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會心理學 103下 2E7202第一次作業

 

  • L1-p15~24
    • 100字為度)(25%
    • 社會心理學由於受到心理分析學派、完形學派、行為學派,與認知學派等理論取向的影響,所以可以用本能學習角色認知動機等五種觀點的理論,來解釋人類的社會行為:
  •  
  •  
  •          
  • 觀點

 

 

  1. 心理分析論
  2. 著重於人的本能潛意識,認為人的生死本能會透過潛意識
    1. 是種事後說明,常以無法觀察或驗證的概念來解釋,如愛罵人幼年口腔期太 / 不滿足所致,所能提供的實證證據相當有限

 

  • 觀點

 

  1. 社會行為透過學習獲得。
  2. 個體學習社會行為的途徑有古典制約(S刺激→R反應)操作制約(S刺激→R反應 + 〈正負〉增強→〈正負〉行為結果)觀察學習(模仿、有樣學樣)
  3. 社會交換理論社會行為的經濟理論

 

 

  • 觀點

 

  1. 比喻成戲劇表演,以一個人的多重角色扮演為例,從角色、社會脈絡、角色期待等方面解釋,亦即特定角色產生特定的社會行為。
  2. 角色間衝突、角色內衝突。
  3. 鏡中自我(別人像一面鏡子)
  4. 性別期待成為男、女合宜行為的準則。

 

  • 觀點

 

1 S刺激O個人因素(基模)R反應:以「基模觀點」探討人的內在心理歷程,形成一套有組織、有結構的知識

  1. 完形心理學: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
  2. 歸因研究:對社會行為的原因尋求解釋
  3. 刻板印象

 

  • 觀點

 

  1. 人的動機是隨時調整變化的
  2. 認知失調:覺得自己的知識不足以應付所臨問題時,就再去進修
  3. 平衡理論:對不同人事物的好惡力求保持平衡
  4. 追求正向自我(正向錯覺):錯不在我而在別人
  5. 追求正確:反省、評估、了解→診斷性作業

 

 

 

  • 25% L2-p38p41~44
  • 基模社會認知的重要元素,是種認知結構,是人基於過去經驗而形成的對某些人、事、物的知識。種類有:自我基模、人的基模、角色基模與事件基模。基模可以提供訊息處理的架構,減低訊息的模糊性,也有助於回憶。
  •        
  •  
  •  
  •  
  1. 自我基模
  •  

 

  1. 他人基模

 

  •  

 

  1. 角色基模

 

  •  

 

  1. 事件基模

 

  •  

 

  •  

 

  1. 提供訊息處理的架構:讓人將新的訊息和過去的經驗連結在一起

 

 

  1. 有助於模糊訊息的解釋:例如某人感到心悸,醫生可能先朝心臟疾病 
  2.                       

 

 

  1. 有助於回憶:當訊息不夠時,也會產生錯誤的回憶

 

       

 

    • 100字為度)(25% L3-96~101
  •  
  •         
  •  
  •  
  •  
  •  

 

  1. 亦稱之為「基本的歸因謬誤」
  2. 產生的原因:
  3.  
  4.  
  5.  

 

 

  • →控制力產生錯覺
  •  
  •  
  •  

 

  1. 觀察者與行為者對事情的注意焦點不同:觀察者歸因於行為者的特質
  2.     →歸因於情境因素
  3. 最後觀察者無法得知行為者的過去經驗與當時的心里內在狀況

 

 

  •  
  • 不負責的媽媽、不好的太太
  •  

 

  •  
  •  
  •  

 

  1. 高估了自己的行為典型,認為自己的意見或行為與他人相同的程度,大於它真正相同的程度。
  2. 錯誤的獨特性:高估自己的獨特性

 

 

  • 26歲才進大學所以很認真地做筆記、準備考試,就以為別人也一樣珍惜,便非常樂意借筆記給同學 → 後來同學告訴我:有人大喇喇地將影本在考試時拿出來作弊 → 我很辛苦才拿到語音學96分,作弊的竟拿到85分……

 

  •  
  •  
  •  

 

  1. 成功功勞歸我;失敗是別人的錯

 

  • 班上同學都想:因為我唱得好!

 

  • 都是因為誰、誰、誰沒跟上,動作不一致

 

  •  

    P88~96

  •  
  •  
  • 對應的
  •  
  •      

 

  • (過去的我)無力力挽狂瀾 →屬 Heider的自然心理學中的「可控制向度」。因為她可以持續做各種努力,但無法控制丈夫外在環境(小三)、內在思維(道德~情慾)等變因

 

  •  
  •  
  •  

 

  1. 原因向度:推論他人行為的內外在歸因
  2. 穩定向度:
  3.  穩定因素引起較能預測以後行為
  4.  
  5.                   
  6. 可控制向度:努力是可控制的,但智力是不可控制的

 

 

  •  
  •   ①笑容一樣燦爛 → 談戀愛了!②愁眉苦臉 → 生理影響,生病了。

 

  • Davis
  •  
  •  

 

  1. 《從行為到特質》Jones和Davis討論如何從一個人的外顯行為,推論出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2. 行為不符合角色要求;不符合社會期望;③不符合預期行為;④當行為者有選擇權時,人們會比較有信心對所觀察到的行為作內在歸因

 

 

  1. 小女前年離開外婆家回台北C
  2. A
  3. B
  4. 折扣原則」的例子。
  5. 小女前年離開外婆家回台北─C
  6. A─可在外工作、繼續求學
  7. C─與男友不再分隔兩地
  8.  

 

  •  
  •  
  •  

 

  1. 人們根據共變邏輯歸因他人行為,憑一次的觀察推論行為原因,包括折扣原則擴大原則
  2. 根據多次觀察結果推論行為原因:根據區辨性同意度一致性共變訊息來作判斷

 

 

  • 100年開始學畫,因為當時想知道如何引導孩子畫畫,所以是「Mand」,無法知道自己喜不喜歡畫畫。
  • 可以推論:我喜歡畫畫。

 

 

  •  
  •  
  •  

 

  1. 人們基於過去的經驗看到別人的某些行為出現,就會推論原因。
  2. 這種推論只適用在該行為是因為適當刺激存在才產生時,稱為「Tact」。
  3. 當人們做一個行為是因為想得到一種東西,我們無法判斷她行為的真正原因,這種行為叫做「Mand」。

 

 

  • 25%

    L5-p162~166

親密關係中

常見的問題

      

如果我是當事人,

如何去改善

溝通不良

 

原因:

1男女溝通方式的差異

2我們對伴侶的言行所作的歸因解釋:

 ①「關係增進」歸因模  

   式會造就快樂幸福 

   的伴侶關係。

 ②「苦惱持續」歸因模  

   式會使兩人變為怨

   偶。

 

 

1試著明白彼此溝通方式的差異性,去了解對方的模式

2多用「關係增進」歸因模式去思考。

 

厭煩感的產生

 

1由於固定的互動模式,一成不變令人厭煩。

 

 

1偶爾換換方式。

2共同去參加一些新奇的活動

 

不相似

 

1想法和價值觀不契合。

2在彼此關係建立之初,並未真正了解對方。

3觀點不相似,阻斷溝通。

 

 

1以時間、空間換取,彼此磨合。

2共同成長,彼此提昇。

3尊重對方的不同。

 

arrow
arrow

    nata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