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健康心理學 期中筆記   201604/23

 

課程目標:個人的身體與健康是相互影響且緊密相連的。本課程特別介紹健康心理學的研究範疇,探討身心交互影響的生理基礎與壓力調適,影響健康的行為與改變策略,討論慢性疲勞、疼痛、生活品質、瀕死以及重大災難的心理議題。

 

課程概要:

一、健康心理學之領域與範疇。

 二、健康與疾病之生理基礎。

 三、健康行為的相關理論。

 四、健康行為個論。

 五、信念、疼痛與治療。

 六、壓力與健康。

 七、人格與健康。

 八、過勞死與慢性疲勞。

 九、生活品質與自我療癒性格。

 十、慢性疾病之適應。

 十一、瀕臨死亡、死亡與哀痛。

 十二、重大災難的身心問題與適應。

 

01 講  修讀「健康心理學」的方法

周文欽

當人們衣食無虞之際,其最大的追求與期盼往往是「健康」;不只追求自己的健康,同時也期盼著至親至愛的健康。沒有了健康,一切的榮華富貴將了無意義;擁有了健康,生命才能奏出曼妙的樂章。基此緣由,人們也就非常重視與關心著健康,這說明了選修本課程的人數屢居前矛的原因。學門的分類上說,心理學是研究個體行為及心理歷程的科學;職是,研究與探討有關健康(也包括疾病)之行為與心理歷程的科學,我們就稱之為「健康心理學」。我們常說,做事如有方法,就易收事半功倍之效,讀書選課亦是一樣。本文的旨趣,即在介紹修讀本課程的方法,期使選課的同學都快快樂樂的學習,並有豐碩與充實的收穫。

 

一、教學目標與課程內容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有下列五項:

()瞭解健康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瞭解健康與疾病的生理基礎。

()瞭解影響健康的行為及改變策略。

()瞭解壓力與壓力管理。

()探討疼痛、A 型性格、生活品質、慢性疲勞和災難壓力事件等心理議題

    與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關係。

  為了達成上述五項教學目標,本課程主要以廣播教學節目來呈現課程內容,並輔以「空大學訊」的相關補充教材。不過,無論是廣播教學節目或補充教材,其腳本取材或行文主題大都是依據教科書的內容而來,所以本文的課程內容以介紹教科書的主要內容為主,並呈現廣播教學之各講次的主題及主講教師之姓名。

 

本課程的教科書共分十一章。第一章說明健康心理學的基本概念,論述健康心理學的背景、涵義、發展取向與趨勢。第二章介紹健康與疾病之生理基礎,分別說明神經、內分泌、消化、呼吸、心臟血管、免疫與生殖等七種系統和健康與疾病的關係。第三章和第四章申論與健康有關的行為,首先闡釋健康行為的理論,接著介紹能增進健康的主要行為。第五章介紹疼痛與控制,除了詳述疼痛的病理基礎、分類和測量之外,更進一步說明疼痛的管理與控制。第六章從壓力的涵義、反應和管理及壓力源,說明壓力與健康的關係。第七章和第八章旨在說明性格和健康(疾病)的關係,分別說明A 型性格與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關係及從生活品質論述健康性格。第九章介紹慢性疲勞症候群,分別說明該症候群的特性和慢性疲勞的原因、治療與預防。第十章從慢性疾病的涵義、影響、因應原則和管理,說明慢性疾病之適應。教科書最後一章,旨在介紹災難壓力事件的衝擊與復原。

 

二、學習方法

誠如前述,本課程主要以廣播教學節目及教科書來呈現課程內容;再者,學校亦為各課程安排了面授教學,此外,各種課外讀物亦應兼顧之。準此言之,本課程的學習方法應涵蓋以下四個層面。

()廣播教學節目的收聽方法

1.按時收聽每一講次的節目。

2.收聽之前,應先詳讀教科書及補充教材的相關內容。

3.收聽時,要勤作筆記,特別是來賓的訪談陳述及教科書裡未出現的內容。

4.遇有不瞭解或不懂之處,要將其記下來,隨時尋求解答(學習疑難的解決之道詳本文最後

  一部分)。

5.可將教學節目錄下來,重複多聽幾次以加深印象;或進入本校的「教學入口網站」,也可

  收聽到本課程的教學節目。

()教科書的研讀方法

  研讀教科書的方法,以PQ4R 法最具參考價值。PQ4R Preview(預習)、Question(提問

題)、Read(閱讀)、Reflect(回想)、Recite(複述)及Review(複習)的縮寫(Atwater,1994)。

1.預習

在閱讀教科書之前,首先瀏覽一下全書的目錄,以初步獲得全書內容的梗概;接著,再開始閱讀各章。本文的PQ4R 法,主要是針對各章的研讀方法而來,每一章的預習方法有下列諸點可供參酌:

(1)瀏覽該章的目錄。

(2)快速翻閱全章,並特別留意主標題、次標題及次次標題等各級標題。

(3)閱讀摘要。

(4)決定每一次的閱讀量。

2.提問題

針對各章的內容提出問題,再以探索問題之解答為目的來閱讀教科書。提問題的具體方法,是先列出或找出各章的各級(含主標題、次標題與次次標題)標題。其次,再利用這些標題來提問題;例如,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下列的問題也是很好的考試題目(第五個問題是解釋名詞,其餘是問答題):

(1)壓力管理的主要策略為何?

(2)運用放鬆訓練有哪些方法可使用?

(3)調整我們的環境之策略為何?

(4)改變我們的生活型態有哪些方法可資應用?

(5)何謂壓力管理、放鬆訓練、肌肉放鬆法、深呼吸法、想像法、斷然處置⋯⋯?假如你將它們摘記下來,並在閱讀教科書時寫下(說出)你的答案。你將會發現,這些問題的用處是很有助益的。

3.閱讀

提出問題後,接著仔細詳讀教科書,逐字逐句、逐段逐頁的讀。在閱讀時試著回答方才你所提出的問題,並隨時回憶你所讀過的內容。此時,也可以將關鍵詞彙或主要內容用色筆勾勒出來,惟所畫出的重點,最好不超過該章篇幅的百分之十五。最後,讀畢全章並瞭解後,可將主要心得註記在各頁的留白處。

4.回想

提升理解教科書的好方法之一,是隨時在閱讀的過程中停下來回想已讀過的內容;並試著問自己:我確實瞭解這部分內容?我能夠解釋或說明它嗎?倘若答案是否定的話,那麼應再閱讀一遍。

5.複述

複述對於加深教材的記憶,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使用複述的具體方法有:

(1)閤起書,並在心裡回憶你剛讀過的教材。

(2))低聲誦讀重要的專有名詞、主要概念、關鍵標題及其涵義或定義。

(3)寫下重要的相關內容。

6.複習

當前面五個階段都達成後,就要對所讀的教材加以複習,其方法有下述諸端:

(1)再讀一遍摘要。

(2)仔細審視你做的畫記和註記。

(3)回答你先前所提出的問題及章末的自我評量題目,遇有無法回答者,就要仔細再閱讀教

  材,直到能夠完整回答為止。

()參加面授的注意事項

  為彌補隔空教學的不足,學校有面授教學的設計,其主要功能是在解答我們在收聽(看)教學節目(網頁教材)與閱讀教科書時所產生的課業疑難。因此,同學們平時就應收(看)教學節目並熟讀教科書,俾便面授時能提出問題請老師解惑。惟,依筆者面授的經驗來看,面授設計的目的與功能顯然並未達成。因為,每當筆者在面授時詢問同學有沒有問題時,大部分都是默然無聲,同學們你看我,我看你,就是乏人提問。退而求其次,當面授老師講解重點時,為了能掌握要義,面授前也應做好功課。職是,再強調一遍:參加面授前,務必要收聽(看)教學節目與熟讀教科書。

()兼顧課外讀物

大學裡的各個學門課程,並不是一本教科書就能涵括所有的知識;準此,本校學生在選修某門課程時,除了要收聽(看)教學節目與熟讀教科書和補充教材外,尚須兼顧相關課外讀物的閱讀,如此才能增進該門課程之學識的廣度與深度。本課程的主要課外讀物,包括專門書籍、工具書和報章雜誌等三種。

1.專門書籍

第一本可供參考的是由英國空中大學所出版的專書,其書目出處如下:

Ogden, J.1996 Health psychology: A textbook. Buckinghan, UK:Open University Press.

第二本是由E. P. Sarafino 所著的專書,其書目出處如下:

Sarafino, E. P.2002 Health psychology: 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s4th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第三本是由J. S. Greeberg 所著之《Comprehensive Stress Management》的中文翻譯本,其書目出處如下:

潘正德譯(民八十四年) 壓力管理。台北:心理出版社。

2.工具書

本課程及其他相關心理學學科值得參考運用的中文工具書較易尋得的是:張春興(民七十八年) 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3.報章雜誌

至少要經常閱讀一本有關的雜誌,例如《健康世界》;再者,各報紙也常刊載有關生、心理健康和疾病的專文或報導(特別是各報的「家庭版」或「健康醫藥版」),也值得我們閱讀。

三、學習疑難的解決之道

當同學在研讀教科書及收聽廣播教學節目遇到困難、不懂或有疑惑之處時,要隨時將有關的問題記下來尋求解惑。解惑之道有三:

第一是於面授時請教面授老師。

第二是請教課業輔導老師(輔導科目、老師、時間及電話會公布在「空大學訊」上)。

第三是將問題post 到本校「學習如何學習」網站上的「討論區」(依各系各

科目排列),會有駐版老師為你解答或同學、網友所提供的經驗分享。

參考書目

Atwater, E.1994 Psychology for living: Adjustment, growth, and behavior today.

