 

  1. 請挑選一位知名公眾人物,觀察分析其個人正負向行為對社會的影響。

 

~茲以前台灣省長宋楚瑜先生的情況為例,即使一直以來他的施政表現都非常符合有效領導者的要求:能視組織的特性與情境的要求,使用不同的領導策略,在組織任務的結構制定與執行,以及建立組織間的良好互動與士氣的激勵上,皆有良好的表現。

  然而,卻在面臨總統大選之際,因敵營與有心人士的惡意放話下,致使個人的品格操守遭到質疑,又為了固守對過往長官的承諾,而沒能對大眾釋疑,最後不但落選,還痛失荊州,從此遠離政治圈的主導地位。

  當宋先生在位時,不論是行政院長或台灣省長,台灣的老百姓真的無憂無慮,台灣錢淹腳目的優勢,曾讓我們傲視全亞洲,我們都以身為中華民國的台灣人為傲!然而,當李登輝主導的惡意集團放話之後,許多人心中都不免懷疑起這位有為有守的宋省長,甚至覺得中華民族固有的道德以不復見於政治人物……。從而道德淪喪的悲戚、絕望感,充斥在許多人心中。

 

  1. 請探討「兩性工作平等法」的頒布對性別角色與社會行為之意義。

 

以上五題任選四題撰寫,每題25分,總分100分,多寫不計分;繳交日期104/05/24

arrow
arrow

    nata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