Englewood Ciffs, NJ: Prentice Hall.(作者為本科目學科委員兼召集人)

 

是非題

 

1.本講的課程內容是指「健康心理學」這本教科書。  ( ν )1. 是 

 

2.健康心理學這門課是採電視媒體教學。 (ν )2. 否 

 

3.本課程的學習方法包括面授。  ( ν )1. 是 

 

4.我們可透過空大校園網路解決課業疑難。  ( ν )1. 是 

 

 

02 - 健康心理學的背景

 

壹、講次大綱

 一、健康與疾病模式生物醫學模式心身醫學行為健康行為醫學健康心理學

 

 二、引導健康心理學發展的因素1.疾病型態的改變 2.健康照護服務的擴充 3.醫療接受度

                                 漸增 4.對健康的實質貢獻 5.方法上的貢獻

 

健康心理學定義為:對健康和疾病之行為和心理歷程的科學研究P2 /4~5  P10 /12~13

 

健康與疾病模式主題是探討人的健康,而健康又與疾病息息相關,對於健康與疾病的解

                  釋模式,又深深影響著我們對於健康和疾病的處置。

                   1.如果是病毒感染造成疾病,就要消除病毒以恢復健康。

                 2.如果疾病是因生活習慣和行為造成的,只要改善生活習慣和行為就

                  可祛除病痛。 P3 / - 4~

 

*健康心理學的發展背景可謂是源之於健康與疾病模式 P4 / 1

 

健康與疾病模式的發展演進包括:生物醫學模式心身醫學行為健康行為醫學,與

                                康心理學等五個階段:

 

(一)生物醫學模式(健康與疾病模式最早發展的階段)

 1. 生物醫學模式的基石:病源體與生物體的觀點。

 2. 生物醫學模式的涵義要點

  (1)疾病來自於體外(外務入侵)或源自於內在的自然身體變化(引起疾病的

     因子包括:化學失衡、細菌、病毒、遺傳傾向)

  (2)疾病被視為是超過所能控制的生物變化(人們不必為他們的疾病負責

     是受害者)

  (3)醫療處置的目的都是改變身體狀態

  (4)處置疾病的責任歸於醫療專業

  (5)健康與疾病存有本質性差異

  (6)提倡心靈肉體分開二元論

  (7)疾病會產生心理結果,但心理原因不會引起疾病

(二)心身醫學: (P5

 1.最早源自Freud對心靈和身體疾病間的關係。

 2.有一種歇斯底里麻痺病況(神經病變),得病者肢體麻痺, 但沒有明顯身體原因。

 3.顯示心靈和肉體之間的交互作用,導致了疾病的發生,代表心理因素不僅是疾病的因

  也是疾病的果

 

(三)行為健康

  1. 經由教育措施的運用以改變行為和生活型態,達到維持健康預防疾病

    的目的。

  2.挑戰了生物醫學模式(心靈與肉體分開),認為心靈與肉體是綜合體,主張

    合一論,同心身醫學。

 

(四)行為醫學:(EX:運動、健康檢查)

  1.行為科學學科(心理學、社會學、健康教育)元素的綜合體,並將其運

    用於健康照護、處置與疾病預防。

  2.將行為的實驗分析方法(行為治療、 行為改變),運用在身體疾病或生

    理機能障礙的評鑑、處置和預防。

  3.包括心理學在健康上的研究,不似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只強調處置,也強

    調預防和介入

 

(五)健康心理學

 1.強調合一論,認為心靈既是疾病的因,也是果。

 2.疾病是由許多因素如生物的(病毒)、心理的(行為、信念)、社會的(

   )而非單一因素造成(採生物心理社會模式來闡釋健康和疾病)

 3.需為自己的疾病及行為負責,不是將整個醫療責任都推給醫療體系。

 4.健康與疾病是有連續性的

 

健康心理學發展簡史 (P6

1.現今最年輕的主要科學學科之一

2.1970年之前,健康心理學領域沒有任何研究計畫,沒有專職教授,專門社

    團及期刊。

3.1978年美國心理學學會成立了第一個獨立的健康心理學學會

 

*引導健康心理學發展的因素:分為下列五點:

(一)疾病型態的改變造成人類死亡的疾病由急性轉為慢性疾病。(

                      業國家主要致病和死亡原因是慢性病、WHO推估2020

                      年十大死因之一。)

(二)健康照護服務的擴充:以美國為例健康照護是最大的服務產業由心理

                        觀點預防疾病減少疾病管理費用與成本的支出

(三)醫療接受度漸增:在醫療社群裡的健康心理學家被接受度逐漸增加

(四)對健康的實質貢獻:健康心理學家已發展出許多有關健康問題的短程行

                        為介入,包括疼痛管理不良習慣的改變慢性疾

                        病之副作用處置作用的管理

(五)方法上的貢獻健康心理學家對於健康和疾病的議題,可提供方法和統

                    計專業知識

 

慢性疾病導致健康心理學發展的原因

  1.疾病隱含著心理和社會的原因

  2.疾病會隨著人們生活多年,而產生一些心理的議題

 

 

是非題

 

1.健康與疾病模式的最早發展階段是心身醫學。  ( ν )2. 否  是生物醫學模式

 

2.生物醫學模式主張疾病源自於外物的入侵 ( ν )1. 是 

 

3.健康心理學主張:心靈、肉體二元論。  ( ν )2. 否  主張合一論心靈既是疾病的因也

                                                 是果 P5 / -7

 

 4.引導健康心理學發展的第一個因素是疾病型態的改變 ( ν )1.   P7 / -7

 

 

03 - 健康心理學的涵義 P10 ~

 

壹、講次大綱

 一、健康心理學的定義 P10 ~11

 二、健康心理學的範疇 P11~12

 三、健康心理學的功能 P12~13

 

健康心理學的涵義健康心理學的定義範疇功能三方面來說明

一、健康心理學的定義P10 ~11

 1.研究建康與疾病的心理學

 2. 探討心理因素與身體健康和疾病的關係

 3.對健康和疾病之行為及心理歷程的科學研究

  故可從健康和疾病行為心理歷程科學研究等四個觀念分陳其義:

 ()健康與疾病

  1.健康:是指:「一種身體的、心理的和社會的幸福之完整狀態,非僅僅只

          是沒生病而已」。

  2.疾病:可界定為:因壓力、生病、意外或受傷致使人健康變差,所產生

          的不舒服感。

(二)行為:指可觀察的外顯活動

(三)心理歷程:指行為背後的內在動力

(四)科學研究:指運用科學方法解答問題或驗證假設的歷程

      科學方法的主要步驟有四:

        1.界定問題

        2.建立假設

        3.蒐集資料

        4.提出問題

 

二、健康心理學的範疇 P11~12

  健康心理學的範疇有四個領域:() 健康的促進與維持、(二)疾病的預防與處理、(三)疾病發展的心理和社會因素的角色、(四)健康照護政策的形成與健康照護體系

  1. 健康的促進與維持:探討人們的健康行為和習慣,如吸菸、飲食、規律

運動、使用安全帶和定時體檢等。

(二)疾病的預防與處理:包括壓力管理、改變健康習慣以預防疾病,與疾病

      的因應和復健。

(三)疾病發展的心理和社會因素的角色:涵蓋發生疾病的壓力角色、社會支

      持的影響、心理神經免疫學(探討心理學如何影響神經系統功能,以及

      神經系統功能如何影響疾病免疫的新興學門),與疾病和健康有關的人

      格因素。

(四)健康照護政策的形成與健康照護體系:分析人們與健康照護專業人員和 

       機構之間的互動關係,及這些關係對個人健康的影響。

 

三、健康心理學的功能P12~13

  健康心理學的功能有六:(一)評估疾病原因的行為角色、(二)預測不健康的行為、(三)了解心理學在疾病經驗中所扮演的角色、(四)評估心理學在疾病處置所扮演的角色、(五)促進健康行為、(六)預防疾病

  • 評估疾病原因的行為角色

1.

2.

3.

4.

(二)預測不健康的行為

      1.

      2.

(三)了解心理學在疾病經驗中所扮演的角色

       1.

       2.

(四)評估心理學在疾病處置所扮演的角色

       1.

       2.  

(五)促進健康行為

      1.

      2.

(六)預防疾病

      1.

      2.

      3

.

是非題

 

1.健康和疾病是兩個獨立的概念。 ( ν )2. 否 

 

2.心理歷程指行為背後的內在動力 ( ν )1.   P11 / 8

 

3.進健康與維持是健康心理學的範疇 (ν  )1.   P12 / 1

 

4.評估疾病原因的生理角色是健康心理學的功能 (ν  )2. 否  評估疾病原因的行為角色

                                                       P 12 / -7

 

5.預測不健康行為是健康心理學的功能 (ν  )1.   P 13 /1

 

6.預測健康行為是健康心理學的功能。 ( ν )2.   P 13 / 1 預測健康行為

 

 

04 - 健康心理學的發展取向與趨勢 p1 4~ 19 (L1 3~4)

 

壹、講次大綱

 一、健康心理學的發展取向

 二、健康心理學的趨勢

 

現今健康心理學最普遍的發展取向Engel 1977年首創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此模式認為健康和疾病,由生物心理社會等三個因素的交互作用所引起的,而且這三個因素同時也被健康和疾病所影響。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涵義有三1.生物因素 2.心理因素 3.社會因素

 1.生物因素:包括遺傳疾病身體構造生理功能病原體等層面 。

 2.心理因素生活型態就是心理因素。包括人的行為心理歷程

 3.社會因素:包括群己關係文化習俗制度規範職業工作等層面。

 

*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臨床運用:可用在診斷處置醫病關係中。診度、處置的最佳方式都是由科技整合團隊來執行最恰當,而良好的醫病關係可以改善醫生的服務品質和處置效率,以及復原的速度。

  

健康心理學的趨勢(發展): 影響健康心理學發展趨勢的關鍵有四:1.關注終生的健康與疾病2.面對疾病型態的改變3.檢證健康照護的成本效益4.協助個人規劃健康生涯

1.關注終生的健康與疾病:

  (1)

  (2)

  (3)

2.面對疾病型態的改變:

  (1)

  (2)

  (3)慢性疾病最大的特徵:

    

    

    

3.檢證健康照護的成本效益:

 (1)

 (2)

 (3)

4.協助個人規劃健康生涯

  (1)

  (2)

  (3)

  (4)

 

04 - 健康心理學的發展取向與趨勢 評量題目

 

是非題

 

1.健康心理學最普遍的發展模式是生物醫學模式。 ( ν )2.   P 14 / 2 生物心理社會模式

 

2.生物心理社會模式主張心靈和肉體合一論  ( ν )1.   P14 / -1

 

3.生物心理社會模式主張人們不必為健康和疾病負責。 (ν  )2.   P15 / 2~3

4.群己關係屬於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心理因素。 ( ν )2.   P 16 / 8 社會因素

 

5.面對疾病型態的改變是健康心理學的趨勢  ( ν )1.   P 18 / 12

 

 

05 - 神經與內分泌系統

 

壹、講次大綱

 一、神經系統

 二、內分泌系統

 

  • 神經系統:

神經元:又名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特化的單位細胞。

神經元的構造:分細胞體、樹突與軸突

  1. 細胞體

  2. 樹突

  3. 軸突

 

影響人類健康最重要的生理基礎是「神經系統」。主要分為兩個主要部分:1.中樞神經系統 2.周邊神經系統

     1.中樞神經系統:分為腦及脊髓 。

      1)腦分為前腦、小腦及腦幹:蓃集和處理感覺訊息 貯存記憶  

           產生思考、情緒 發出訊息產生反應

          <1>「小腦」主要在維持身體的平衡與控制動作的諧調性。

          <2>大腦掌管了精神、思維、體覺、聽覺、視覺等五大功能。

           大腦可分為左大腦與右大腦,而這兩大腦塊均含四大腦葉:額

             (Frontal Lobe)、頂葉(Parietal Lobe)、枕葉(Occipital

              Lobe)、顳葉(Temporal Lobe)

             *大腦皮層的分區-依功能

             1、額葉:

              (1)體運動區:調控隨意肌 的運動

              (2)額葉聯合區:涉及推理、 思考、計畫等高等智能 與人

                             格、智慧特質有關

             2、頂葉:體感覺區 接受身體皮膚和肌肉傳來的 感覺訊息並加

                      以判斷解釋

             3、顳葉:聽、嗅覺及聯合區接受聲音或氣味訊息,並分辨其意

                     

             4、枕葉: (1)視覺區:接受光線產生視覺

 

              大腦有運動中樞,感覺中樞,視覺中樞,聽覺中樞,語言中

             樞,情緒中樞,記憶中樞等等,而左右大腦,不但控制對側肢

             體功能,也有其獨特的分工

      *小腦

        1.主要負責做姿勢、肢體動作以及頭眼協調等之調控。小腦會提供正

          確的回饋控制到動作徑路,使在完成動作之前能及時修正動作為正

          確之模式。

      2.小腦亦可正確的調整許多反射作用,使肢體達到執行動作之前的最

          佳準備狀態。若小腦損傷,會產生動作不協調之現象出現。

      3.小腦功能損傷患者常見之功能損傷包括:姿勢不穩定、平衡失調、

          步態失調、動作控制不良、肢體動作協調性異常、肌肉張力過低、

          肌肉強度喪失以及眼球動作控制失常等。

     *腦幹:

       1.腦幹就位於銜接在大腦、間與脊髓中間。周圍神經所有上行的訊

         息都經腦幹向上傳導;中樞的所有指令也經腦幹向下經脊髓到周圍

         神經所分佈的肌肉與腺體執行,如此佔有非常重要的樞紐地位。

     2.由上而下,腦幹分成中腦、橋腦和延腦:中腦有視覺、聽覺和觸覺

         的反射中樞;橋腦為大腦-小腦徑的延遲站並和延腦共同調節呼吸

         速率;延腦則含有一些調節心跳、呼吸和血壓的生命中樞,以及嘔

         吐、咳嗽、吞嚥的反射中樞。

   2)脊髓:-由腦幹向脊柱下方延伸,傳送腦與身體各部份的神經網

            絡。

       脊髓的構造分為:

         1、灰質():富含細胞本體

            (1)背角:聯絡神經元細胞體

            (2)腹角:運動神經元細胞體 

            感覺神經元的纖維從背角進入脊髓,而運動神經元的纖維則從

              腹角離開脊髓

         2、白質():富含神經纖維

 

      *脊髓的功能

        (1)神經傳導路徑:

           將軀幹、四肢的訊息 傳遞至腦

           將腦部命令傳至軀幹、 四肢

        (2)四肢反射中樞:不受大腻控制的簡單動作

 

     2. 周邊神經系統:分為體神經系統及自主神經系統。傳送訊息至腦

        傳出腦發出的訊息 控制肢體的反射活

       (1)體神經系統:支配到皮膚和骨骼肌 。

       (2)自主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系統及副交感神經系統

           交感神經系統:因應緊急狀況,表達強烈情緒及執行費力活動

                           時,幫助動員身體資源和消耗能量來提供所需

                           的活力。

           副交感神經系統:在平常無壓力狀況下,調節「沉默的」或是  

                             平靜的程序,幫助保留並貯存能源。,或在

                             緊急情況過後幫助恢復正常的身體狀態。

 

二、「內分泌系統」主要在管理和支配新陳代謝。

    1. 腦下垂體」是最重要的腺體,又稱為「萬能腺體」。

     2.「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中心軸線(HPA軸) 發生緊急情況 下視

       

 【感覺器官】 【親皮質釋放因子】 ↓ 腦垂體 ↓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ACTH) ↓ 釋放 腎上腺 荷爾蒙 ↓ 皮質醇、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

 

是非題

 

1.影響人類健康最重要的生理基礎是神經系統  ( ν )1. 是 

 

2.小腦主要在控制人們的感覺、運動和學習。 ( ν )2. 否 

 

3.腦幹的功能是傳送訊息來往腦及身體之間。 ( ν )2. 否 

 

4.腦下垂體是最重要的腺體又稱為萬能腺體 ( ν )1. 是 

 

5.內分泌系統主要在管理和支配新陳代謝  ( ν )1. 是 

 

 

06 - 呼吸消化與生殖系統

壹、講次大綱

 一、呼吸系統

 二、消化系統

 三、生殖系統

 

1.「黏液纖毛的電扶梯作用」是「呼吸系統」的功能之一。

 2.「消化系統」強調食物的吸收,和廢棄物的排出。

 3.「血友病」是一種遺傳性疾病。

 

 

是非題

 

1.黏液纖毛的電扶梯作用是消化系統的功能之一。 ( ν )2. 否 

 

2.消化系統強調食物的吸收,而忽略廢棄物的排出。 ( ν )2. 否 

 

3.血友病是一種遺傳性疾病  ( ν )1. 是 

 

 

07 - 心臟血管與免疫系統

壹、講次大綱

 一、心臟血管系統

 二、免疫系統

 

是非

 

1.氧和養分靠神經系統輸送到身體各個組織。 ( ν )2. 非 

 

2.紅血球的功能是運送氧氣到身體的各個細胞  ( ν )1. 是 

 

3.膽固醇是血液的成形元素之一。 ( ν )2. 否 

 

4.因有免疫系統的保護人比較不易染病  ( ν )1. 是 

 

 

08 - 健康促進與健康行為

 

主講老師:劉嘉年

一、什麼是健康促進?

 世界衛生組織在1986年的渥太華憲章中,廣義的將「健康促進」定義為:「讓人們能夠強化其掌控並增進自身健康的過程」。簡單的說,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 就是促使民眾過更健康的生活並從事有益健康的活動,訴求的對象是健康的人,建議採取的是有益健康的行為,相較於疾病預防的角度是更為積極的觀點。

 二、健康行為的重要性

 台灣從以傳染病為主的時期轉變到以慢性病為主的時期,研究指出只要能建立良好的生活形態,民眾就可以掌控影響健康與疾病的主要因素,而建立良好的生活形態需要個人在生活中學習並採取健康行為。所謂健康行為(health behavior),是指人們為增進或維持個人健康所採取的行為,可以分為健康促進行為以及健康危害行為,健康促進行為包括規律運動、預防注射、良好飲食與睡眠習慣等,而健康危害行為指的是吸菸、酒癮、嚼食檳榔等有害的健康行為。

 三、與健康有關的習慣

Belloc & Breslow 1972)進行了一項相當經典的研究,他們訪問近7,000人並加以追蹤,發現保有越多良好健康習慣者,其日後罹患的疾病與失能愈少,死亡率也較低,因此確認出七種重要的良好健康習慣,分別是:

1.每晚有7-8小時的睡眠。

2.不抽菸。

3.每天早上吃早餐。

4.每天喝不超過1或2杯含酒精飲料。

5.規律運動。

6.正餐間不吃零食。

7.體重過重不超過10%

 

 四、台灣民眾常見的不當生活習慣1.運動不足且肥胖者多 2.意外事故死亡率高

      3.民眾抽菸、喝酒及嚼食檳榔盛行 4.學童的齲齒與近視問題嚴重

 五、影響民眾實行健康行為的因素

 

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 P61-62

1.世界衛生組織在1984年的渥太華憲章中,廣義的將「健康促進」定義為:「讓人們能夠強化其掌控並增進自身健康的過程」。

2.簡單的說,健康促進就是促使民眾過更健康的生活並從事有益健康的活動。

3.訴求的對象是健康的人,建議採取的是有益健康的行為,相較於疾病預防的角度是更為積極的觀點。

 

健康促進各層面不同的重點工作:

1.個人方面:•年幼階段建立良好健康習慣

           •在成人與老年期繼續維持健康行為

2.醫療專業人員方面:•教導民眾達到健康的]生活型態

                   •幫助有特定健康危害問題的民眾,學習減少或監測健

                     康風險

3.心理學家方面:•幫助民眾執行健康行為

               •發展改善不良行為的介入策略

4.社區及國家政策方面:•提供衛教訊息幫助民眾發展及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

                      •提供資源與設備讓民眾更有能力改善不良的健康習

                       

5.大眾媒體方面:•教育民眾有關香菸或檳榔等物質的健康風險

6.立法方面:•經由強制性限制某活動,例如兒童安全座椅、騎機車戴安全帽

              等,達到減低健康風險的目的。

 

健康行為的重要性(P61-62):

1.台灣從以傳染病為主的時期轉變到以慢性病為主的時期,研究指出:只要能

  建立良好的生活形態,民眾就可以掌控影響健康與疾病的主要因素,而建立

  良好的生活形態,需要個人在生活中學習並採取健康行為。

2.所謂健康行為(health behavior),是指人們為增進或維持個人健康所採取的行

  為,可以分為健康促進行為以及健康危害行為。

3.健康促進行為包括規律運動、預防注射、良好飲食與睡眠習慣等,而健康危

  害行為指的是吸菸、酒癮、嚼食檳榔等有害的健康行為。

 

Belloc & Breslow -1972P63

訪問近7,000人並加以追蹤,發現有越多良好健康習慣者,日後罹病與失能愈少,死亡率也較低,因此確認出七種重要的良好健康習慣,分別是:

1.每晚有7-8小時的睡眠。

2.不抽菸。

3.每天早上吃早餐。

4.每天喝不超過1或2杯含酒精飲料。

5.規律運動。

6.正餐間不吃零食。

7.體重過重不超過10%

 

台灣民眾常見的不當生活習慣(P63

依據2001年調查12歲以上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

1.運動不足且肥胖者多

2.意外事故死亡率高

3.民眾抽菸、喝酒及嚼食檳榔盛行(相關性強)

4.學童的齲齒與近視問題嚴重(12歲兒童齲齒率3.3顆)。(這些年台灣12歲兒童齲齒平均數DMFT已經有下降)

 

歸因理論P65):

1.相信社會所呈現的問題,皆有原因可加以解決和預測。

2.ㄧ般人們將健康視為個人內在因素,將疾病的發生歸因於外來因素對身體的

  影響。

3.如酒癮患者,如果病患認為外界引誘多,自己缺乏意志是成癮的原因,則

             傾向認定醫療人員有責任照顧

 

自我效能(自制能力)(P65-66):

1.源自Banduru社會學習理論,將自我效能界定為「個人對於自己能夠組織並執

 行一連串行動以產生某種成果的信念」,此種信念是個人對於自己從事某項任

 務或行為所具備的能力,以及對於工作或行為可達到某種程度的主觀評價。

2.自我效能包括:

 ①「效能預期」:個人能否成功地執行某種結果之行為能力判斷

 ②「結果預期」:特定行為導致某種結果的估計。

3.一般而言,當個人的自我效能越高,對於所從事的行為能力與結果有較高期

  待時,會比缺乏信心者有更佳的行動效果。

 

*態度改變與健康行為(P66):要改善健康行為,首先要建立正確的態度與觀念

 1.教育訴求(藥品分三級、避免食物中毒)

 2.恐懼訴求

 3.健康信念模式

 4.理性行動理論

 5.計畫行為理論

 

健康信念模式:(P68-70

Becker & Rosen-stock強調個人採取某項健康行為的取決因素,主要受

其疾病信念與行動準備的利弊得失影響。

 ()態度與信念方面的變項:包含自覺疾病罹患性自覺罹病嚴重性自覺行

                          動利益自覺行動障礙因素

 ()行動線索方面:包括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醫師的提醒與親友的經驗都屬

                  於行動線索的範圍

 (三)修正因素1.人口變項 2.自我概念

 ()1987年修正模式加入「自我效能」:當個人的自我效能越高,對於所從事

                                    的行為能力與結果有較高期待時,會

                                    比缺乏信心者有更佳的行動效果。

 

 

問答題

1.試述健康促進與健康行為的定義?

 

2.試述哪些良好的健康習慣與健康密切相關?

 

3.試述哪些因素會影響民眾是否實行健康行為?其內容為何?

 

 

09 - 健康信念模式以乳房自我檢查為例

 

一、健康信念模式

Becker & Rosen-stock所發展的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 HBM),對於人們採取預防性健康行為的可能性提出架構分析,是該模式的主要成分,強調個人採取某項健康行為的取決因素主要受其疾病信念與行動準備的利弊得失影響

()態度與信念方面的變項,包含自覺疾病罹患性、自覺罹病嚴重性、自覺行動利益與自覺障礙因素。

()行動線索方面,包括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醫師的提醒與親友的經驗都屬於行動線索的範圍。

()修正因素包括人口變項與自我概念的因素

()自我效能:一般而言,當個人的自我效能越高,對於所從事的行為能力與結果有較高期待時,會比缺乏信心者有更佳的行動效果。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源自於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重要觀念之一。Bandura自我效能界定為「個人對於自己能夠組織並執行一連串行動以產生某種成果的信念」,此種信念是個人對於自己從事某項任務或行為所具備的能力以及對於工作或行為可達到某種程度的主觀評價

 二、以乳房自我檢查為例

()自覺疾病罹患性方面:個人由親友經驗及病史等因素,主觀評估自己罹患

                       乳癌的可能性與是否定期執行乳房自我檢查的行

                      為的關係。

  1. 自覺疾病嚴重性方面:多數研究顯示自己評估疾病嚴重性的變項與婦
  2.                     ,其可能原因是婦
  3.                     無論對於自己的健康、身體形
  4.                    
  5.                    
  6.                     因此在測量上無法顯現出差異所致。
  7. 行動的利益婦女們普遍認為乳房自我檢查的效果,主要在於能早期
  8.             疾病早期治療」、以及「求得心安」最為重要。
  9. 行動的障礙:許多研究顯示「障礙性認知是執行乳房自我檢查的最佳
  10.             ,針對乳癌高危險婦女的研究則顯示,「不知道
  11.           
  12.           
  13.           
  14.           

()行動的線索:主要關切婦女得到乳房自我檢查的訊息或刺激來源。婦女得

               知乳房自我檢查的訊息主要來自報章媒體與電視醫療書

               、與宣傳單張等。

()自我效能:主要關心婦女對於執行乳房自我檢查的能力是否有信心。當個

             人對其能力越有信心時越會去執行

1.試述健康信念模式的四項態度變項之內容?

 

2.試以健康信念模式解釋乳房自我檢查的行為? p31~32

 

3.何謂自我效能?其與行動之間的關係為何?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源自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Bandura將自我效能界定為「個人對於自己能夠組織並執行一連串行動以產生某種成果的信念」,此種信念是個人對於自己從事某項任務或行為所具備的能力以及對於工作或行為可達到某種程度的主觀評價

  一般而言,當個人的自我效能越高對於所從事的行為能力與結果有較高期待時,會比缺乏信心者有更佳的行動效果

 

 

 

 

 

10 - 行為改變的理論與策略()

一、行為改變的理論-認知行為取向

() 古典制約:古典制約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巴夫洛夫Pavlov以狗的唾液

               腺分泌作實驗,其過程如下:

 .讓狗對情境適應後,利用自動裝置,將食物送到狗的面前。當狗吃到食物

   時就分泌唾液。

 .用一個與食物無關的刺激物(如鈴聲),狗雖然對鈴聲引起注意,但並不

    產生唾液分泌。

 .鈴聲伴隨著食物出現多次,都引起大量的唾液分泌。

 .這種結合若干次之後,鈴聲便成了食物的信號,即鈴聲單獨刺激狗時,也

    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應。也就是說,如此一來透過制約就可以讓鈴聲使

    狗分泌唾液!

()操作制約:操作制約的關鍵人物則是史基那Skinner),他認為行為是透過學習而非一時的反射行為所伴隨的結果會強化或減弱行為的產生,如果結果是好的(帶來愉悅或滿意的結果),重複這些行為的傾向會增加或強化,而強化的過程可能是在行為後提供令人喜歡的獎賞 移除令人不悅的情況,最終的結果都是令人愉悅的狀態,反之行為則會減少。

二、行為改變策略:

 .自我觀察或自我監測

 .刺激控制

 .塑造

 .模仿

 .增強

 .情境契約模式

 

問答題

1.何謂古典制約?

 

2.何謂操作制約?

 

3.行為改變策略的第一步為何是自我觀察或監測? 有何效果?

 

 

 

4.訂定情境契約對行為改變有何助益?

 往往在行為改變初期較為有效,一旦個案拿回金錢或是獎勵品之後,很容易又恢復原有行為。

 

5.為什麼模仿也是一種行為改變策略?

 模仿是指個人觀察他人行為而學習到的行為。相似性是模仿的重要原則,人們傾向模仿與自己具有相似特質者的行為,因此挑選對目標對象具有影響力或是相近特質者,較為有效。

 

11 - 行為改變的理論與策略()

一、跨理論模式TTM

 跨理論模式在強調行為改變是連續性的過程而非全或無定律,因此至少包括思考前期思考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五個階段,也就是說行為改變的過程涵蓋自認現況無需改變,到警覺健康亮起紅燈,尋求資源協助,到行為改變的開始,進而藉由增強回饋以維持現有行動,並不斷權衡成本、利益與時間的關係,以強化行為改變效果的過程。

 二、復發過程的認知行為模式

1.修正健康習慣面臨最大的問題是,人們在成功改變行為之後還是容易回復原有的行為,特別是成癮行為,包括酗酒、吸菸、藥物濫用等,研究顯示在戒斷後的前三個月復發率最高

2.會復發的原因與戒斷症狀,身邊充滿行為的刺激以及高危險復發情境,誘發身心對成癮物質的渴望有關。

3.復發特別容易發生在個人感到沮喪、焦慮或是身處壓力的情況下。

4. 對於復發過程的說明,顯示出個人試圖改變不良健康習慣以及面對高危險情境的歷程,在面對高危險情境時,擁有適當的因應策略,發展負向結果預期,增加自我效能,復發的機會就比較低。相反的,若缺乏良好的因應策略,又發展出正向的結果預期,那麼自我效能就會降低,加上又感受到物質使用的效果,這樣復發的機率就會增加,甚至再度造成物質成癮的情形。

5.重要名詞

 1高危險情境

 2調適行為

 3正向結果預期

 4違反禁慾效果

 

問答題

 

.何謂跨理論模式?請以吸菸行為作例子,說明其五個階段的內容為何? P77~

  1.跨理論模式在強調行為改變是連續性的過程,而非全或無定律。

  2.因此至少包括思考前期、思考期、準備期、行動期與維持期五個階段,也

   就是說行為改變的過程涵蓋自認現況無需改變,到警覺健康亮起紅燈,尋

   求資源協助,到行為改變的開始,進而藉由增強回饋以維持現有行動,並

   不斷權衡成本、利益與時間的關係,以強化行為改變效果的過程。

 

     TTM強調在不同階段的個人,必頇導入適合該階段的教育訊息及介入策

  略,才能收到最大效果。

.試述成癮行為在戒除後復發的高危險情境為何?

 

.何謂違反禁慾效果?

  -由再度開始抽菸或喝酒,到完全復發成癮的轉變過程的階段(AVE)

.試述復發過程的認知行為模式?

  1.修正健康習慣面臨最大的問題是,人們在成功改變行為之後還是容易回復

   原有的行為,特別是成癮行為,包括酗酒、吸菸、藥物濫用等,研究顯示

   在戒斷後的前三個月復發率最高。

  2.會復發的原因與戒斷症狀,身邊充滿行為的刺激以及高危險復發情境,誘

    發身心對成癮物質的渴望有關。

  3.復發特別容易發生在個人感到沮喪、焦慮或是身處壓力的情況下

  4. 對於復發過程的說明,顯示出個人試圖改變不良健康習慣以及面對高危險

    情境的歷程,在面對高危險情境時,擁有適當的因應策略,發展負向結果

    預期,增加自我效能,復發的機會就比較低。相反的,若缺乏良好的因應

    策略,又發展出正向的結果預期,那麼自我效能就會降低,加上又感受到

    物質使用的效果,這樣復發的機率就會增加,甚至再度造成物質成癮的情

    形。

    成癮行為復發前階段,需要良好調適行為,以及對成癮物質不利結果的

      預期,才能避免復發情形

12 - 健康行為-規律運動

講次摘要:

 一、規律運動的重要性

 經常從事適當強度的有氧運動,諸如慢跑、游泳、跳繩、騎腳踏車、有氧舞蹈等運動可以提升個人的心肺功能與強度,並增加攝氧量。健康效益包括降低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症等慢性病的危險。在心理健康方面,研究顯示常運動的人比不運動的人較能應付日常生活的壓力,也較不易患有沮喪和焦慮的症狀,並能提昇自我形象和安適的感覺。

 二、運動處方建議

 美國的運動處方建議:正常成人應該經常,最好是每天,要能累積最少30分鐘甚至更長時間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以及每週至少三次長達20分鐘甚至更長時間的有氧活動。

 三、規律運動的影響因素

1.個人特質

2.性別

3.身體因素

4.自我效能

5.環境特質

6.運動處方的設計

7.規律運動:能夠預測規律運動的因子恐怕還是〝規律運動〞。研究顯示運動的態度和動機會影響運動的意圖(intention),但決定能否長期規律運動的重要因素是習慣(habit) ,特別是開始運動的前3-6個月十分重要。能在前3-6個月不退出者容易在日後持續運動習慣。

 四、介紹如何利用跨理論模式協助民眾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

 

規律運動的重要性(p89-90)

1.經常從事適當強度的有氧運動,諸如慢跑、游泳、跳繩、騎腳踏車、有氧舞蹈等運動可以提升個人的心肺功能與強度,並增加攝氧量。

2.健康效益包括降低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症等慢性病的危險。在心理健康方面,研究顯示常運動的人比不運動的人較能應付日常生活的壓力,也較不易患有沮喪和焦慮的症狀,並能提昇自我形象和安適的感覺。

 

*運動處方建議(p89-90)

~美國的運動處方建議:正常成人應該經常,最好是每天,要能累積最少30分鐘甚至更長時間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以及每週至少三次長達20分鐘甚至更長時間的有氧活動。

 

 

 

 

促進運動的介入策略

() 增強動機並規劃運動內容。

(二)訂定情境契約。

() 利用社會影響。

 

問答題

1.試述規律運動的重要性?

 

2.有哪些因素會影響人們是否能規律運動?

 

3.如何利用跨理論模式協助人們培養運動習慣?

 

13 - 健康行為-肥胖與體重控制

一、體重控制的重要性

 肥胖者容易對外貌缺乏自信,以致於自尊心降低,也影響個人健康。肥胖的健康危害包含使血壓上升、血漿膽固醇增多、血管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部分癌症、膽囊疾病、關結炎、以及增加手術麻醉與生產的危險性。

 二、肥胖的原因

()生理因素

 .遺傳理論

 .代謝理論

 .脂肪細胞理論

()行為因素

 .身體活動

 .攝食行為

 三、介紹衛生署在社區推動的「減脂之旅」

 四、體重控制的行為改變策略

()自我觀察與監測

 紀錄自己的飲食習慣與食物內容,包括每天吃了哪些食物、份量、進食地點等,評估自己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最想吃東西?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進食過程。

()減少高危險情境

 有些情境特別容易誘發進食的衝動,可以藉由控制外在環境刺激以降低引發進食的行為,稱為「控制刺激」。

()打破連結效應

 打破「連結效應」指有些行為併聯在一起時,會造成過度飲食的現象,這時候就要打破這些行為的連結,

()認知重建

 就是改變個人對於進食的想法,例如:我們常用「吃」當成慶祝節慶的方式,無形之間就增加許多攝取食物的機會,可以改成出外踏青或參觀文教館等作為獎賞,就可以減少食物的攝取,又增加運動的機會。

()偶發事件處理

 個人要研擬一套因應可能造成過食情境的計畫。

()社會支持與專業協助

 親友們的鼓勵與支持,是行為改變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減重者需要親友的耳提面命,持續執行良好的飲食與運動習慣,在達到減重的短程目標時,親友的讚美鼓勵加上減重者發覺的減重效益,有助於後續減重行為的施行。

 

*肥胖的原因(p94-96)

()生理因素

.遺傳理論

.代謝理論

.脂肪細胞理論

()行為因素

.身體活動

.攝食行為

 

體重越減越重-Yo Yo效應:在減重的過程中常出現體重下降又上升的循環,每一個循環下來又較上一循環更胖,如同回力球般越彈越高,稱為減重的Yo Yo效應。

只靠節食減肥會減掉受體組織,復重時增加的都是脂肪組織

 

體重控制的行為改變策略:(p97-99)

()自我觀察與監測

紀錄自己的飲食習慣與食物內容,包括每天吃了哪些食物、份量、進食地點等,評估自己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最想吃東西?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進食過程。

()減少高危險情境

有些情境特別容易誘發進食的衝動,可以藉由控制外在環境刺激以降低引發進食的行為,稱為「控制刺激」。

()打破連結效應

打破「連結效應」指有些行為併聯在一起時,會造成過度飲食的現象,這時候就要打破這些行為的連結,如看電視吃零食。

()認知重建

就是改變個人對於進食的想法,例如:我們常用「吃」當成慶祝節慶的方式,無形之間就增加許多攝取食物的機會,可以改成出外踏青或參觀文教館等作為獎賞,就可以減少食物的攝取,又增加運動的機會。

()偶發事件處理

個人要研擬一套因應可能造成過食情境的計畫

()社會支持與專業協助

親友們的鼓勵與支持,是行為改變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減重者需要親友的耳提面命,持續執行良好的飲食與運動習慣,在達到減重的短程目標時,親友的讚美鼓勵加上減重者發覺的減重效益,有助於後續減重行為的施行。

 

*其他減重方式

1.藥物減重:目前合法減重藥品(衛福部食藥署核准)諾美婷、羅氏鮮。

2.外科手術減重

 

問答題

 

1.試述肥胖的成因?

 

2.何謂身體質量指數(BMI)?

 

3.體重控制的行為改變策略有哪些?

 

14 - 健康行為-吸菸問題的養成與維持

 

 講次摘要:

 一、吸菸的健康危害

 抽菸危害健康的事實在各式的醫學研究中被廣泛的討論與證實-抽菸 的行為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以及許多癌症有關,長期吸菸的健康危害主要是心肌梗塞與中風、肺癌與其他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三大類。

 二、吸菸行為與年齡的關係

 青少年吸菸行為受父母與同儕的影響很大,菸品的可得性與購買菸品的經濟條件也是影響因素;隨著年齡的上升,男性步出校園外後吸菸率急速上升,而在服兵役時期的吸菸率並沒有特別增加,但成癮性有加深的現象;青壯年時期因受社會化影響,吸菸行為不受法律約束且經濟獨立等因素,吸菸率達到最高峰;45歲以上的族群,因健康狀況開始下滑,吸菸率開始降低,相對的,戒菸率會較高,可見吸菸行為和年齡有關。

 三、青少年的吸菸原因

 青少年吸菸主要受到家人與同儕團體,以及自我認同的需要所影響。父母與一起居住的家人如果吸菸,青少年也容易開始模仿而吸菸;同儕團體更是影響青少年吸菸的最重要因素,70%的青少年吸食香菸是在朋友面前抽的,青少年如果結交的朋友與同學都會吸菸,那麼在聚會時很容易因為好奇或是同學主動遞菸而開始吸菸,由於吸菸可以立即減少負面心情,當青少年面對學業挫折、家庭問題等壓力事件而感到焦慮不安時,吸菸的尼古丁可以緩解焦慮,可是等到吸完菸後尼古丁濃度下降,又開始感到焦慮。

 四、討論菸商運用菸品廣告影響青少年的吸菸行為

 五、吸菸成癮與戒斷症狀

 許多因素使得民眾戒菸不易,包括對於尼古丁的成癮性、體重增加問題、情緒低落等問題。在成癮性方面,長期吸菸者對尼古丁成癮,一旦戒菸便會出現身體與心理不適的戒斷症狀,所謂「戒斷症狀」是指在中斷或停止使用成癮性物質後,所產生的生理或心理改變,常見的症狀包括:煩躁、容易發怒、情緒低落、坐立難安、注意力不集中、食慾增加、頭暈、失眠、渴求香菸等,大部分的症狀可以在2-4週內減緩,因此吸菸者需要一段時間重新調整生活作息。

 六、討論民眾無法戒菸的身、心與社會原因。

 

吸菸的健康危害(p104-105)

1.抽菸危害健康的事實在各式的醫學研究中被廣泛的討論與證實-抽菸的行為

  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以及許多癌症有關。

2.長期吸菸的健康危害主要是心肌梗塞與中風、肺癌與其他癌症、慢性阻塞性

  肺病三大類。

吸菸行為與年齡的關係 (p104)

1.青少年吸菸行為受父母與同儕的影響很大,

2.菸品的可得性與購買菸品的經濟條件有關;

3.隨著年齡的上升,男性步出校園外後吸菸率急速上升,而在服兵役時期的吸

  菸率並沒有特別增加,但成癮性有加深的現象;

4.青壯年時期因受社會化影響,吸菸行為不受法律約束且經濟獨立等因素,吸

  菸率達到最高峰;

5.45歲以上的族群,因健康狀況開始下滑,吸菸率開始降低,相對的,戒菸率

 會較高,可見吸菸行為和年齡有關。

 

*青少年的吸菸原因(p105)

1.青少年吸菸主要受到家人與同儕團體,以及自我認同的需要所影響。父母與

  一起居住的家人如果吸菸,青少年也容易開始模仿而吸菸;同儕團體更是影

  響青少年吸菸最重要因素。

2.70%的青少年吸食香菸是在朋友面前抽的,青少年如果結交的朋友與同學都

  會吸菸,那麼在聚會時很容易因為好奇或是同學主動遞菸而開始吸菸,

3.由於吸菸可以立即減少負面心情,當青少年面對學業挫折、家庭問題等壓力

  事件而感到焦慮不安時,吸菸的尼古丁可以緩解焦慮,可是等到吸完菸後尼

  古丁濃度下降,又開始感到焦慮。

 

*菸商運用菸品廣告影響青少年的吸菸行為

1.菸商利用行銷手法或商品廣告的影響,形塑菸品與浪漫、美麗、成熟等美學

  象徵的連結,特別容易影響並吸引青少年對於菸品的認同,進而使用香菸。

2.藝人代言、俊男美女、水果菸、電子菸

 

*吸菸成癮與戒斷症狀 (p106)

1.許多因素使得民眾戒菸不易,包括對於尼古丁的成癮性、體重增加問題、情

  緒低落等問題。在成癮性方面,長期吸菸者對尼古丁成癮,一旦戒菸便會出

  現身體與心理不適的戒斷症狀。

2.所謂「戒斷症狀」是指在中斷或停止使用成癮性物質後,所產生的生理或心

  理改變,常見的症狀包括:煩躁、容易發怒、情緒低落、坐立難安、注意力

  不集中、食慾增加(體重增加)、頭暈、失眠、渴求香菸等,大部分的症狀

  可以在2-4週內減緩,因此吸菸者需要一段時間重新調整生活作息。

 

*自助戒菸者的特質 (p106-108):許多戒菸者靠意志力與自我管理技巧達到戒

  菸目的,特別是輕度菸癮者。

1)已經下定決心並準備好戒菸的態度。

2)對自助戒菸有信心。

3)過去每天抽菸少於一包、尼古丁依賴程度較低、對於戒菸具有高度動機

     即使戒菸失敗仍然願意再度嘗試者。

菸害防制法

1.1997年通過

2.2007615日三讀通過修正條文重點:

3.擴大禁菸場所範圍方面,包括室內公共場所、室內三人以上工作場所及大眾

  運輸工具內全面禁止吸菸。

4.健康警告標示除文字外,增列六則圖像及戒菸相關資訊的標示,並不得使用

  低焦油、淡菸(light)、柔和(mild)或其他可能致人誤認吸菸無害健康或危害輕

  微之文字及標示。

5.將孕婦納入不得吸菸之範圍,禁止提供菸品給青少年。

6.禁止消費者可直接取得菸品之開放式貨架之販售方式,大幅提高罰則,違法

  廣告罰鍰由新臺幣10-30萬元提高為500-2,500萬元。

7.修正菸品健康福利捐課徵法源及調漲機制,新增照顧弱勢團體的社會福利用

  途。

問答題

 

1.試述吸菸行為與年齡的關係?

 

2.試述青少年吸菸的原因?

 

3.試述菸品廣告的促銷策略為何?

 

4.試述香菸的戒斷症狀為何?

 

5.試述民眾無法戒菸的常見原因?

 

15 - 健康行為-戒菸

一、自助戒菸者的特質

 能夠自助戒菸者的特質有以下幾項:包括已經下定決心並準備好戒菸的態度、對自助戒菸有信心、過去每天抽菸少於一包、尼古丁依賴程度較低、對於戒菸具有高度動機、即使戒菸失敗仍然願意再度嘗試者。

 二、戒菸的自我管理技術

()自我監控

()刺激控制程序

()反應取代法

()情況契約程序

()因應戒斷症狀

()親友支持與避開菸友

 三、協助戒菸的機構

()醫療模式的「門診戒菸治療服務」或各大醫院的「團體戒菸班」。

 「門診戒菸治療服務計畫」,對於有健保資格的民眾,凡是每天抽十枝菸以上或是尼古丁成癮度中度以上者,提供藥費補助,戒菸門診所使用的第一線的藥物,是尼古丁替代治療或是混合使用Bupropion SR (Zyban) 這種抗憂鬱藥物合併治療。

()諮商輔導模式的「電話戒菸專線服務」

 運用心理諮商專業人員,透過戒菸資訊的提供及個別諮商與團體諮商的過程,增加戒菸者對戒菸問題的瞭解,提高自我效能,持續強化戒菸者在處理戒菸問題時的掌控感,讓戒菸者表達與戒菸問題有關的感受及想法,協助戒菸者順利戒菸。

 

問答題:

1.試述自助戒菸者的特質?

 

2.戒菸的自我管理技術有哪些?

 

3.試述戒菸門診的服務內容與方式?

 

4.試述戒菸專線的服務內容與方式?

 

*酒癮 (p110):遺傳和社會心理因素對酒癮的形成有決定性的因素

(1)遺傳方面雙胞胎的研究:

(2)社會心理因素首重父母角色:

(3)喝酒過程強化效果,會增強酗酒的機會:

 

 

戒酒認知行為治療的策略

1.增強改變動機 :

2.避開高危險情境 :

3.改變對酒精的正向期待:

4.學習說""

5.再復發的處理:

 

戒酒(P112-114)

1.增強改變動機:

2.避開危險情境:

3.改變對酒精的正向期待:

4.學習說不:

5.再復發的處理:

問答題

 

 

 

16 - 疼痛現象及相關影響因素 (第五章 疼痛與疼痛管理)

一、臨床心理學家的日常生活態度

 二、疼痛的現象:痛----痛,你是怎麼痛的?

 三、疼痛的相關影響機制

 

 貳、講次內容

 一、臨床心理學家的日常生活態度

 ~用一貫的態度,將同一套臨床心理學的知識與技術,應用在自己、家人、學生、醫院案主身上,讓自己與週遭的親朋好友都生活的更適應,情緒更愉悅與穩定,而且更能發揮自己的潛能與專長,追求自已的夢想,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

 二、疼痛的現象:痛----痛,你是怎麼痛的?

 .疼痛的維生功能

   疼痛對人類來說,具有生存的功能,當我們的身體被燙傷或燒傷時,會送

   出疼痛訊息,使個人免於遭受更大的傷害,以保護生命安全。

 .疼痛現象與發生場域

   疼痛與生理損傷之間並不是單純的直接對應關係。疼痛是一種相當複雜的

   經驗,不只是單純的感覺或知覺。在疼痛刺激的層次,有疼痛的強度之

   分,同時有不同性質的疼痛。

 .疼痛的性質與測量

   (1)口頭抱怨

   (2)問卷

   (3)行為觀察

 三、疼痛的相關影響機制

 .疼痛的生理心理基礎:週邊與中樞神經的共同調控

     疼痛刺激的神經生理傳導機制,不只是週邊神經將痛覺訊號上傳至大

   腦;大腦也可以回過頭來,透過內生性鴉片胜肽(endogenous opioid

   peptides),或稱腦內啡此等神經傳導物質,來抑制傳送進中樞神經之疼痛

   訊息的量。換言之,大腦並不是單方向的接收疼痛訊息,大腦也會進行疼

   痛經驗的調節與控制。

 .疼痛的心因性調節

      從心理的層面來看,相同的疼痛刺激對不同的人,可能產生不同的反

   應;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的反應也不盡相同。疼痛的心因性相關調節

   因素相當多,包括注意力、疼痛閾值(threshold)、對疼痛經驗的解釋、壓

   力、憂鬱與焦慮情緒等。

 .疼痛的社會文化意涵

      每個人對疼痛的忍受力也大不相同,受到文化的型塑與制約,同時也受

   到個人過去的學習經驗影響。而從疼痛行為的社會層面來看,當一個人喊

   痛時,此一行為的表現具有病人角色,可以讓人獲得他人之關心注意與協

   助;甚至可以逃避責任,例如可以不必到校考試。由此可知,疼痛行為具

   有社會功能,在必要的時候,會是一個人應付日常生活壓力所需的行為。

 四、結論

       可見,疼痛是個相當複雜的現象,評估時也必需有生理、心理、與社

    會全方位的考量,才能有效處理疼痛。

 

疼痛的維生功能P121-125):疼痛對人類來說,具有生存的功能,當我們

  的身體被燙傷或燒傷時,會送出疼痛訊息,使個人免於遭受更大的傷害,以

  保護生命安全。

 

*焦慮/害怕惡化疼痛 -自主神經與血液供應

    疼痛對人類來說,具有生存的功能,當我們的身體被燙傷或燒傷時,會送

  出疼痛訊息,讓我們做出反應,以免遭受更大的傷害,方能保護生命安全。

  但是當疼痛已進入慢性歷程,此一急性應變歷程,反而會使得疼痛惡化。

   1.疼痛發作時,交感神經過度反應-肌肉持續緊繃,造成疲勞與酸痛

   2.疼痛發作時,交感神經過度反應-肌肉持續緊繃,加上血管收縮,造成血

     液供應不足,營養與代謝不足。

 

疼痛現象與發生場域P121-125):疼痛與生理損傷之間並不是單純的直接

  對應關係。疼痛是一種相當複雜的經驗,不只是單純的感覺或知覺。在疼痛

  刺激的層次,有疼痛的強度之分,同時有不同性質的疼痛。

 

*疼痛的相關影響機制1P122-127

.疼痛的生理心理基礎

週邊與中樞神經的共同調控疼痛刺激的神經生理傳導機制,不只是週邊神經將痛覺訊號上傳至大腦;大腦也可以回過頭來,透過內生性鴉片胜肽 ;endogenous opioid peptides),或稱腦內啡此等神經傳導物質,來抑制傳送進中樞神經之疼痛訊息的量。換言之,大腦並不是單方向的接收疼痛訊息,大腦也會進行疼痛經驗的調節與控制。

.疼痛的心因性調節

從心理的層面來看,相同的疼痛刺激對不同的人,可能產生不同的反應;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的反應也不盡相同。

疼痛的心因性相關調節因素相當多,包括疼痛閾值(threshold)、注意力、解釋與意義賦予、壓力、焦慮與憂鬱因素、學習因素等。

.疼痛的社會文化意涵

文化因素—每個人對疼痛的忍受力也大不相同,受到文化的型塑與制約,同時也受到個人過去的學習經驗影響。

責任卸除—而從疼痛行為的社會層面來看,當一個人喊痛時,此一行為的表現具有病人角色,可以讓人獲得他人之關心注意與協助;甚至可以逃避責任,例如可以不必到校考試。

照顧要求—代表需要特別的照顧與關懷,引起更多注意力,常發生在小孩、老人。

由此可知,疼痛行為具有社會功能,在必要時,會是個人應付日常生活壓力所需的行為。

 

*疼痛分類:

1.急性 acute pain:不超過6個月

2.慢性前期 prechronic pain:介於急性與慢性疼痛之間

3.慢性疼痛 chronic pain:牽涉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因素,其痛覺延續時間超越生理上傷口癒合時間。

疼痛的依賴

疼痛的酬賞

 

*常見的疼痛

頭痛:

下背痛:

肌腱痛:

關節痛:

癌症疼痛:

幻肢痛:

*疼痛測量:

1.口頭報告:患者的報怨

2.問卷:將疼痛做分類與量化,其中包括疼痛前肇因素,發作時更惡化的因素,發作時減輕或解除相關症狀。

疼痛性質:針刺、燒灼、刀刺、拉緊、壓擠等

疼痛強度: 0 (完全不痛)~10(痛到無法忍受)

3.行為觀察:「觀察疼痛行為」

展示疼痛的特殊行為: 彎著身軀、撫摸疼痛區、沮喪、易怒、焦慮。

 

一、是非題

 

1.疼痛對人類來說,具有生存的功能,當我們的身體被燙傷或燒傷時,會送出疼痛訊息,使個人免於遭受更大的傷害,以保護生命安全。  ( ν  )1. 是 

 

2.疼痛感受與生理損傷之間,是單純的直接對應關係。 ( ν  )2. 否 

 

3.疼痛刺激的神經生理傳導機制,只有週邊神經將痛覺訊號上傳至大腦。

( ν  )2. 否 

 

4.大腦也可以回過頭來,透過內生性鴉片胜肽(endogenous opioid peptides),或稱腦內啡此等神經傳導物質,來抑制傳送進中樞神經之疼痛訊息的量。

 ( ν  )1. 是 

 

5.疼痛對人類來說,具有生存的功能,當我們的身體被燙傷或燒傷時,會送出疼痛訊息,使個人免於遭受更大的傷害,以保護生命安全。 ( ν  )1. 是 

 

6.轉移注意力,可以降低疼痛感受。  ( ν  )1. 是 

 

7.人類疼痛知覺的閾值是可變動的。  ( ν  )1. 是 

 

8.疼痛是一種警鈴,告訴我們該休息、調整姿勢、或是該就醫醫治身體的損傷。  ( ν )1. 是  

 

9.壓力及心情緊張最常被患者報告為頭痛的促發因子。  ( ν )1. 是 

 

10.焦慮及憂鬱等心理困擾,會增加疼痛轉變成慢性化的可能性。 ( ν )1. 是 

 

11.每個人對疼痛的忍受力大不相同,受到文化的型塑與制約。 ( ν )1. 是 

 

12.每個人對疼痛的忍受力大不相同,同時也受到個人過去的學習經驗影響。

 ( ν )1. 是 

 

17 - 與疼痛為伍-疼痛管理技術

壹、課程綱要

 一、肌肉不當用力

 二、焦慮/害怕惡化疼痛-自主神經與血液供應

 三、生理回饋與察覺

 四、肌肉放鬆訓練與其他放鬆方式

 

貳、講次內容

 一、肌肉不當用力

    1.不需用力而用力

    2.過度用力

     舉例:小朋友寫功課,肩頸不當用力

   3.力量不足,需要其他肌肉代償

     舉例:小朋友寫功課,姿勢不正確 

  

 二、焦慮/害怕惡化疼痛-自主神經與血液供應

       疼痛對人類來說,具有生存的功能,當我們的身體被燙傷或燒傷時,

     會送出疼痛訊息,讓我們做出反應,以免遭受更大的傷害,方能保護生

    命安全。但是當疼痛已進入慢性歷程,此一急性應變歷程,反而會使得疼

    痛惡化。

    1.疼痛發作時,交感神經過度反應-肌肉持續緊繃,造成疲勞與酸痛

    2.疼痛發作時,交感神經過度反應-肌肉持續緊繃,加上血管收縮,造成

      血液供應不足,營養與代謝不足。

      舉例:媽媽『呼呼』何以有效?

      是誰在痛?是我的『身體』在痛,還是我的『心』在痛

 

 三、生理回饋與察覺

 

 四、肌肉放鬆與腹式呼吸

 

 五、結論:慢性疼痛是個相當令人困擾的問題,除了看醫師、復健、與藥物

           治療外,關注自己是否有不當姿勢、不當用力、過度疲累、焦慮

           等情形,如果有上述情事,可以在工作時,每隔一段時間,例如

           30分鐘,提醒自己維持正確或是省力的姿勢,並以肌肉放鬆訓練

          來減輕肌肉的負擔,增加血流供應加速廢物代謝以緩解慢性疼痛。

 

       可見,疼痛是個相當複雜的現象,評估時也必需有生理、心理、與社

     會全方位的考量,才能有效處理疼痛。

*疼痛控制與管理

1.疼痛控制 pain control:使個體減少疼痛的感受或疼痛出現時可以忍受。

2.疼痛管理 pain management: 利用神經、認知、行為改變等方法緩和疼痛對個

  體的影響,使個體在日常生活中能發揮功能。

 

疼痛控制與管理技術(P132-142

藥物(阿斯匹靈、普拿疼、鴉片/嗎啡)

放鬆技巧-8個步驟p133-138

生理回饋-藉由儀器測量,將生理反應數值回饋給當事人,當事人可練習控制領反應,常用肌電圖生理回饋。

針灸

分散注意力

 

*疼痛控制與管理技術

()藥物控制 : 阻斷神經傳遞,使個體不會產生痛覺。

1.阿斯匹靈 Aspirin: 無成癮性、可用於全身

2.普拿疼 Panadol: 藥效快、長期過量使用會對腎臟和肝臟造成損害。

3.鴉片類物質Opiate: 易產生耐藥性、具成癮性。

()放鬆技巧 : 降低緊張與焦慮的程度,讓個人達到隨時隨地可以自主的放

              鬆,而不需要長期依賴藥物。

1.漸進式放鬆 progressive relaxation method

2.冥想式放鬆 meditative relaxation

3.引導式放鬆 guided imagery

4.正唸式放鬆 mindfulness meditation

5.其他: 太極、瑜珈、氣功等

 

()生理回饋biofeedback:藉由儀器測量,將生理反應的變化回饋給當事

                       人,經過練習後嘗試達到控制原本無法控制生

                       理反應的目的。

1.肌電圖生理回饋

2.膚溫生理回饋

3.呼吸頻率生理回饋

 

()針灸acupuncture: 利用細針刺激穴位

()分散注意力distraction

1.保持忙碌

2.做自己喜歡的事

3.搭配其他疼痛控制技巧

 

 

慢性疼痛管理(P146-149

一、初始評估

二、個別治療

三、疼痛管理多重控制方法

四、家庭問題

五、預防復發

六、對於疼痛管理方案的評估

 

慢性疼痛管理:慢性疼痛管理方案並不只給予希望,而是透過患者自己能夠

                實際控制疼痛、帶來信心,以減少對疼痛的依賴和沮喪。

 

*慢性疼痛是個相當令人困擾的問題,除了看醫師、復健、與藥物治療外,關注自己是否有不當姿勢、不當用力、過度疲累、焦慮等情形,如果有上述情事,可以在工作時,每隔一段時間,例如30分鐘,提醒自己維持正確或是省力的姿勢,並以肌肉放鬆訓練來減輕肌肉的負擔,增加血流供應加速廢物代謝以緩解慢性疼痛。

 

疼痛控制之日常運用

1.老人照護:次級收穫 secondary gain:希望得到他人更多的關懷、注意與照顧。

2.親子教育 :利用正增強與負增強的方式

            正增強 – 一種籌賞

            負增強 – 任何當事人不喜歡的刺激,行為出現後移除。

            1.削弱不要的行為

              相關的人配合執行

              一次對一個行為矯正

              貫徹執行

            2.增強好的行為: 維持改變後的行為

 

一、是非題

1.慢性疼痛有些乃起因於肌肉不當用力。  ( ν )1. 是 

 

2.肌肉不當用力,常見的情況包括需要用力的肌肉不敢用力;或是肌肉力量不

 足,需要其他肌肉代償。  ( ν )1. 是 

 

3.肌肉不當用力,也包括不需用力的肌肉卻用力,以及肌肉過度用力,有些可

 以由不當的姿勢觀察得知。  ( ν )1. 是 

 

4.焦慮與害怕不會惡化疼痛。 ( ν )2. 否 

 

5.疼痛發作時,因為焦慮害怕誘發交感神經反應,肌肉持續處於緊繃狀態,造

  成疲勞與酸痛。 ( ν )1. 是 

 

6.疼痛發作時,因為焦慮害怕誘發交感神經反應,使得週邊血管收縮,造成血

  液供應不足,營養供應與代謝不足,而惡化疼痛。  ( ν )1. 是 

 

7.透過生理回饋儀,可以提高對自身生理狀態的察覺。  ( ν )1. 是 

 

8.肌肉放鬆訓練可以減輕肌肉的負擔,增加血流供應、加速廢物代謝以緩解慢性疼痛。  ( ν )1. 是 

 

9.透過肌肉活動電位生理回饋儀,可以得知肌肉是否處於緊繃狀態,從而能夠適時加以放鬆。 ( ν )1. 是 

 

10.肌肉放鬆訓練與腹式呼吸可以誘發副交感神經,使得交感神經回覆下來,而進入休息與充電狀態。  ( ν )1. 是 

 

 

18 - 疼痛管理的日常應用:老人照護與親職教育

一、老人照護

二、親職教育

 三、同理與關懷其需求

 四、行為改變的原理

 

貳、講次內容

 一、老人照護

1.老人病痛多

2.孤獨寂寞與失去控制

3.次級收穫

4.建立社會支援關懷網絡

 二、親職教育

 三、同理與關懷

1.兒童病痛與父母的信任

2.逃避依賴與自主獨立

3.關心疼惜與溫和敦促

  孩子跌倒遭遇困難時,需要父母的關懷與疼惜,但是父母的羽翼不能照顧孩子一輩子。因此,重要的是,不要因為自己的不小心,養成他逃避依賴的習慣。孩子有困擾,不們要關心他,但在關心疼惜之後,還是要溫和地敦促他自己學習面對,養成他獨立自主的能力。

 四、行為改變的原理

1.正增強

 什麼是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呢?其原理是在特定情境中,當某個人做了某個特定行為反應後,立即得到正增強物,而提高行為出現的機率。

 什麼是正增強物positive reinforcer〉呢?你可以把正增強物想成是一種獎勵或獎賞,我們稱他做酬賞〈reward〉。當某個人做了某個特定行為反應後,立即得到獎勵或獎賞,那麼當下一次再遇到類似情境時,此人就很有可能再做出相同的行為反應。也就是這個特定行為,受到正增強物的增強,因而提高他出現的機會。

2.負增強

 負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指的是,在某一行為反應出現之後,移除當事人不喜歡的刺激,因而強化了特定行為的出現。而所謂的負增強物〈negative reinforcer〉可以是任何當事人不喜歡的刺激,在某一行為反應出現之後,接著它便從環境中被移除,就可以增加行為再出現的機會。

3.消弱逃避行為-拿掉或是不給增強物

4.增強競爭性行為-培養適應的替代行為,以好的適應性行為取代疼痛的逃避行為

疼痛控制 / 管理應用在老人照護P142-143

1.老人病痛多,多屬慢性

2.孤獨寂寞失去控制

3.次級收穫(醫護關愛照護強化疼痛)

4.建立社會支援關懷網絡

*疼痛控制/管理應用在親職教育 (P143-146

兒童病痛與父母的信任

逃避依賴與自主獨立

關心疼惜與溫和敦促

孩子跌倒遭遇困難時,需要父母的關懷與疼惜,但是父母的羽翼不能照顧孩子一輩子。因此,重要的是,不要因為自己的不小心,養成他逃避依賴的習慣。孩子有困擾,不們要關心他,但在關心疼惜之後,還是要溫和地敦促他自己學習面對,養成他獨立自主的能力。

 

行為改變的原理正增強p144

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原理是在特定情境中,當某個人做了某個特定行為反應後,立即得到正增強物,而提高行為出現的機率。

你可以把正增強物想成是一種獎勵或獎賞,我們稱他做酬賞〈reward〉。當某個人做了某個特定行為反應後,立即得到獎勵或獎賞,那麼當下一次再遇到類似情境時,此人就很有可能再做出相同的行為反應。也就是這個特定行為,受到正增強物的增強,因而提高他出現的機會。

 

*行為改變的原理—負增強(P144

負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指在某一行為反應出現之後,移除當事人不喜歡的刺激,因而強化了特定行為的出現。

所謂負增強物〈negative reinforcer〉可以是任何當事人不喜歡的刺激,在某一行為反應出現之後,接著它便從環境中被移除,就可以增加行為再出現的機會。

 

行為改變的原理—消弱逃避行為(P145

--拿掉或是不給增強物。

 

行為改變的原理—增強好的行為(P146

--培養適應的替代行為,以好的適應性行為取代疼痛的逃避行為。

 

一、是非題

1.老人家為家庭付出奉獻,到了年老體衰時,當然需要被關心照顧,但老人往往不會直接表達其需求。 ( ν )1. 是 

 

2.疼痛患者,可能本來就有不喜歡、不想面對的事,當他出現疼痛時,旁人就不會太勉強他一定要去工作,甚至建議他休息,他就可豁免他的責任,逃避不想面對的事,從而獲得「原級收穫」。 ( ν )2. 否 

 

3.疼痛一旦變成孩子不想做功課的擋箭牌,此一原級收穫就會強化他的疼痛行為。 ( ν )2. 否 

4.疼痛行為還有額外的好處,就是獲得他人的關心或是照顧,這就產生了「次級收穫」。 ( ν )1. 是 

 

5.家人應多主動關心老人,並協助拓展建立其社會支援關懷網絡,讓老人彼此互相關懷照應,可以減少老人不得已應用疼痛來獲得關心的情形。 ( ν )1. 是 

 6.當孩子有好的表現,不需立即稱讚他。 ( ν )2.

 

arrow
arrow

    nata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